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前兒童最初概念的掌握

1.最初的詞的概括和概念的掌握

概念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般特徵和本質特徵的反映。 概念是在概括的基礎上形成起來的, 是用詞來標誌的。

從種系發展來看, 概念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起來的。 但從個體發展看來, 對於人類長期形成的概念只能逐步來掌握。 雖然概念總是以一定的詞來標誌的, 但是, 每個兒童所掌握的同一概念的廣度和深度是不同的, 同一兒童在其不同發展時期, 對同一概念掌握的廣度和深度也是不同的。 這個過程也就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過程。

Advertisiment

兒童最初概念的掌握跟兒童最初概括的特點相聯繫。 兒童要對某一類事物進行概括, 首先需要對這些事物能夠理解, 也就是說, 要有關於這些事物的經驗。 同時, 要有相應的作為概括用的詞。 而這兩者又是密切聯繫的。

兒童知識經驗水準的高低、詞的水準的高低, 制約著兒童概括水準的高低、概念水準的高低。 學前兒童的詞的概括水準還是很低的, 跟成人的概括水準是不同的, 因而學前兒童概念的水準也跟成人概念的水準有所不同。

學前兒童的特點有三。

(1)概括的內容比較貧乏。 學前初期兒童還跟兩三歲兒童一樣, 只能進行初步的概括, 概括的內容極其貧乏。 每一個詞, 基本上只代表一個或某一些具體事物的特徵,

Advertisiment
而不是代表某一類的大量的事物的共同特徵。 例如, “貓”只代表自己家裡的小花貓或少數他所看過的貓, “樹”只代表自己家門前的樹或少數他所看過的樹。 到了學前晚期, 概念所概括的內容才逐漸比較豐富。

(2)概括的特徵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質的。 兒童雖能概括某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徵, 但常常把外部的和內部的、非本質的和本質的特徵混在一起, 還不能很好地對事物的內部的、本質的特徵進行概括。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 學前兒童大多以功用性的定義來說明關於事物的概念。 例如“杯子”, 這是喝水的;“衣服”, 這是穿的。

(3)概括的內涵往往不精確。 兒童還不能進行本質的概括, 因而概括的內涵往往不精確。 有時失之過寬,

Advertisiment
例如, 把桌椅、櫃子概括為“用的東西”, 把蘿蔔也歸為“果實”這個概念裡。 有時又失之過狹, 例如, 4歲小孩以為“兒子”一詞就代表小孩, 因此, 有一天看見一個高大而嘴上有短鬍鬚的男人, 說是幼稚園裡保姆的兒子, 就感到非常驚奇。

正是由於這些特點, 學前兒童概念掌握的廣度和深度都是很差的, 他們一般只能掌握比較具體的實物的概念, 而不易掌握一些比較抽象的性質概念、關係概念、道德概念。 只有到了學前晚期, 兒童才有可能掌握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 例如野獸、動物、傢俱、種子、勇敢等等。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學齡前兒童語言情況?

    學齡前兒童主要發展詞彙量,學會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其語音逐漸正確,詞彙逐漸豐富,4歲兒童掌握600—2000個詞,5歲時為2200—3000個詞,而6歲時為3000—4000個詞,從3歲到6歲,詞... [詳細答案]

  • 1回答

    學齡前兒童注意力發育?

    此期兒童的無意注意已有高度發展,而且相當穩定,有意注意處於逐步形成的階段,其注意的穩定性差,容易分散,範圍較小,一般只注意事物外部較鮮明的特徵和動作。其觀察力缺乏隨意性、獨立性、細緻性,持續性和穩定... [詳細答案]

  • 1回答

    學齡前兒童智力發育?

    考察孩子的智力發育主要看一下幾點1、觀察力:是指大腦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如通過觀察發現新奇的事物等,在觀察過程對聲音、氣味、溫度等有一個新的認識,並通過對現象的觀察,提高對事物本質認識的能力。我們可以... [詳細答案]

  • 1回答

    學齡前兒童促智力發育?

    學齡前兒童運用大肌肉的控制能力不斷改善,學會運用正確的姿勢跑,並能聽信號改變速度和方向跑,能保持軀體平衡,學會在平行線中間或平衡木上行走。能以自己為中心辨別左右方位,對顏色的色度開始區別。此期主要的... [詳細答案]

  • 1回答

    學齡前兒童想像力特點?

    想像和好奇喜問:學齡期兒童逐漸能按要求進行想像,其想像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目的性和有意性,但有意想像還只初步發展。其想像有以下特點:(1)想像容易與現實混淆;(2)想像主題易於變化,如正在用積木搭大橋,... [詳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