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在情緒中彷徨

慧敏剛上小學一年級, 每天早晨都因為不肯去上學而哭鬧。 原因是班裡的男同桌經常會搶她的飯菜分給其他人, 有時還向她吐口水, 動不動就用力推搡慧敏, 讓她又疼又難過。 慧敏的父母為這件事很犯愁, 是應該好說歹說哄著孩子堅持上學, 還是將哭鬧的孩子強硬地送到學校?為了這點小事該不該請老師出面幫忙解決?

5 歲的賢基凡事都喜歡自己說了算。 想買餅乾或玩具, 大人如果說“不”, 那就不得了了。 不管是在馬路上還是其他地方, 他都會索性躺在地上耍賴。 在家裡, 他經常整天對著電腦玩遊戲,

Advertisiment
有時候飯也顧不上吃。 爸爸媽媽先是勸說、訓斥、哀求, 各種軟硬方法都試過了。 當這些招數都不管用時, 就免不了爸爸大動干戈打幾下, 但也只是當時有點效果而已, 過不了兩天, 還是一切照舊。 媽媽早已被這種局面弄得疲憊不堪, 覺得自己很失敗, 很無能, 從而傷心且憂鬱不堪。

再看看4 歲的俊熙。 這個孩子只是個頭大一些, 一舉一動仍表現得非常孩子氣。 在幼稚園中和別的小朋友玩不到一塊兒, 總是跟在老師的屁股後面, 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 可以說很孤立。 但由於他的個子高, 力氣大, 一旦發脾氣就動不動打別的小朋友, 久而久之, 其他小朋友也對他避而遠之, 不願意跟俊熙一起玩了。 這讓俊熙媽媽很上火。 她沒法理解兒子為什麼會表現得這樣不友好,

Advertisiment
而對於自己沒有耐心、總是習慣動手教訓孩子, 也很不滿意。 每天下午, 當孩子從幼稚園回到家中時, 她就不由自主地擔心甚至敏感到害怕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傷害到孩子。

上面所舉的例子, 都是我在EBS《父母60 分鐘》(韓國著名電視教育節目)節目中直接面談的例子, 在生活中很具有典型性, 與我們身邊許多家庭的孩子及父母的關係很相似。 節目播出後, 一些有相似經歷的父母打來電話或發來郵件, 談及自己的感受, 說節目中說到的好像就是自己家裡的故事一樣。

經過1 個月的諮詢指導之後, 節目組重新回訪了以上家庭。 慧敏明顯開朗了許多, 每天可以開心地上幼稚園了;賢基也完全離開了電腦,

Advertisiment
可以快樂地度過每一天, 飲食也變得均衡了, 賢基媽媽的情緒明顯好了許多;俊熙媽媽看著俊熙純真而快樂的樣子, 由衷地說:“現在, 她終於體會到什麼叫真正的幸福了。 ”

到底是什麼, 讓他們在這短短的時間內, 發生了如此明顯的變化?使孩子們重新找回快樂, 讓爸爸媽媽不再擔心, 重新體驗到成就感、價值感和幸福感呢?沒有其他, 我只是為這3 個孩子的父母進行了情緒管理訓練。 我願意借此向更多的家長朋友、孩子、學生、老師及諮詢師推薦:情緒管理訓練, 是我們和孩子快樂相處、共同成長必備的法寶。 我希望通過這本書, 有更多的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體驗到更多的成功經驗。

世上的父母,

Advertisiment
無一例外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得好。 所以在生活中, 也是惦念孩子先于家長自己, 他們的生活總是圍繞著孩子來安排。 一旦孩子出現問題, 家長就顯得一籌莫展, 很困惑迷茫。 果真是那樣嗎?家長的行為一點毛病也沒有, 純粹是孩子自身有問題, 才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果單看孩子的行為, 也許會片面地以為是這樣吧。 但如果父母不能讀懂孩子的情緒(內心), 只將關注的焦點停留在孩子的行為上, 那孩子往往會認為自己不被父母理解, 於是哭鬧、耍賴, 甚至做出更偏激的行為, 希望借此引起父母對他的關注和理解。 然而父母往往不能敏感地讀懂孩子的內心需求, 只是針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反應。 這只能讓孩子認為,
Advertisiment
就連自己的父母都討厭、拒絕或漠視自己。 要知道, 孩子經常是通過與父母的相互作用, 來逐漸認識自我存在、自我價值及學會如何應對各種情緒的方法。 只要認真觀察一下孩子的行為傾向就能發現, 很多時候這些都是在與父母之間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不妨重新回顧一下孩子的語言和行為。

