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前兒是過動或好動?第一對策不是吃藥

學前兒如有過動跡象, 需要吃藥嗎?專家指出, 學前兒第一線治療方針是行為治療, 而非用藥。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首度于2011年將學前兒納入過動診斷及治療標準指南, 曾引起社會反彈。 反對者質疑:我們要給學前兒服用過動症藥物嗎?小兒科醫師要在學前兒身上尋找過動跡象嗎?

五年後, 專家發現, 早期發現、早期介入, 可以讓有過動跡象的學前兒免去很多學業上和社會適應上的掙扎。 兒童心理學家、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委員佩里.克拉斯(Perry Klass)在其《紐約時報》專欄指出:“學前兒本來就會跑來跑去, 跳來跳去,

Advertisiment
動個不停。 因此診斷一個四歲兒是否過動, 將會落入一個極具挑戰性的爭議:難道我們要用藥物, 讓小孩表現得‘像個小孩’嗎?”對有過動跡象的學前兒,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所提出的診斷治療第一準則, 其實是行為療法, 而非藥物。

曾有人質疑, 一旦學前幼兒被“正式”列入過動症治療對象, 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幼兒被診斷為過動。 由費城兒童醫院兒科醫師亞歷山大.費克斯(Alexander Fiks)領導的最新研究發現, 2011年之前, 全美被診斷為過動的學前兒逐年增加;2011年以後, 被診斷為過動的幼兒反而逐年減少。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學前兒過動診斷及治療指南起草人、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健康科學中心主任馬克.沃爾雷奇(Mark Wolraich)醫師回憶:“當年起草的時候,

Advertisiment
社會大眾批評我們給幼兒吃藥。 ”

事實剛好相反。 沃爾雷奇醫師指出, 在該指南公佈之前, 很多學前兒被診斷為有注意力廣度跟高活動量問題, 許多小兒科醫師用藥物來“治療”這些學前幼兒。 有了指南以後, 行為療法才成為學前兒過動的第一線療法。

費克斯醫師研究團隊一員、費城兒童醫院兒童行為學家南森.布魯姆(Nathan Blum)醫師指出, 學前兒的過動診斷精細而複雜。 很多原因可能造成學前兒的過動行為。 一個看似“過動”的學前兒, 可能真的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 但也可能是泛自閉症, 可能是睡眠問題, 可能是壓力過大、有創傷, 也可能只是處在一個不合適的環境, 例如一個比較重視課業與靜態學習的幼稚園, 不適合好動的孩子。

Advertisiment
可能換個環境就能得到改善, 也可能需要更深入的行為療法。

“當一個很小的孩子有過動的跡象, 他可能會被幼稚園拒收, 或是被同儕排擠。 ”布魯姆醫師說:“過動的孩子比較沒有耐心, 不能靜靜坐著, 跟其他的孩子輪流玩玩具。 他們會覺得自己不受歡迎、自己是壞孩子。 這是我們要避免的。 ”

費克斯醫師說:“家長和學前教育家應該正視過動問題, 尋求專業協助。 ”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