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其實你說話的樣子很可愛

剛接這個班時, 孩子們已上了一年的小小班, 所以雖然是小班, 但這群小不點們已基本適應幼稚園生活, 但也有個別孩子與眾不同, 就比如小名叫嵐嵐的孩子。 從外表上看, 嵐嵐長得挺可愛, 乍一看與其他孩子沒有什麼兩樣, 經過一段時間相處後卻發現他的言行表現與其他孩子有些格格不入……

在幼稚園裡, 從早到晚, 極少聽到嵐嵐的聲音。 他經常一個人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看著其他小朋友玩耍, 偶爾也會跟著一起咯咯地笑;有時一個人看著窗外好像在想著什麼心思, 想到高興的地方會呵呵笑幾聲,

Advertisiment
想到不開心的地方會皺皺小眉頭, 儼然一副自我陶醉、自娛自樂的樣子。

如果不去細細觀察瞭解, 也許會認為嵐嵐不愛說話是因為性格內向。 其實不然, 和孩子相處一段時間後, 我發現他其實心裡也很想說話, 可是不知怎的從嘴巴裡只能發出類似於“啊”“哦”“呀”等幾個音。 同伴聽到他“說話”時就笑話他, 甚至嘲笑他, 他自己有時也急得面紅耳赤。 我很心疼這個孩子, 很想幫助他。 所以, 我常常走近他, 甚至還會陪他發會兒呆。 漸漸地, 他看到我來就會笑嘻嘻的, 以示喜歡和歡迎;再漸漸地, 我不時引導他說一些簡單的片語或短句, 如:喜歡、歡迎。

我向原來帶過他的老師瞭解情況, 也與他的家人進行溝通, 發現嵐嵐之所以表現出不愛說話的原因主要是:1、家庭成員籍貫較多,

Advertisiment
常使用方言。 在孩子學習語言的敏感期, 由兩邊祖輩輪流帶, 較為複雜的語言環境造成了孩子語言學習的混亂和困難。 2、父母做生意, 非常忙碌, 很少有時間與孩子相處和交流。 老人的傳統育兒觀念認為, 孩子長大了自然而然就會說話。 平時相處時, 老人就很少與孩子進行言語交流, 孩子說話的機會少, 經常獨自長時間面對電視, 生活的環境相對較為封閉。 長此下來, 嵐嵐不喜歡、甚至可以說怕跟別人進行語言交流。

平時, 我常會有意地去找嵐嵐, 隨便說說話, 聊聊天。 剛開始時, 不管他理睬不理睬、對我的話做不做出反應, 我都堅持找他聊上幾次。 每當他回答我會非常高興地給予他肯定及鼓勵。

Advertisiment
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 我發現他表達起來雖然字句不怎麼能讓人聽明白, 但他有了想說、願說的欲望。 同時, 我借用故事的方式教育其他的孩子, 讓他們明白嵐嵐是我們大家庭的一員, 他話說得不太好因為他年紀小, 我們大家都要關心幫助他。

漸漸地, 孩子們不再嘲笑嵐嵐了, 更多的小朋友願意主動幫助他學說話;他們會叫上嵐嵐一起做遊戲, 並很有耐心地與他交流……嵐嵐也開始願意和大家一起玩耍了。

“老絲(師)”“媽媽”“好!”“我的兔(褲)子” “得得(哥哥)”……經常能聽到從嵐嵐的小嘴巴蹦出一個個簡單的詞語。 遊戲中, 小朋友們拉著嵐嵐的手圍成圓, 唱著歌謠。 嵐嵐的臉上一直露出笑容, 偶爾小嘴巴還會動幾下。

Advertisiment
有時候, 小夥伴還會大聲地幫他學說某個詞語的音, 嵐嵐也會高興地學說, 自己會說時則會更開心地笑。

今天的音樂活動是教小朋友們學唱歌曲《我的好媽媽》。 我問:“在家裡, 你會幫助媽媽或奶奶做哪些事兒呀?”小朋友們紛紛地高高舉起了小手, 在一片晃動著的小手中, 我發現了一隻怯怯地半舉著的小手, 仔細一看, 是嵐嵐的手!嵐嵐敢舉手發言啦!我很欣喜地請嵐嵐來回答。 嵐嵐有點緊張, 小朋友們也都好奇地看向他……我走到他面前, 用眼神、用話語鼓勵他站起來回答。 一小會兒後, 嵐嵐紅著小臉慢慢地站了起來, 小聲地說:“少(掃)地。 ”

“嵐嵐, 你說話的樣子很可愛, 聲音再大一點, 就更好了。 ”我繼續鼓勵道。

“少(掃)地!”嵐嵐很大聲地又回答了一次。

Advertisiment

“幫誰掃——地呀?”在這次的提問中, 我特意把“掃地”說得慢且大聲了些。

嵐嵐是個聰明的孩子, 他明白了老師的用意, 他看了看我, 我也朝他點了點頭。 “幫——媽媽——掃——地!”一句很響亮很用力很完整很標準的話從他口中發出來。

“說得真棒, 大家一起為嵐嵐鼓掌!”我興奮地對大家說道。 嵐嵐的臉更紅了, 忙低著頭坐下。 不過, 他的臉上卻是笑容燦爛的……這是他入園以來第一次得到大家的讚美啊!

現在的嵐嵐, 已然是一位開朗活潑、健康自信的孩子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