凡是父母, 必定都會為自己的孩子全力以赴。 但他們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 那就是讀懂孩子的情緒, 學會包容孩子。 從現在 開始, 我們有必要改變一種提問方式。 在你問“孩子到底怎麼了”之前, 有必要捫心自問:“作為父母, 我到底有沒有真正感受他的內心?”只有這樣, 才可能針對“孩子到底怎麼了”得出正確的答案, 也通過與孩子的真心交流, 雙方積累信賴,增強聯繫紐帶,進而變得更加親密。

如果父母不能讀懂孩子的情緒,不能接納和包容孩子,使父母和孩子的相互關係不夠圓滿,那孩子很容易因為自我尊重感缺失而變得不安,繼而做出極端行為的危險概率也會變大。現實生活中有太多令人震驚的真實案例:一個才10 歲的小學生,由於成績比以往落後,就悲觀不已而自殺;小學生覺得上輔導課程太累了,結果跳樓自殺……到底是什麼導致如花般充滿夢想和幸福的少年選擇不歸路呢?原因也許無法用一兩點概括。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個人如果愛自己,珍惜自己,那他絕對不會結束自己的生命。

而愛自己和尊重自己,首先就應該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並能夠坦然接受。首先,應該瞭解自己多樣且豐富的情緒,並學會正確對待和妥善處理。說得再通俗點,就是要正確認識自己的內心情感。正確認識自己內心的情感,是指不但要接受快樂和幸福的情感,還應該對憤怒、悲傷、害怕和恐懼等情感也能夠坦然接受,使自己的情感、內心想法和行為相互和諧、平衡。如果可以正確接受自己的內心情感並靈活應對,不僅能提高自我成就感和存在感,還能遊刃有餘地處理各種人際關係和棘手問題。根據丹尼爾·戈爾曼博士(因《情緒智慧》一書而聞名世界)的長期研究結果表明,那些感到幸福且事業成功的人,並不是智商高、成績優秀或家境富裕的人,而是情商高的人。而這種情商可以通過後天努力,人為地提高。問題是,如今獨生子女居多,面對激烈的競爭,父母和孩子都不得不承受長期的壓力,而這種現實導致孩子們正確面對自我情緒並學會靈活應對的機會實在不多。孩子在生活中必然要面對各種錯綜複雜的情感問題,而他們苦於不瞭解如何妥善解決,於是感到彷徨困惑。孩子的不幸與困擾就從這裡開始了。

雙方積累信賴,增強聯繫紐帶,進而變得更加親密。

如果父母不能讀懂孩子的情緒,不能接納和包容孩子,使父母和孩子的相互關係不夠圓滿,那孩子很容易因為自我尊重感缺失而變得不安,繼而做出極端行為的危險概率也會變大。現實生活中有太多令人震驚的真實案例:一個才10 歲的小學生,由於成績比以往落後,就悲觀不已而自殺;小學生覺得上輔導課程太累了,結果跳樓自殺……到底是什麼導致如花般充滿夢想和幸福的少年選擇不歸路呢?原因也許無法用一兩點概括。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個人如果愛自己,珍惜自己,那他絕對不會結束自己的生命。

而愛自己和尊重自己,首先就應該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並能夠坦然接受。首先,應該瞭解自己多樣且豐富的情緒,並學會正確對待和妥善處理。說得再通俗點,就是要正確認識自己的內心情感。正確認識自己內心的情感,是指不但要接受快樂和幸福的情感,還應該對憤怒、悲傷、害怕和恐懼等情感也能夠坦然接受,使自己的情感、內心想法和行為相互和諧、平衡。如果可以正確接受自己的內心情感並靈活應對,不僅能提高自我成就感和存在感,還能遊刃有餘地處理各種人際關係和棘手問題。根據丹尼爾·戈爾曼博士(因《情緒智慧》一書而聞名世界)的長期研究結果表明,那些感到幸福且事業成功的人,並不是智商高、成績優秀或家境富裕的人,而是情商高的人。而這種情商可以通過後天努力,人為地提高。問題是,如今獨生子女居多,面對激烈的競爭,父母和孩子都不得不承受長期的壓力,而這種現實導致孩子們正確面對自我情緒並學會靈活應對的機會實在不多。孩子在生活中必然要面對各種錯綜複雜的情感問題,而他們苦於不瞭解如何妥善解決,於是感到彷徨困惑。孩子的不幸與困擾就從這裡開始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