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該“領”養還是“管”養?

上帝說每個孩子都是降落在人間的天使, 當小天使來到父母身邊, 他便是一個生命個體, 同時也是對世事一無所知的如白紙般的孩子。 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 父母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是順應孩子的天使本性, 引導他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 激發他的潛能, 還是在這張白紙上添加濃墨重彩, 以愛的名義將孩子打造成父母希望他成為的樣子?看蜜友以怎樣的角色參與孩子的成長。

孩子的成長, 我的角色我定義

觀點1:孩子有自己的思想, 父母要做激發其潛能的領路人

Ity951:在我看來, 做孩子的管理者就是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

Advertisiment
讓孩子跟在後面走。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如果大人一直這樣做, 不僅會限制孩子的創造力, 還不利於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 孩子以後會長成沒有自己的想法、依賴別人的低能兒。 所以,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 家長不妨放手, 孩子想做什麼就讓他去做, 如果孩子做得不對或者做得不好, 父母再給予指導, 這樣既能激發孩子的潛力, 又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還有利於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交流, 讓親子關係更和諧。 大膽放手, 引導孩子選擇自己的人生, 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Yanyiran:孩子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家長應該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並加以引導, 而不能一味地管著孩子。 比如孩子喜歡音樂,

Advertisiment
有些家長說是不誤正業, 非要孩子學英語, 自認為這才是正確的選擇, 不考慮孩子的喜好, 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出現逆反的心理, 因為這並不是他真正感興趣的。 即使有的孩子比較聽話, 會按照家長的要求做, 時間久了也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只會按部就班地做事, 最終會一直平庸下去, 不會有大的作為。

自強自立:管理孩子意味著家長會把自己的思想滲入到孩子的成長中, 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 家長覺得好的孩子不一定會喜歡。 不可否認, 孩子還小, 對事物還沒有足夠的認知, 家長可以幫忙, 但不能自以為是地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如果一直是大人在安排孩子的生活、學習等, 不鼓勵、引導孩子自己做出選擇,

Advertisiment
那不用說創造力了, 就連最起碼的自主能力也不能保證, 因為孩子已經習慣被安排, 不會自己拿主意, 對家長的依賴更會讓他在以後的生活中遭遇挫折。

觀點2:孩子沒有足夠的自理能力和認知水準, 需要父母的管理

hblkq0628:我希望做一個自信、可以掌控局面的家長,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能堅定立場、說話有權威。 孩子還沒有足夠的辨別是非的能力, 這就需要大人的管理, 給孩子制定一些規則等, 告訴他們哪些能做, 哪些不能做, 我希望孩子能聽從。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只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教育孩子, 強制她做不想做的事, 尊重孩子的所思所想還是很重要的, 父母要知道孩子什麼階段該學什麼東西, 瞭解孩子的情緒和想法,

Advertisiment
長處和短處, 這樣就能更好地管理孩子, 幫助她更好地成長。

Quguijie: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我是一個典型的管理者。 孩子畢竟是孩子, 自控力和認知力都還不夠, 比如學習上, 女兒感覺一邊玩一邊學習很好, 不願認真地看書寫字, 她認為只要自己玩得開心就好, 但是上學是每個孩子必經的階段, 只有好好學習, 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識, 看事物的時候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去分析, 考試的時候才會名列前茅、出類拔萃, 如今的社會, 考大學還是要看分數的。 孩子小, 沒有多少約束力, 只有通過父母的管理, 她才可以正確地生活、學習, 這樣等到孩子長大的時候才不至於後悔, 因為父母已經幫她打好了基礎。

天天向上麗:有人認為家長替孩子做好安排,

Advertisiment
會限制孩子的創造力, 我不認同這種看法。 孩子階段是情商、智商等的發展階段、價值觀的養成階段, 很多事情是需要成人進行規範、安排的。 至於孩子的創造力, 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發現和培養的, 大人為孩子安排的只是大體的, 而不是具體的、細節的, 就好比家長不會規定孩子怎麼答數學作業題, 只會說你要把數學作業做完, 至於如何完成,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方式, 所以在這個完成作業的過程中, 孩子的創造力並沒有被限制。

觀點3:父母既要做管理者, 也要做領導者, 二者不可分

妮妮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我是在領導者和管理者中來回轉換的。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 她沒什麼自理能力, 需要父母的照料和安排,所以這個時候的我就是一位管理者,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基本上都是被動的接受者,我讓她做什麼,她就去做什麼。

