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15種表情背後的真相

表情一、打人、咬人
孩子總喜歡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對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 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邊去, 他就會覺得受到威脅, 然後主動進攻。

辦法:媽媽應多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多幫孩子交些好朋友。 那段時間我一直在反思, 然後就開始行動了。 如做了霜淇淋、煮了毛豆、花生, 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幾份, 帶著孩子送到小朋友家, 有好吃的也叫到家裡一起吃, 或拿到別人家吃。 禮尚往來, 別人也會有好吃的想著我們。 這樣關係越走越近, 孩子的感覺也越來越好。

變化:不打人了,

Advertisiment
每次出去, 都要去敲人家的門, 想見見小朋友。 有好吃的分享, 還說: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時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 可小朋友們總是做些他不喜歡的事情, 他想把這個事實排除掉。 如:他拿個小碗, 用土來做飯。 小朋友過來就往他的碗裡放土, 但他不想這樣, 因為破壞了他原有的計畫和目標。 他對小朋友嚷, 但人家不聽, 他嚷了幾次, 發現不管用, 就會動手打人了。 他的想法本沒有錯誤, 只是不想被打擾。 但他的舉動是不好的。 有時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 家長不讓做, 他也會用打的方式來解決, 只是想把家長不讓他做事的這個事實排除掉。 所以我覺得更多時候, 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 包括大人也一樣,

Advertisiment
樂爸總不聽我的, 我也會打他。 說不過就打吧。 反思一下, 其實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辦法:加強用語言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他用語言來和別人表達思想。 如人家往他碗裡放土打人這件事, 媽媽可以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人家這麼做, 你可以直接教他對別人說‘不喜歡你往碗裡放土, 我正在做飯!’”然後告訴他, 打人無法解決問題, 打人是不好的行為。 他就明白了。 當然要達到完全用語言表達還需要一個過程, 媽媽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長到這個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輕打屁股來逗著孩子玩)的行為。 孩子會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別人身上。

辦法:家長要反思自己是否有這種形為, 如有應即時改正。

感想:其實孩子打人,

Advertisiment
根本也不會打怎麼樣, 如果別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沒什麼。 如果他打了別人, 當父母的總會說自己的孩子不對。 我的想法是:當他打了人後, 要及時根據當時的情況來分析原因, 然後告訴他如何用語言來解決。 再告訴他打人是野蠻的行為(幼稚園總這麼說, 所以我也要家園一致)。 然後告訴他媽媽愛他(以免他有種做錯事不被愛的擔憂)。 這樣, 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對, 也知道下次該怎麼解決, 還知道媽媽無論何時都是愛他的。 孩子感覺被愛包圍著, 他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無論怎樣, 媽媽都應把握一個原則, 就是一定讓孩子知道媽媽是愛他的, 他永遠都是好孩子, 對事不對人, 一時行為不對, 不能說孩子就壞呀。
Advertisiment

有時候孩子不順心, 可能會拿媽媽撒氣, 我倒覺得挺正常的。 因為媽媽是他最親近的人, 和最親近的人發洩內心的壓力是很正常的事呀, 發洩完了, 孩子會更好地調整自己的狀態, 也會更加愛媽媽。 樂有時就這樣, 我就會說:給我捶背呢!給他一個積極的暗示就夠了。 多理解孩子, 他畢竟還很小, 心智還沒有成長到可以自己解決一切問題的程度呀。 然後每天大聲對他說:媽媽愛他!或在耳邊輕聲地說:“媽媽告訴你一個秘密, 就是‘我喜歡你!’”孩子的心情會馬上陽光燦爛、晴空萬里。 有時他做些壞事, 如把腳放到飯桌上, 你越說不行, 他越邊壞笑著去做, 有時我急了就會問他:你是不是覺得我愛你不夠呀?他說是。 我就說:那從現在起,

Advertisiment
我多愛你一點。 他馬上就規矩了。 所以有時我覺得對孩子大吼生氣都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 最佳的辦法就是:讓他知道媽媽愛他。

表情二、插話

孩子打斷別人的談話, 這是由他們的年齡特徵引起的, 大體在以下幾種情況出現:

1、孩子對講話中的部分內容感到好奇, 迫不及待地想解決心中的“疑問”。

2、別人談的或討論的內容, 孩子曾經聽說過或有點似懂非懂, 產生“共鳴”、激動, 急於想“表現”自己, 講一講自己的“看法”。

3、孩子獨自玩耍或獨自嘗試著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難, 這時他急於求得幫助, 可能會不顧場合打斷別人的談話。

對孩子的這種行為既不能放任不管, 又要注意處理方式。 家長應注意以下幾點:

1、“因事制宜”。 即針對不同的情況, 採取相應適當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導。當孩子對大人談話內容提出疑問,或遇到困難求助時,千萬不要因一時惱火而當別人的面訓斥孩子,否則就傷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長可以跟孩子講明,談話結束後再解答,還可以再誇獎他一句:“你真愛動腦筋!”這樣孩子是會諒解的。但事後一定要實行諾言,並教育孩子在別人談話時不要隨便地打斷,告訴他這樣做是不禮貌的。

如果大人在閒聊時所談及的內容使孩子產生“共鳴”,孩子因急於想表達自己的意見打斷別人的談話,家長不妨給孩子一個“表現”的機會,先徵求與你交談的對方的意見,然後讓孩子參與進來。不過,談完話後應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剛才隨便插話是不對的。這樣孩子是比較容易接受你的批評的,因為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

2、“相機誘導”。即家長要利用一切可以用來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機會,對孩子加以啟發和誘導,特別要注意運用發生在孩子身邊的事情來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啟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媽媽帶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別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別人講話時插在中間吵個不休而受到批評,就可以問自己的孩子:“剛才那個孩子做得對不對?為什麼?你喜歡他嗎?”讓孩子從中受到教育。

3、“言傳身教”。即做家長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別是“行”,這給孩子的影響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較強,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別能力,因此父母應樹立起一個禮貌地與人交往的榜樣。

採取相應適當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導。當孩子對大人談話內容提出疑問,或遇到困難求助時,千萬不要因一時惱火而當別人的面訓斥孩子,否則就傷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長可以跟孩子講明,談話結束後再解答,還可以再誇獎他一句:“你真愛動腦筋!”這樣孩子是會諒解的。但事後一定要實行諾言,並教育孩子在別人談話時不要隨便地打斷,告訴他這樣做是不禮貌的。

如果大人在閒聊時所談及的內容使孩子產生“共鳴”,孩子因急於想表達自己的意見打斷別人的談話,家長不妨給孩子一個“表現”的機會,先徵求與你交談的對方的意見,然後讓孩子參與進來。不過,談完話後應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剛才隨便插話是不對的。這樣孩子是比較容易接受你的批評的,因為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

2、“相機誘導”。即家長要利用一切可以用來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機會,對孩子加以啟發和誘導,特別要注意運用發生在孩子身邊的事情來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啟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媽媽帶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別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別人講話時插在中間吵個不休而受到批評,就可以問自己的孩子:“剛才那個孩子做得對不對?為什麼?你喜歡他嗎?”讓孩子從中受到教育。

3、“言傳身教”。即做家長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別是“行”,這給孩子的影響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較強,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別能力,因此父母應樹立起一個禮貌地與人交往的榜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