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處於迅速發展的階段, 而現在家庭大多都是獨生子女, 家長基本都對孩子百依百順, 久而久之使孩子形成了一些不良習慣。 對於幼稚園及學前兒童來說, 必須從小做起, 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 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還要加強自我保健的能力, 提高身心健康水準, 從小養成健康行為方式有益終身。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定義是對學齡前兒童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意識等方面的教育, 促使其形成健康心理狀態的過程。 幼兒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幼兒身心的發展特點,
Advertisiment
幼兒對個人情緒發洩的認識水準和評價水準都不高, 因而他們還不能根據場合合理地宣洩情緒, 而不正確的發洩方法的危害也是無處不在的, 它會助長急躁不安、倔強、無理取鬧的壞脾氣, 在性格方面還會產生自閉症、退縮、缺乏信心等, 甚至會造成侵擾其他幼兒, 含怒不言, 自傷等現象。 不良的渲泄更會影響他人的生活及集體的規範, 幼兒不健康的表現具體概括有五種:
1.多動。 主要表現為好動, 注意力不集中, 情緒波動大、自我控制能力差, 學習受到影響。 具體來說, 喜歡跑動, 或爬上爬下,
Advertisiment
2.焦慮。 指突如其來的沒有明顯身體原因的恐懼狀態。 表現為缺乏自信、過於敏感、食欲低落、無端哭鬧。 對陌生環境反應敏感, 擔心害怕, 甚至恐慌不安, 哭鬧不停, 常常擔心被別人嘲笑, 對尚未發生的情況, 產生過分的關注, 並伴有無根據的煩惱。 對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也顯得過分焦慮。
3.恐怖和失眠。 對某些事物或情景產生懼怕和逃離的心情,
Advertisiment
4.攻擊。 這類孩子整日東奔西跑, 經常搞惡作劇, 喜歡諷刺挖苦別人。 對美好的物品毫不愛惜, 摔打成為癖好, 表現出攻擊性。
5.惡劣的人際關係。 主要是指他們與父母、教師以及同伴之間的關係, 從人際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態。 由於個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 與人產生交流障礙。 不能與人合作, 對人漠不關心, 缺乏同情心,
Advertisiment
家庭教育中家長不僅要關心孩子身體健康, 更應該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 給孩子提供一個較好的生活適應圈, 對於幼兒在幼稚園的表現家長在家裡要及時表揚和批評, 家園共育既有利於更好的教育孩子, 又有利於孩子自身成長更加的快速。 幼兒健康教育必須要取得家長的共識, 讓家長參與到幼稚園的教育活動中來, 健康教育效果才能更快、更好、更鞏固。
1.通過多種活動讓家長轉變健康觀念, 不斷完善健康意識, 明確健康教育理念和幼兒健康教育目標,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對孩子實施有效教育。 例如:安全教育中的“急救、求助電話號碼”、“遇到壞人怎麼辦?”、“不跟陌生人走” 等內容,
Advertisiment
2.心理健康的教育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 家庭成員之間和睦、民主, 營造良好的情感環境和家庭氣氛, 在觀念上和行動上真正尊重孩子, 更有利於幼兒良好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發展, 通過家園交流、合作, 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入手, 做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首要的條件就是教師要懂幼兒心理知識, 努力提高自身心理健康, 並將所學心理知識積極運用到幼教工作中。 幼兒教師不僅要掌握心理知識, 而且本人也要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因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 加之幼兒心理發展又有易感染性,他們很容易受到老師的影響。如果老師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那麼就會在有意無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傳染給幼兒,進而影響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
創造心理健康的環境人在一定的環境中生活,在一定的關係條件下形成其思想、感情、行為和作風。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環境影響人的一般表述。由於幼兒年紀小,可塑性大,他們的心理發展很容易受到外環境的影響。因此,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對做好幼兒心理健康工作很重要。