隨著寶寶不斷成長,她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後,我就不能總是以管理者的姿態來教育她,而是要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和話語權,讓她可以表達自己的意願,做出自己的選擇,對的,就鼓勵她去實施,錯的,就告訴她不可以做、為什麼不可以做,這個時候,我就是一名領導者,給予方向,卻不規定形式。只要孩子在大方向上不錯,其餘的可以自由發揮,我覺得這樣很好。

梓睿媽:做孩子的領導者還是管理者,不能一概而論,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兩者兼得。只有領導式教育,孩子雖然有很多自由去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但是孩子的心智發展畢竟還不成熟,缺少父母的管教,不管是在生理還是心理上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且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領導式教育,有的孩子會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感受到來自自身的局限性,這就需要父母的管理,及時為孩子疏通。

只有管理式教育,孩子雖然會成長得很快,但是他們的思想和行動都受到了束縛,日後會出現叛逆問題,親子關係容易變得緊張,孩子有可能會做出與父母意願相左的錯事。所以,在育兒這條漫長的道路上,父母既要有領導式教育,又要有管理式教育,可以規範孩子的行為,同時也要解放孩子的思想。

觀點4:父母做孩子的領導者還是管理者,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Zaizai121:孩子不像大人那樣可以自立,對現實和未來也沒有太多的認知,所以就這方面來說,家長要做好孩子的管理者,既要照料孩子的生活,讓他們在安全有序的環境中成長,也要通過制定一些規範來要求孩子,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幫助他們學會生活上必須具備的一些技能,從而更健全地成長。

再小的孩子,也有思維能力,他有自己的思考和選擇,這方面我們就要做好孩子的領導者,更多地順應他們的想法,適當尊重他們的選擇,大人只要給孩子一些指導,告訴他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把其中的利害關係和他們解說清楚,而非控制孩子的思想。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做對的時候我們要給予肯定和鼓勵,做錯的時候要耐心地向孩子說明原因,跟他們講道理,向孩子傳達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寶寶jiank1:我比較贊同給孩子更多的引導,尊重孩子的自由。但是,現實情況是,當我“無為而治”的時候,孩子就會把一切弄得亂七八糟。比如我洗衣服的時候,有時會讓女兒給我幫忙,拿個肥皂、遞個小凳子……心想著這樣既能調動孩子勞動的積極性,又可以培養她的獨立性。剛開始的時候,女兒還很聽話,可過一會兒她就開始玩起了水,弄得全身濕透,好言勸說她也不聽,這時我就會生氣,然後大聲批評她,最終以孩子的哭聲收尾。諸如此類的事很多,這些都說明了一個道理:有時候給孩子自由,尊重她的選擇並不一定是好事,孩子終究是孩子,很多事他們並不能完全靠引導就能做好,還是要有大人的管制和約束。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做管理者也好,做領導者也罷,都不是簡簡單單的事,父母要結合實際情況來調整自己的角色,該寬鬆的地方就寬鬆,該嚴格的地方還是要嚴格。

專家對對碰:父母,孩子的領導者or管理者?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自從來到人世間,就享受著父母對其傾注的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該怎樣以愛之名去參與,是做孩子的領路人,為孩子指引方向,而後讓其自由生長,還是將孩子牢牢牽在手中,每一步都是父母價值觀的折射,讓孩子成為迷你型的自己呢?且看育兒達人們關於父母身份的智慧碰撞!

白方意見:父母首先要做孩子的管理者,孩子是他自己真正的領導者。

親子教育講師:雅心;臺灣辣媽:金石

藍方意見:父母要做孩子的領導者,不要做孩子的管理者。

節目主持人:海冰;臺灣辣媽:林靜怡

爭鋒話題一:做孩子的領導者還是管理者?

白方:通過領導的方式——尊重、傾聽、鼓勵,讓孩子試著去找出他自己的答案,我們積極傾聽,在他思考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協助他解決問題。並不是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鼓勵孩子找出自己的方式,如果他的方式我們認為不行的話,也會很小心地讓他知道為什麼這個答案不行。

很多研究表明,用領導的方式,第一可以讓孩子更自律,他可以堅定正確的價值觀,不是父母告訴他的,而是通過父母的領導,孩子自己得出來的結論,這樣孩子更容易遵守;第二有助提升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可以提升孩子的創造力;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增進親子關係,增加孩子對父母的信任,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跟父母去積極溝通。而且父母用領導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也能從中學會領導,這是一個良性迴圈。

藍方:企業管理和家庭教育管理是不等同的,家庭教育管理既有嚴又有寬,既有愛也有規矩。孩子小的時候沒有自己領導自己的能力,所以父母要管理,幫助他們更好地找到方向,比如給孩子制定一些規則,讓他明白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不可以,這樣孩子才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並不是限制孩子的發展,而是讓他們更好地成長。等孩子長大了,有能力領導自己了,那家長自然不要去管理了。所以父母首先要做孩子的管理者,至於領導不是不需要,而是要看孩子是否能自己領導自己。

爭鋒話題二:領導和管理孩子,具體的方法怎麼去落實?

