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終其一生,你只需討好一個人

我媽是個很情緒化的人。

記得小時候, 常常一點小事就板起臉來, 於是, 全家烏雲密佈, 莫名其妙就進入“低氣壓”模式。

適者生存, 面對情緒變化莫測的媽媽, 我們兄妹變得異常謹慎, 對她的情緒特別敏感。

因為知道萬一在她心情不好時, 還作死地做出讓她不開心的事, 那結局必然是一頓罵與揍。

這種顫顫兢兢的成長過程, 令我在母女相處中, 常常要扮演一個照顧者的角色, 察言觀色, 小心翼翼, 見機行事。

不管媽媽的不開心是不是因我而起, 似乎我都要對此負責。

慢慢的, 我從害怕媽媽生氣, 開始害怕周圍的人生氣。

Advertisiment

似乎只要是別人不悅, 我都會習慣性地去思考:是不是我哪裡做的不好?是不是我可以做得更好?

或者是不如犧牲我自己, 讓大家都開心。

這種自我犧牲, 討好他人的模式就這樣根植在了我的為人處世中, 常常讓我疲憊不堪:

工作中, 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 工作超時也不敢提異議, 生怕老闆對我不滿意;

戀愛中, 明明對男友不滿, 卻不敢說出來, 最後還是選擇犧牲自己, 維持和諧;

交友中, 朋友的要求總是有應必達, 不求回報, 即使感到委屈, 也從來不懂拒絕;

生活中, 不夠喜歡自己, 覺得自己長得不如別人漂亮, 性格不如別人自信, 工作不如別人好……

我的身體裡似乎有一個開關, 一遇上某些人或事, 就會立即進入“討好模式”;

Advertisiment

“討好”就像是一種癮, 內心猶如有一個無底洞, 需要不斷的通過“討好”從他人那獲得認可與讚賞來填補它。

只有當別人我好, 我才覺得自己好, 只有當別人需要我, 我才感到自己有價值;

這種包子型性格, 雖然讓我獲得了“老好人”的稱號, 卻也讓自己累得夠嗆, 滿腹委屈。

直到近幾年逐漸接觸心理學, 自我療愈才慢慢改善。

所以, 當孩子在童年時, 需要面對一個無法照顧自己的媽媽, 那他便會犧牲自己, 持續地對母親進行照顧與討好。

慢慢變成扭曲的討好型人格, 令自我的成長受限, 這種傷害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

沒有活在愛裡, 必將活在恐懼裡

表嫂家有五兄妹, 身為老四的妹妹因為當時計劃生育抓得緊, 幼時放在別人家寄養,

Advertisiment
七歲時才回到父母身邊。

但因為家中孩子太多, 以及重男輕女的原因, 妹妹回來後也並沒有得到爸媽更多的寵愛。

高中時因為家裡生意缺人, 妹妹直接輟學回家幫忙, 成為了家裡最不受待見, 卻犧牲最多的孩子。

表嫂每次和我說起這個妹妹就“哀其不幸, 怒其不爭”。

她深知是父母的愚昧與強權害了妹妹, 卻也不解妹妹一直以來的逆來順受, 不懂抗爭, 對人對時永遠一副“包子”性格。

她不懂得, 這世上, 就是那些越不被重視的孩子, 越懂得“討好”。

他們太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 卻不懂得如何去得到。

而當他們發現只要自己乖、聽話, 做父母喜歡和期望的事情, 哪怕是以“不斷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與需求”為前提, 只要能讓父母開心,

Advertisiment
得到父母的關注, 他們都在所不惜。

每個孩子出生後都因太過弱小, 必須依靠父母的庇護才能得以生存, 他們無時無刻不渴望著父母的關注, 父母也理當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而若當我們給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你不乖媽媽就不愛你了”, “只有你按我說的做我才會關注你”, 孩子內心便會生出一副“討好”的人格面具。

那種害怕被拋棄的恐懼像一股怪力, 活生生的將孩子訓練成了一個奴隸, 無休無止的推著他們咬著牙關, 犧牲自己, 討好別人。

這樣的孩子永遠無法為自己做主, 只能活在別人的奴役中。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讓孩子成為自己

心理學家武志紅的書中曾有這樣一個例子:

他一位朋友的孩子在小學第一次競選班長,

Advertisiment
當其他同學都挨個念完, 一聽就是父母替孩子寫的、看似精彩其實又假又虛的競選詞後, 朋友的孩子上去就說了三句話:“我叫×××, 我希望大家支援我做班長, 我會為大家提供最好的服務”。

結果, 他竟然高票當選。

但有趣的是, 當了一年班長後, 他覺得不太舒服, 向班主任主動請辭。

這可讓老師驚訝極了, 教了這麼多年書, 頭一次遇上不和家長商量, 直接來說不願當班長的孩子。

不僅如此, 在其他事上, 這孩子也很有主見, 老師們的獎罰手段對他基本無效。

他似乎有著自己的生命軌道, 從不會像其他孩子一樣喜歡一個老師就喜歡一門課, 討厭一個老師就討厭一門課。

他也幾乎從不刻意討好任何人, 對任何事情的的愛與恨都是出於出於本心的興趣。

按武志紅的話來說:“孩子雖然年紀不大,但他已經成為‘屬於自己的人’了”。

這樣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也不會輕易被任何人掌控。

這種超然獨立,不迷信權威,時時懂得傾聽內心聲音的來自於什麼?