1.樹立一個良好的班風、園風,以利於幼兒心理健康成長。班集體或園集體,是幼兒生活的一個主要環境。這個環境建設得好與不好,對幼兒心理發展影響深遠。具有一個積極向上、相互團結、相互尊重、相互關心且富有同情心的班風、園風,幼兒的心理就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2.教師要端正對幼兒的態度、行為。人與人互為環境,對幼兒來說教師就是其環境。要形成健康環境,教師行為態度必須端正,否則創造幼兒心理發展的健康環境只能是一句空話。一些幼兒教師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幼兒心理抹上了一層灰色。如我班上有一位小朋友,他相對能力較弱,屬於天資愚鈍型的那種,如果作為老師的我們說:“走開、走開,你笨死了。”這樣就會在他的心靈造成傷害,而且也使其他的孩子從小形成了不平等的觀念以及對有缺陷人的偏見心理,並且從中染上了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習性。可見,教師的言行態度是否端正對幼兒心理發展產生深刻影響。要努力創造一種平等、民主、鼓勵的心理安全氣氛,對幼兒要公正、不偏愛,杜絕那些有損于幼兒心理健康的言行。
3.辦好爸媽助教,向爸爸媽媽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使他們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幼稚園、社會、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環境。因此要想幼兒心理健康,除了教師努力外,家長也同樣需要努力。幼兒心理健康工作,在許多方面需要家長的長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對家長宣傳心理方面知識就變得必要了,再者幼兒和父母呆的時間長,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識,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進而給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響。
滿足正當的心理需要實踐證明,一個充分接受到成人正確而有理智的愛的孩子,總是充滿自信,朝氣蓬勃,積極向上。比如,平時有些孩子上課時“喜歡”搗亂,活動時常打人,這往往是由於我們對他付出的愛的關心太少所至。他想通過“搗亂”、“打架”來引起教師對他的關注,進而獲得老師對他的愛。要讓幼兒懂得我們的愛。如關切地說上一句,或輕輕地撫摸一下頭,也是愛的表示。這些看似簡單、平常的言行,可以讓孩子快樂一天甚至幾天、幾年、一生。因此,教師平常應該通過各種形式,向每個幼兒表示愛意,讓孩子在愛的氛圍裡健康成長。
培養和防治相結合為了幼兒的心理健康,我們應該重視對幼兒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增強幼兒心理適應和承受能力,減少心理疾病的產生。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呢?除了上述所說的健康環境的影響外,特別指出的是通過引導幼兒參加集體活動來培養。現在幼稚園裡的孩子基本上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裡是小皇帝,也缺少與同齡小夥伴交往的機會,因此很容易養成任性、愛發脾氣、自私等不良性格特點,因此兒童入幼稚園後,要引導他們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使他們學會關心他人、尊重他人、團結互助,學會與他人平等相處並通過集體活動來逐漸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也可使幼兒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和錯誤心理觀念等得以糾正。
對幼兒心理呈現出的各種不良預兆,教師要及時糾正,積極防治。如“問題家庭”的小孩。這裡的“問題家庭”指的是父母中一方亡故或父母不和或父母離婚的家庭。這類家庭的小孩,心靈上都受過創傷,若缺少正確的引導,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膽怯、多疑等消極心理特徵。因此,對這一類幼兒要多關心,讓其在幼稚園裡得到家裡本應得到的那份愛,從而有效地防治此類幼兒的心理扭曲。又如,身體發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兒。此類幼兒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們不注意、不關心他們,就很容易使他們的心理發展偏離正常軌跡而變得仇視社會,淡漠人生。因此,對這一類幼兒千萬不能取笑、不能嘲諷。同時,對這類小孩比較好的辦法是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興趣特長,如樂器、畫畫、書法等等,並鼓勵他們不斷努力,取得成績。這樣他們因有了某方面的興趣或特長而會逐漸產生優越感,性格也會在活動中因得到鍛煉而日益堅強、日漸開朗,從而形成一種積極健康的心態。
加之幼兒心理發展又有易感染性,他們很容易受到老師的影響。如果老師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那麼就會在有意無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傳染給幼兒,進而影響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 創造心理健康的環境人在一定的環境中生活,在一定的關係條件下形成其思想、感情、行為和作風。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環境影響人的一般表述。由於幼兒年紀小,可塑性大,他們的心理發展很容易受到外環境的影響。因此,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對做好幼兒心理健康工作很重要。