白方:管理意味著父母會幫孩子做很多的規劃,主控權在父母手裡,不在孩子手裡,偏重約束和控制;而領導孩子,孩子想做什麼事是可以和父母商量的,是平等對待,而非強制。

藍方:所謂的管理就是管加上理,是需要講理的,並不是說孩子必須聽父母的,沒有道理可講。管理並不是控制行為,只不過是制定一些規則,這樣能説明孩子更好地成長。

爭鋒話題三:做孩子的管理者,是否會約束孩子的創造力?

白方:有很多家長從小就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嚴格的管理,讓孩子在父母畫好的框框裡去成長,每一步都跟孩子說好要怎麼走,就按照我說的來,這樣很容易磨滅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當孩子已經習慣于這些管理,他就會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藍方:管理並不是把孩子掐得死死的,不能動,而是要建立孩子的生活基礎。剛出生的孩子什麼都不懂,他所有的東西都來源於父母親,因此父母就有管理的責任,要教導孩子各種為人處世的好的品質。管理孩子,設立生活規範,這並不會束縛孩子的創造力,父母的管理帶來的良好環境和學習能力反而有利於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謝巨集真道理

謝巨集:有效管理、英明領導,做孩子的良師益友

什麼是管理,什麼是領導,兩者的關係是什麼?

我認為所謂領導就是代理領導,從這個角度出發,父母做一個領導者肯定是不會錯的,但是這也要看從哪一個緯度去講。當你領導或者是領導失效的時候,該怎麼辦?領導也不是萬能的。

至於管理,最本質的定義應該是管住真理,當孩子幹壞事,或者是做了一些出格的事情的時候,你是領導還是管理?肯定要管理,通俗一點講,如果發生了一些危機,你們的親子關係或者孩子的一些行為已經到了危機的時刻,要不要管控?當然還有其他不好的勢態出現的時候,要不要去控制?這些都是管理者需要做的。這個話題本質的問題還是父母的角色扮演以及父母的職責,包括最後的親子關係怎麼樣去更好地構建,更好地處理。

如果作為教育者,或者說教養者,我覺得小朋友小的時候,家長是他生活的照料者,當然也是管理者,因為這時的孩子還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等孩子稍微大一點,你可能是他的行為管理者或者規範者,雖然規範和管理有點區別,但是我認為還是一個管理的概念,角色的概念。孩子長大後,他有了自己的思想,我認為在思想上,家長要扮演領導者,這樣說會比較準確。

領導和管理,哪種方式更有助於孩子的成功?

回過頭來看,關於家庭的類型,基本上在全世界都是差不多的,家庭教養模式或者是家庭的類型,基本上就是三類,一類是民主式的家庭,這類家庭,父母往往傾向于扮演領導者角色;第二類是專制型的家庭,基本上父母扮演一個強制的管理者的角色;還有一個就是放任式的家庭。至於哪類家庭的孩子更易取得成功,有一個統計資料供大家參考,民主式的排第一位,管理式的排第二位,放任式家庭排在第三位,但放任式家庭的孩子情況比較特殊,總體成功的資料比較低,但有兩極分化的現象,就是有很成功的,也有很差的,如果孩子的天賦很好,就會很成功。

那麼這對我們有什麼啟發呢?就是作為父母,你要去瞭解清楚,你的孩子有什麼特點,他的性格、他的天賦、他的潛能,實際上你是要去因勢利導的,該管理的時候要管理,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地說要做領導者還是管理者。我的建議是如果你是一個負責任的、很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的父母,作為孩子的教養者,在思想上要做領導者,行為上要做管理者,生活上要做照料者,安全上做監護者,最後在人格上要做塑造者。

從小到大,父母首先對小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行為,要做一個有效的管理,在這個基礎上,孩子長大有了思想後,要英明地領導他,不是強制的,最後父母跟孩子的關係應該是良師益友。

專家的話:

領導者和管理者從來都不是對立不共存的,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亦然。家長不管怎樣對待孩子,都是出於愛。在生活和行為上偏重管理,在思想上偏重領導,讓孩子在安全溫暖的環境裡自然地生長,有約束卻不至於死板,有自由也不至於散漫。

需要父母的照料和安排,所以這個時候的我就是一位管理者,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基本上都是被動的接受者,我讓她做什麼,她就去做什麼。