——來自于懂得尊重與信任他的父母。

喜歡使用獎罰手段的父母,都渴望通過控制,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成長,讓孩子成為他們最得意的“作品”,而孩子也在一步步的“討好”中長成父母期待的模樣。

當他們離開父母,也自然會遵循童年的模式,繼續以討好的姿態去面對自己的上司、同事、朋友、家人。

這種扭曲的姿態,令我們的孩子活成一個縮頭烏龜:

遇到渣男不離不棄委曲求全,反正“男人都是這樣”,我忍忍就過去,一定是我做的還不夠好;

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卻不敢換,因為別人告訴你“工作就是這樣”,你的老闆覺得你不好,一定是因為你還不夠努力……

從小習得的“討好”人格,令他們永遠無法成為最好的自己,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約伯斯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曾說:

不要讓他人的觀點所發出的噪音,淹沒你內心的聲音。最為重要的是,要有遵從那個你的內心和直覺的勇氣,只有它們才知道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讓孩子成為自己,請從尊重孩子的人格開始,從信任孩子的選擇開始,從停止內心對孩子的控制開始。

正如孫瑞雪所說:作為父母,我們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但至於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我們要用我們的尊重和信任告訴孩子:終其一生,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你需討好的只有自己。

丹媽碎碎念 又拿娘親做負面例子,媽媽我對不住你 /(ㄒoㄒ)/~~其實,這個世界上最瞭解她的人,也莫過於我了。小時候,正是因為她在家長最不受關注、又是犧牲最多,所以才養成用負面情緒控制家人,獲得安全感的性格而已。我現在也是努力去好好愛自己,人生苦短,怎麼舒服怎麼來吧。只有愛自己了,才會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吧。

國慶後,丹媽的讀書欄目有小變動,以前都是分享繪本,而且還斷斷續續( 扶額,原諒這樣不能堅持的我 )。這次我下定決心了,爭取每天更新,而且不單局限於繪本,可能是兒童文學,可能是我喜歡的童書大師,每篇我都會用心對待。

對任何事情的的愛與恨都是出於出於本心的興趣。

按武志紅的話來說:“孩子雖然年紀不大,但他已經成為‘屬於自己的人’了”。

這樣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也不會輕易被任何人掌控。

這種超然獨立,不迷信權威,時時懂得傾聽內心聲音的來自於什麼?

——來自于懂得尊重與信任他的父母。

喜歡使用獎罰手段的父母,都渴望通過控制,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成長,讓孩子成為他們最得意的“作品”,而孩子也在一步步的“討好”中長成父母期待的模樣。

當他們離開父母,也自然會遵循童年的模式,繼續以討好的姿態去面對自己的上司、同事、朋友、家人。

這種扭曲的姿態,令我們的孩子活成一個縮頭烏龜:

遇到渣男不離不棄委曲求全,反正“男人都是這樣”,我忍忍就過去,一定是我做的還不夠好;

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卻不敢換,因為別人告訴你“工作就是這樣”,你的老闆覺得你不好,一定是因為你還不夠努力……

從小習得的“討好”人格,令他們永遠無法成為最好的自己,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約伯斯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曾說:

不要讓他人的觀點所發出的噪音,淹沒你內心的聲音。最為重要的是,要有遵從那個你的內心和直覺的勇氣,只有它們才知道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讓孩子成為自己,請從尊重孩子的人格開始,從信任孩子的選擇開始,從停止內心對孩子的控制開始。

正如孫瑞雪所說:作為父母,我們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但至於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我們要用我們的尊重和信任告訴孩子:終其一生,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你需討好的只有自己。

丹媽碎碎念 又拿娘親做負面例子,媽媽我對不住你 /(ㄒoㄒ)/~~其實,這個世界上最瞭解她的人,也莫過於我了。小時候,正是因為她在家長最不受關注、又是犧牲最多,所以才養成用負面情緒控制家人,獲得安全感的性格而已。我現在也是努力去好好愛自己,人生苦短,怎麼舒服怎麼來吧。只有愛自己了,才會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吧。

國慶後,丹媽的讀書欄目有小變動,以前都是分享繪本,而且還斷斷續續( 扶額,原諒這樣不能堅持的我 )。這次我下定決心了,爭取每天更新,而且不單局限於繪本,可能是兒童文學,可能是我喜歡的童書大師,每篇我都會用心對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