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孫儷這首歌唱出了孩子心聲:媽媽,請允許我添添亂

當寶寶還是個小嬰兒的時候, 不會說話不會走路, 一切的一切都由爸爸媽媽來幫忙。 可隨著他們長大, 不再聽從爸媽的“擺佈”, 變成小搗蛋一枚。 看看這些場景, 是不是在我們大多數的家庭裡發生過:

準備吃飯了, 孩子幫忙拿碗筷, 媽媽一個箭步沖上去:我的小祖宗, 要是敲碎了碗可怎麼辦, 一邊玩去吧。

天氣晴好, 孩子幫忙一起拖地, 濕答答的拖把, 媽媽一把搶過:寶貝, 你只會越拖越髒!

這些場景熟悉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能聽到爸媽說出一大串孩子的“罪證”, 比如:“非要自己倒水喝, 我說會灑掉, 就是不聽,

Advertisiment
灑了一地還不是我收拾”、“要自己穿衣服, 那個磨蹭啊”、“說了無數次的不要往白牆上畫畫, 就是不聽啊”......我們是不是經常會為這樣的事情控制不住的對孩子生氣。

我們的孩子好委屈, 撲閃著眼睛, 撅著個小嘴:為什麼不可以呢!

我們的媽媽也無奈:你這是在添亂啊, 你不動就是幫我大忙了!

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 是我們錯了!

兩歲開始, 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慢慢發展起來, 當對事情表示出好奇時, 他們就會找准一切機會, 熱情高漲地嚷著“我自己來”。 可是,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 行為的精准度很有限, 於是, 便有了各種“添亂”的場面。

但是, 孩子才不care啊, 因為在我們成年人的世界裡, 這樣的“胡來”和“搗亂”, 在孩子的眼裡卻是“好奇”、“遊戲”、“探索”和“嘗試”,

Advertisiment
他們不但沒有任何罪過的心理反而樂享其中。

有個兒童教育家說:孩子的好奇心是可以被家長培養的, 也可以輕而易舉的被家長摧毀。 拿愛迪生來說, 在小學時被稱為“低能兒”。 儘管上小學不到3個月的他被老師勸退, 但他的母親並沒有放棄對他的教育, 更支持他對每件事的積極嘗試, 最終把他培養為超級發明家。 而現在的大人要麼出於溺愛心理, 要麼嫌棄孩子做不好, 這不讓動、那也不讓摸, 阻止孩子的一切好奇行為。

我曾經在餐廳看見一媽媽責駡女兒:那是給你喝的東西啊, 怎麼倒植物上去了, 你有沒有搞錯啊!後來才知道, 小女孩給餐廳的盆栽澆了牛奶, 因為媽媽告訴她喝牛奶能長高, 她好奇植物喝了牛奶是不是也能長高,

Advertisiment
結果……

其實, 孩子的思維沒有錯啊, 既然牛奶有好處, 為什麼盆栽不能喝, 她想親自驗證一下而已。 這本是多麼可貴的探索行為, 卻受到媽媽的極力阻撓。 我想, 經歷過大庭廣眾的指責, 之後, 小女孩也會少幾分探索世界的勇氣與熱情吧。

看吧, 很多時候孩子的“闖禍”根本再正常不過。 除了好奇嘗試外, 他們也是借此向爸媽證明自己的能力。

迷你包最近執意要自己穿衣服, 每天早上, 看著小小的他笨拙的扣著扣子, 累得滿頭大汗, 一秒兩秒三秒漸漸過去……儘管我看著很著急, 但他卻不厭其煩做得津津有味, 滿臉一種不達目的絕不甘休的氣概。 最後他成功了, 笑得那個開心呀, 我終於明白, 他通過自己動手嘗試來確定自己的能力,

Advertisiment
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如果我們早瞭解這些, 或許就釋懷多了。 再回頭想想, 是孩子都會經歷灑東西吧, 是孩子都喜歡玩水吧, 是孩子都習慣在家裡亂塗亂畫吧, 那又怎樣?這不就是孩子該有的成長方式嗎?跌跌撞撞, 又充滿驚喜。 他在信筆塗鴉中增強了想像力和創造力, 他在水中感知了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他在勞動中掌握了精細動作和獨立完成的能力。 恰恰是這些, 讓孩子學了新技能, 體會到成就感, 又有什麼可阻止的呢?

熊孩子不止你家有, 給妞們聽一首孫儷在兩年前錄製的一首親子歌曲, 記得自己第一次聽到的時候就無比喜歡, 大家靜下來跟著旋律細細品味歌詞, 你會發現, 嘿!天下孩子一個樣!

Advertisiment

媽媽:貝比

寶寶:嗯?

媽媽:為什麼畫在牆壁

寶寶:媽咪, 不是我想要淘氣

這恐龍太大裝不進紙裡

媽媽:貝比

寶寶:嗯?

媽媽:飯飯要放進嘴裡

寶寶:媽咪, 手手也要吃東西

媽媽:啊!

寶寶:要不然小手也會沒力氣

媽媽:哦我的貝比

合: I LOVE U

媽媽:貝比

寶寶:嗯?

媽媽:為什麼踩在水裡

寶寶:媽咪

寶寶:小水塘和我遊戲

看我變出水花送給你

……

是吧?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這樣的情景。 不犯點“錯誤”的童年才是不完整的童年, 況且孩子本就在淘氣中成長。 當下次孩子勇敢說“我來”、“我想”時, 我們不妨放手、微笑、信賴和引導!添點亂, 加點堵這都不是事兒, 能夠陪小小的他們遊戲人生, 感知成長的神奇那才最難得。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