隨著寶寶不斷成長,她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後,我就不能總是以管理者的姿態來教育她,而是要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和話語權,讓她可以表達自己的意願,做出自己的選擇,對的,就鼓勵她去實施,錯的,就告訴她不可以做、為什麼不可以做,這個時候,我就是一名領導者,給予方向,卻不規定形式。只要孩子在大方向上不錯,其餘的可以自由發揮,我覺得這樣很好。

梓睿媽:做孩子的領導者還是管理者,不能一概而論,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兩者兼得。只有領導式教育,孩子雖然有很多自由去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但是孩子的心智發展畢竟還不成熟,缺少父母的管教,不管是在生理還是心理上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且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領導式教育,有的孩子會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感受到來自自身的局限性,這就需要父母的管理,及時為孩子疏通。

只有管理式教育,孩子雖然會成長得很快,但是他們的思想和行動都受到了束縛,日後會出現叛逆問題,親子關係容易變得緊張,孩子有可能會做出與父母意願相左的錯事。所以,在育兒這條漫長的道路上,父母既要有領導式教育,又要有管理式教育,可以規範孩子的行為,同時也要解放孩子的思想。

觀點4:父母做孩子的領導者還是管理者,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Zaizai121:孩子不像大人那樣可以自立,對現實和未來也沒有太多的認知,所以就這方面來說,家長要做好孩子的管理者,既要照料孩子的生活,讓他們在安全有序的環境中成長,也要通過制定一些規範來要求孩子,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幫助他們學會生活上必須具備的一些技能,從而更健全地成長。

再小的孩子,也有思維能力,他有自己的思考和選擇,這方面我們就要做好孩子的領導者,更多地順應他們的想法,適當尊重他們的選擇,大人只要給孩子一些指導,告訴他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把其中的利害關係和他們解說清楚,而非控制孩子的思想。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做對的時候我們要給予肯定和鼓勵,做錯的時候要耐心地向孩子說明原因,跟他們講道理,向孩子傳達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寶寶jiank1:我比較贊同給孩子更多的引導,尊重孩子的自由。但是,現實情況是,當我“無為而治”的時候,孩子就會把一切弄得亂七八糟。比如我洗衣服的時候,有時會讓女兒給我幫忙,拿個肥皂、遞個小凳子……心想著這樣既能調動孩子勞動的積極性,又可以培養她的獨立性。剛開始的時候,女兒還很聽話,可過一會兒她就開始玩起了水,弄得全身濕透,好言勸說她也不聽,這時我就會生氣,然後大聲批評她,最終以孩子的哭聲收尾。諸如此類的事很多,這些都說明了一個道理:有時候給孩子自由,尊重她的選擇並不一定是好事,孩子終究是孩子,很多事他們並不能完全靠引導就能做好,還是要有大人的管制和約束。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做管理者也好,做領導者也罷,都不是簡簡單單的事,父母要結合實際情況來調整自己的角色,該寬鬆的地方就寬鬆,該嚴格的地方還是要嚴格。

專家對對碰:父母,孩子的領導者or管理者?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自從來到人世間,就享受著父母對其傾注的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該怎樣以愛之名去參與,是做孩子的領路人,為孩子指引方向,而後讓其自由生長,還是將孩子牢牢牽在手中,每一步都是父母價值觀的折射,讓孩子成為迷你型的自己呢?且看育兒達人們關於父母身份的智慧碰撞!

白方意見:父母首先要做孩子的管理者,孩子是他自己真正的領導者。

親子教育講師:雅心;臺灣辣媽:金石

藍方意見:父母要做孩子的領導者,不要做孩子的管理者。

節目主持人:海冰;臺灣辣媽:林靜怡

爭鋒話題一:做孩子的領導者還是管理者?

白方:通過領導的方式——尊重、傾聽、鼓勵,讓孩子試著去找出他自己的答案,我們積極傾聽,在他思考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協助他解決問題。並不是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鼓勵孩子找出自己的方式,如果他的方式我們認為不行的話,也會很小心地讓他知道為什麼這個答案不行。

很多研究表明,用領導的方式,第一可以讓孩子更自律,他可以堅定正確的價值觀,不是父母告訴他的,而是通過父母的領導,孩子自己得出來的結論,這樣孩子更容易遵守;第二有助提升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可以提升孩子的創造力;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增進親子關係,增加孩子對父母的信任,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跟父母去積極溝通。而且父母用領導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也能從中學會領導,這是一個良性迴圈。

藍方:企業管理和家庭教育管理是不等同的,家庭教育管理既有嚴又有寬,既有愛也有規矩。孩子小的時候沒有自己領導自己的能力,所以父母要管理,幫助他們更好地找到方向,比如給孩子制定一些規則,讓他明白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不可以,這樣孩子才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並不是限制孩子的發展,而是讓他們更好地成長。等孩子長大了,有能力領導自己了,那家長自然不要去管理了。所以父母首先要做孩子的管理者,至於領導不是不需要,而是要看孩子是否能自己領導自己。

爭鋒話題二:領導和管理孩子,具體的方法怎麼去落實?

