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請坦然認“輸”

四、五歲的孩子特別在意輸贏,他們做什麼都想要贏,不論是搶玩具、玩遊戲、甚至爬樓梯也要比誰快誰慢。

每次等電梯時,雖然只有我們一家四口人,剛剛過完五歲生日的雙胞胎女兒——榮榮與玉玉也要爭排名,一進到電梯裡,榮榮就說:“我是第一,妹妹第二名,媽媽第三名,爸爸最後一名”,而玉玉卻占住電梯口的位置說道:“等一下我就可以先出來,我就是第一名了!”有時兩人還會推擠,相互告狀也時有可見,“剛剛明明是我先進電梯的,可是妹妹硬要推我,現在妹妹又占住電梯門口不讓人家出去!”榮榮語帶不平,玉玉也很委屈地說:“哪有,本來就是我先下車,姐姐從後面撞我,然後沖進電梯還說她是第一名!”……

Advertisiment

日常生活中更不乏為這類雞毛蒜皮小事的誰先誰後而吵得不可開交,在大人眼裡看來是毫不足道的小事,孩子們怎麼會你爭我奪?前一分鐘還玩得水乳☆禁☆交融開心無比,下一秒鐘又為了誰拿走了最大的積木而讓另一個孩子哭哭啼啼,這些場面相信所有的學齡前父母都不陌生。
對於這個發展階段的孩子,想要贏、想搶先、想要受人注目等這些想要得到正面回饋的行為是很正常而自然的,有些孩子的天性如此,他們受到正面回饋的影響較大;換言之,有些孩子不受輸贏結果的影響,也是這些孩子天性的一部分。

Advertisiment
沒有誰是誰非,也沒有必要爭論誰優誰劣。

對於在意輸贏的孩子來說,贏讓他們感覺自己可以做掌控,可以取得優勢,也比較容易吸引父母的注意與正面回饋,如讚賞、鼓勵、甚至擁抱親吻等,這些反應又提升了孩子的自尊與自信。 又有誰不喜歡贏呢?但是如果孩子把輸做了不當的連結,如失敗、無能、不好、差勁、甚至倒楣等,就需要父母的注意了。 適當地介入與引導,可以讓孩子在輸與贏之間找到容身之處,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學習情緒處理的技巧,這些人格與品德養成的重要性與學習“如何贏”是不相上下的。

通常“輸”不在意料中也不是預期的結果,那麼總會令人錯愕、令人難以接受、令人不平、也令人不好受。 所以,學習如何自我調適—如何轉換心情、如何放下輸贏的結果回歸本質、如何轉移注意力、整理自己重新出發等等課題,對大多數孩子而言,都是以前從未接觸過的,從所未有過的體驗;換個角度而言,也是父母必須接受的挑戰。

Advertisiment
與孩子並肩面對結果,經由輸的經驗學習,相信所得會比“贏家”更多。

如何幫助孩子在“輸”之後進行心理調適呢?幾個從經驗中歸納的小建議:

●不要太過分保護,讓孩子公平體驗輸贏

和寶寶“剪刀石頭布”,每次都要“讓拳”,每次都贏的寶寶樂得格格笑;和寶寶賽跑,父母“故意跑慢”,寶寶輕鬆坐上第一名的寶座;就連玩拼圖、九宮格三子棋等遊戲,哪個父母不是“小心翼翼”故意製造情境讓寶寶贏,這些情況經常在寵愛孩子的家庭發生,在現代父母身上尤其顯著。

Advertisiment

或許有人會以為這是為寶寶建立自信心,沒錯,前幾次為了説明寶寶學會遊戲規則確有其必要,但學會遊戲之後就必須回到公平競爭的原則了。 如果缺乏輸的經驗,孩子反而會產生不實際的想法,例如“只要是和大人一起玩我就會贏”,或是“爺爺一定會輸給我,因為爺爺最疼我”等。 在與“不知情”的其它人共處時,也會投射錯誤的期望,以為自己一定會贏,結果不如預期時,負面的情緒特別強烈。

競爭本來就有輸有贏,這也是孩子必須學習的重要課題,輸和贏的經驗對孩子是同樣的重要,千萬不要過度保護,或以為孩子會經不起失敗的打擊,兩種體驗對學齡前的孩子都有必要、都有好處。

Advertisiment
此外,如果贏的太過輕易、太過頻繁,也會降低孩子對“成功”的企圖與渴望。

●遵守約定與遊戲規則不受輸贏影響

在遊戲,或任何會分出勝負的活動前先約法三章:不因輸贏而影響遊戲的進行,不可以輸了就不玩或耍賴等,說好了要打勾勾以示慎重。 在遊戲過程中,把重點放在每個步驟的意義之上,而不要放在步驟的先後或輸贏之上,有效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萬一孩子還是要受到輸贏的情緒影響,那麼就換個活動吧!換個沒有競爭性質的活動,例如閱讀或畫畫,如果倆個以上的孩子一起進行,注意不要再加入競爭的色彩,例如“哥哥畫的飛機比較棒”,或是“誰先回答這個問題,就可以吃餅乾”等。 原來的遊戲還要繼續嗎?是的,該學的總是要學,講好下一次要遵守約定,多強調幾次,遊戲前再次強調,如果孩子持續翻臉耍賴,提醒他上次的經驗,萬一還是僵持不下,不要勉強,轉移到另一個活動吧!要有耐心,多試幾次,孩子自己會慢慢調適的。