1.樹立一個良好的班風、園風,以利於幼兒心理健康成長。班集體或園集體,是幼兒生活的一個主要環境。這個環境建設得好與不好,對幼兒心理發展影響深遠。具有一個積極向上、相互團結、相互尊重、相互關心且富有同情心的班風、園風,幼兒的心理就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2.教師要端正對幼兒的態度、行為。人與人互為環境,對幼兒來說教師就是其環境。要形成健康環境,教師行為態度必須端正,否則創造幼兒心理發展的健康環境只能是一句空話。一些幼兒教師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幼兒心理抹上了一層灰色。如我班上有一位小朋友,他相對能力較弱,屬於天資愚鈍型的那種,如果作為老師的我們說:“走開、走開,你笨死了。”這樣就會在他的心靈造成傷害,而且也使其他的孩子從小形成了不平等的觀念以及對有缺陷人的偏見心理,並且從中染上了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習性。可見,教師的言行態度是否端正對幼兒心理發展產生深刻影響。要努力創造一種平等、民主、鼓勵的心理安全氣氛,對幼兒要公正、不偏愛,杜絕那些有損于幼兒心理健康的言行。
3.辦好爸媽助教,向爸爸媽媽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使他們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幼稚園、社會、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環境。因此要想幼兒心理健康,除了教師努力外,家長也同樣需要努力。幼兒心理健康工作,在許多方面需要家長的長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對家長宣傳心理方面知識就變得必要了,再者幼兒和父母呆的時間長,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識,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進而給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響。
滿足正當的心理需要實踐證明,一個充分接受到成人正確而有理智的愛的孩子,總是充滿自信,朝氣蓬勃,積極向上。比如,平時有些孩子上課時“喜歡”搗亂,活動時常打人,這往往是由於我們對他付出的愛的關心太少所至。他想通過“搗亂”、“打架”來引起教師對他的關注,進而獲得老師對他的愛。要讓幼兒懂得我們的愛。如關切地說上一句,或輕輕地撫摸一下頭,也是愛的表示。這些看似簡單、平常的言行,可以讓孩子快樂一天甚至幾天、幾年、一生。因此,教師平常應該通過各種形式,向每個幼兒表示愛意,讓孩子在愛的氛圍裡健康成長。
培養和防治相結合為了幼兒的心理健康,我們應該重視對幼兒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增強幼兒心理適應和承受能力,減少心理疾病的產生。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呢?除了上述所說的健康環境的影響外,特別指出的是通過引導幼兒參加集體活動來培養。現在幼稚園裡的孩子基本上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裡是小皇帝,也缺少與同齡小夥伴交往的機會,因此很容易養成任性、愛發脾氣、自私等不良性格特點,因此兒童入幼稚園後,要引導他們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使他們學會關心他人、尊重他人、團結互助,學會與他人平等相處並通過集體活動來逐漸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也可使幼兒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和錯誤心理觀念等得以糾正。
對幼兒心理呈現出的各種不良預兆,教師要及時糾正,積極防治。如“問題家庭”的小孩。這裡的“問題家庭”指的是父母中一方亡故或父母不和或父母離婚的家庭。這類家庭的小孩,心靈上都受過創傷,若缺少正確的引導,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膽怯、多疑等消極心理特徵。因此,對這一類幼兒要多關心,讓其在幼稚園裡得到家裡本應得到的那份愛,從而有效地防治此類幼兒的心理扭曲。又如,身體發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兒。此類幼兒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們不注意、不關心他們,就很容易使他們的心理發展偏離正常軌跡而變得仇視社會,淡漠人生。因此,對這一類幼兒千萬不能取笑、不能嘲諷。同時,對這類小孩比較好的辦法是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興趣特長,如樂器、畫畫、書法等等,並鼓勵他們不斷努力,取得成績。這樣他們因有了某方面的興趣或特長而會逐漸產生優越感,性格也會在活動中因得到鍛煉而日益堅強、日漸開朗,從而形成一種積極健康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