白方:管理意味著父母會幫孩子做很多的規劃,主控權在父母手裡,不在孩子手裡,偏重約束和控制;而領導孩子,孩子想做什麼事是可以和父母商量的,是平等對待,而非強制。

藍方:所謂的管理就是管加上理,是需要講理的,並不是說孩子必須聽父母的,沒有道理可講。管理並不是控制行為,只不過是制定一些規則,這樣能説明孩子更好地成長。

爭鋒話題三:做孩子的管理者,是否會約束孩子的創造力?

白方:有很多家長從小就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嚴格的管理,讓孩子在父母畫好的框框裡去成長,每一步都跟孩子說好要怎麼走,就按照我說的來,這樣很容易磨滅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當孩子已經習慣于這些管理,他就會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藍方:管理並不是把孩子掐得死死的,不能動,而是要建立孩子的生活基礎。剛出生的孩子什麼都不懂,他所有的東西都來源於父母親,因此父母就有管理的責任,要教導孩子各種為人處世的好的品質。管理孩子,設立生活規範,這並不會束縛孩子的創造力,父母的管理帶來的良好環境和學習能力反而有利於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謝巨集真道理

謝巨集:有效管理、英明領導,做孩子的良師益友

什麼是管理,什麼是領導,兩者的關係是什麼?

我認為所謂領導就是代理領導,從這個角度出發,父母做一個領導者肯定是不會錯的,但是這也要看從哪一個緯度去講。當你領導或者是領導失效的時候,該怎麼辦?領導也不是萬能的。

至於管理,最本質的定義應該是管住真理,當孩子幹壞事,或者是做了一些出格的事情的時候,你是領導還是管理?肯定要管理,通俗一點講,如果發生了一些危機,你們的親子關係或者孩子的一些行為已經到了危機的時刻,要不要管控?當然還有其他不好的勢態出現的時候,要不要去控制?這些都是管理者需要做的。這個話題本質的問題還是父母的角色扮演以及父母的職責,包括最後的親子關係怎麼樣去更好地構建,更好地處理。

如果作為教育者,或者說教養者,我覺得小朋友小的時候,家長是他生活的照料者,當然也是管理者,因為這時的孩子還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等孩子稍微大一點,你可能是他的行為管理者或者規範者,雖然規範和管理有點區別,但是我認為還是一個管理的概念,角色的概念。孩子長大後,他有了自己的思想,我認為在思想上,家長要扮演領導者,這樣說會比較準確。

領導和管理,哪種方式更有助於孩子的成功?

回過頭來看,關於家庭的類型,基本上在全世界都是差不多的,家庭教養模式或者是家庭的類型,基本上就是三類,一類是民主式的家庭,這類家庭,父母往往傾向于扮演領導者角色;第二類是專制型的家庭,基本上父母扮演一個強制的管理者的角色;還有一個就是放任式的家庭。至於哪類家庭的孩子更易取得成功,有一個統計資料供大家參考,民主式的排第一位,管理式的排第二位,放任式家庭排在第三位,但放任式家庭的孩子情況比較特殊,總體成功的資料比較低,但有兩極分化的現象,就是有很成功的,也有很差的,如果孩子的天賦很好,就會很成功。

那麼這對我們有什麼啟發呢?就是作為父母,你要去瞭解清楚,你的孩子有什麼特點,他的性格、他的天賦、他的潛能,實際上你是要去因勢利導的,該管理的時候要管理,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地說要做領導者還是管理者。我的建議是如果你是一個負責任的、很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的父母,作為孩子的教養者,在思想上要做領導者,行為上要做管理者,生活上要做照料者,安全上做監護者,最後在人格上要做塑造者。

從小到大,父母首先對小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行為,要做一個有效的管理,在這個基礎上,孩子長大有了思想後,要英明地領導他,不是強制的,最後父母跟孩子的關係應該是良師益友。

專家的話:

領導者和管理者從來都不是對立不共存的,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亦然。家長不管怎樣對待孩子,都是出於愛。在生活和行為上偏重管理,在思想上偏重領導,讓孩子在安全溫暖的環境裡自然地生長,有約束卻不至於死板,有自由也不至於散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