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孩子上火, 一吃就好的食物, 媽媽一定要收藏!孩子尚小的時候, 媽媽就是他的全世界, 他的認知、需求、喜怒哀樂……無一不圍繞著最親密的那個人。 然而, 終將有一天, 孩子會形成一個獨立的自我, 不再像以前那麼依賴媽媽。 那麼, 把媽媽當作全世界的那段時光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 對“我”又意味著什麼呢?
把你當作全世界, 是源于生存的需要求生, 是人類最大的本能。 俗話說:“有奶便是娘。 ”生存的需要, 是孩子的第一需要。 生命, 何其脆弱。 成人尚且如此, 何況一個尚不具備自我生存能力的孩子呢?在具備自我生存能力之前,
Advertisiment
當然, 除了生存的需要, 把媽媽當作全世界, 也是孩子表達愛的方式之一。 因為最愛的人是媽媽, 他自然希望自己的一切都與媽媽發生關聯。
Advertisiment
玩具、食品、服飾……很多東西, 孩子都可能挑揀, 或者眼紅別人手裡的, 但他絕不眼紅別人的媽媽。 在他的心目中, 媽媽永遠是最好的, 是他最愛的那個人。 孩子對媽媽的愛如此純淨, 不摻雜任何其他成分。
Advertisiment
孩子對媽媽的愛, 比媽媽對他的愛更純粹。 我們的愛往往裹挾了一些條件, 比如, 當孩子“聽話”時, 我們很滿足, 但當孩子“發脾氣”、講不通道理時, 我們就失去了耐心。 也就是說, 當某些條件不在的時候, 我們的愛常常會打折扣。
無條件接納與給予, 是走向獨立的資糧當孩子把媽媽當作全世界時, 他對媽媽的依賴會讓我們處於一個矛盾的漩渦——既欣慰, 又擔憂。 孩子對“我”無條件的依戀, 不僅向“我”示現了愛, 也肯定了“我”是個稱職的母親。 與此同時, 我們也擔心, 若孩子如此依戀“我”,
Advertisiment
於是, 我們想到了要給孩子一點點壓力, 把他推出去。 而孩子, 在他沒有準備好之前, 他不僅不會走出去, 反而會因這個推力貼“我”更近, 而“我”, 不瞭解這一層, 便覺得孩子有“問題”, 這種擔憂會促使我們以更大的力度將孩子推出去。 一部分孩子貌似勇敢地走出去了, 內心卻裹挾著惶恐、自貶、自棄等成分。 在孩子尚小時, 如果我們不能接納他這個階段性的反應, 他的某一部分就被我們變相地否定了, 他的自我便附加了一個陰影。 如果他自己沒有機緣自我修復或轉化, 這個被否定的部分就可能讓他變得自卑、自貶、內心虛弱、畏縮等。
無條件接納孩子這個階段性的需求, 是我們給予孩子最好的支撐。
Advertisiment
3歲之後, 只要孩子發展正常, 他的心就已經開始往外飛。 雖然他依然會依戀“我”, 但是這種依戀的程度開始削弱。 在他需要的時候, 給予他, 本身就是一種滋養。 當然, 這裡有個界限。 接納與給予不是無條件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 不是溺愛, 該有的原則是不可少的。 否則, 我們同樣會妨礙孩子成長。 如何去判斷與把握這個度, 需要我們智慧地去覺察。 而智慧, 不會在我們急躁與焦慮的時候生起, 因此, 調整“我”自身的狀態很重要。 “我”狀態好了, 能夠平和地面對一切了, 自然清楚如何去面對。
把你當作全世界,滋養了誰?實際上,孩子對媽媽的全心信賴,他無條件的愛,他看問題的角度,思考的方式,常常可以提升到哲學的高度,帶給我們啟示,讓我們的心變得柔軟、平和、豐盛,讓我們的思維更靈活,讓我們的生活態度更正面,更積極。所以,養育孩子的過程,享受孩子全心信賴的過程,也是一個滋養我們自我的過程。看到這一層,我們就可以更享受育兒這件事,而不是把它純粹當成是一種付出。
因為把媽媽當作全世界,無條件地信賴媽媽,這種特殊的親子關係,會促成孩子對自我價值、外部環境的判斷,他的認知、喜怒哀樂、心態、行事方式、思維模式等都與媽媽密切相關。所以,媽媽樂天,孩子開朗,媽媽悲觀,孩子消沉;媽媽勇敢,孩子無畏,媽媽恐懼,孩子畏縮;媽媽寬容,孩子厚道,媽媽狹隘,孩子局促……即便那些主要由老人或者保姆養育的孩子,跟媽媽在一起的時間很少,他的身上依然帶有媽媽的影子。孩子如同“我”的一面鏡子,投射的是“我”真實的模樣。這種特殊的關係可以幫助“我”更好地認清自己,發現自己的問題。
並且,養了孩子之後,家庭的矛盾都突顯出來,似乎與育兒理念不同有關,但本質上並非育兒理念的問題。育兒理念只是一個淺層次的問題。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是早已埋伏在我們內在的。這些矛盾突顯,我們才能看到問題,並在解決衝突的過程中尋求自我的成長。當某一天,我們眼裡不再有是非,能夠平和地接納孩子及所有家人的時候,我們自身的問題也修復了,這便是我們成長的標誌。成長了,我們的人生才豐滿,我們的幸福指數才會提升。因此,孩子把“我”當成他的全世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他給了“我”一個獲得心靈滋養的機會。
所以,讓我們由衷地對孩子說一句:謝謝你,曾經把我當作全世界!
把你當作全世界,滋養了誰?實際上,孩子對媽媽的全心信賴,他無條件的愛,他看問題的角度,思考的方式,常常可以提升到哲學的高度,帶給我們啟示,讓我們的心變得柔軟、平和、豐盛,讓我們的思維更靈活,讓我們的生活態度更正面,更積極。所以,養育孩子的過程,享受孩子全心信賴的過程,也是一個滋養我們自我的過程。看到這一層,我們就可以更享受育兒這件事,而不是把它純粹當成是一種付出。
因為把媽媽當作全世界,無條件地信賴媽媽,這種特殊的親子關係,會促成孩子對自我價值、外部環境的判斷,他的認知、喜怒哀樂、心態、行事方式、思維模式等都與媽媽密切相關。所以,媽媽樂天,孩子開朗,媽媽悲觀,孩子消沉;媽媽勇敢,孩子無畏,媽媽恐懼,孩子畏縮;媽媽寬容,孩子厚道,媽媽狹隘,孩子局促……即便那些主要由老人或者保姆養育的孩子,跟媽媽在一起的時間很少,他的身上依然帶有媽媽的影子。孩子如同“我”的一面鏡子,投射的是“我”真實的模樣。這種特殊的關係可以幫助“我”更好地認清自己,發現自己的問題。
並且,養了孩子之後,家庭的矛盾都突顯出來,似乎與育兒理念不同有關,但本質上並非育兒理念的問題。育兒理念只是一個淺層次的問題。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是早已埋伏在我們內在的。這些矛盾突顯,我們才能看到問題,並在解決衝突的過程中尋求自我的成長。當某一天,我們眼裡不再有是非,能夠平和地接納孩子及所有家人的時候,我們自身的問題也修復了,這便是我們成長的標誌。成長了,我們的人生才豐滿,我們的幸福指數才會提升。因此,孩子把“我”當成他的全世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他給了“我”一個獲得心靈滋養的機會。
所以,讓我們由衷地對孩子說一句:謝謝你,曾經把我當作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