● 學習尊重別人的感受

在這場遊戲中,寶寶疊積木最快的得了第一,受到讚賞與矚目的寶寶在開心之外,似乎驕傲了起來,對比較慢或沒有成功的其它寶寶變得沒有耐心、愛理不理?“沒關係,就讓她開心一下吧!”這樣可不行,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輸的時候,當你輸的時候又是什麼感受、什麼反應呢?

此時正是教導“同理心”的最佳時機,學會尊重別人的感受,贏家安慰輸家、肯定對方的努力,而不是趾高氣昂;輸家向贏家學習、認同別人的長處與優點。引導孩子從另外的角度思考贏家或輸家的心態,例如“如果你先拿到彩色筆,妹妹卻硬要搶,還說是她先拿到的,你會不會生氣呢?”,“如果你跑得比較慢,還被別人笑,那你心理一定很不舒服,對不對?”,藉此引導孩子接納此次的結果,並從對方的角度觀察自己的行為與反應,在培養同理心的同時,更是人格教育中自我省察的啟發。

●強調重點,不強調輸贏

還是要把重點調整好,如果這場遊戲是疊積木,那麼請仔細觀察孩子在過程中是不是盡心把每個步驟作好?是不是自己構想?試著在參與中發覺孩子的優點,比賽結果並不是重點,讓孩子知道父母注意到你的優點,孩子會更開心。因為這種認同更實際、更貼切。如果這場比賽是騎腳踏車,“你跌倒了以後很快就自己爬起來,真的很棒!”“雖然你後來快沒力氣了,但是還騎到了終點,真有毅力!”父母應該在參與的過程中發覺孩子的優點並予以鼓勵,而不是從結果論斷孩子的成敗。

隨著自我概念的成長與自尊心自信心的建立,孩子們會明白這不過是“此一時彼一時”的現象罷了。從這些失敗的經驗中,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並不因某次的失敗而改變,下次我還是有機會成功),學習尊重別人(他贏了,我必須接受這次的結果)、與同伴相處等人際關係的技巧。

只要生活在這個社會,就會有競爭,也就會存在輸贏結果。讓孩子們可觀的認識輸贏,坦然接受任何一種結果,並找到自己的優勢,這才是我們所希望的,不是嗎?

● 學習尊重別人的感受

在這場遊戲中,寶寶疊積木最快的得了第一,受到讚賞與矚目的寶寶在開心之外,似乎驕傲了起來,對比較慢或沒有成功的其它寶寶變得沒有耐心、愛理不理?“沒關係,就讓她開心一下吧!”這樣可不行,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輸的時候,當你輸的時候又是什麼感受、什麼反應呢?

此時正是教導“同理心”的最佳時機,學會尊重別人的感受,贏家安慰輸家、肯定對方的努力,而不是趾高氣昂;輸家向贏家學習、認同別人的長處與優點。引導孩子從另外的角度思考贏家或輸家的心態,例如“如果你先拿到彩色筆,妹妹卻硬要搶,還說是她先拿到的,你會不會生氣呢?”,“如果你跑得比較慢,還被別人笑,那你心理一定很不舒服,對不對?”,藉此引導孩子接納此次的結果,並從對方的角度觀察自己的行為與反應,在培養同理心的同時,更是人格教育中自我省察的啟發。

●強調重點,不強調輸贏

還是要把重點調整好,如果這場遊戲是疊積木,那麼請仔細觀察孩子在過程中是不是盡心把每個步驟作好?是不是自己構想?試著在參與中發覺孩子的優點,比賽結果並不是重點,讓孩子知道父母注意到你的優點,孩子會更開心。因為這種認同更實際、更貼切。如果這場比賽是騎腳踏車,“你跌倒了以後很快就自己爬起來,真的很棒!”“雖然你後來快沒力氣了,但是還騎到了終點,真有毅力!”父母應該在參與的過程中發覺孩子的優點並予以鼓勵,而不是從結果論斷孩子的成敗。

隨著自我概念的成長與自尊心自信心的建立,孩子們會明白這不過是“此一時彼一時”的現象罷了。從這些失敗的經驗中,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並不因某次的失敗而改變,下次我還是有機會成功),學習尊重別人(他贏了,我必須接受這次的結果)、與同伴相處等人際關係的技巧。

只要生活在這個社會,就會有競爭,也就會存在輸贏結果。讓孩子們可觀的認識輸贏,坦然接受任何一種結果,並找到自己的優勢,這才是我們所希望的,不是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