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品質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三個基本成分。
學前兒童的道德認識帶有具體形象性和很大的局限性, 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步有所提高。 學前初期, 兒童的道德認識是籠統的, 帶有表面性和片面性。 學前晚期, 道德認識逐漸分化, 廣度、深度也有提高。 最初, 兒童對“好孩子”的認識, 只會籠統地說“聽媽媽的話就是好孩子”、“聽老師的話就是好孩子”。 以後, 逐漸加深.和完整了這種認識, 他們會說:“聽老師的話, 不打人、罵人, 不淘氣, 好好做作業, 才是好孩子”。
道德判斷是用已有的道德認識去評價行為的好壞。
Advertisiment
學前期兒童的道德情感, 如同情心、互助感、義務感都有明顯的表現。 如大孩子照顧小孩子, 把自己喜愛的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 吃東西不是盡挑好的, 揀到東西要歸還原主或交公, 為班上做好事等等。
學前兒童的道德行為包括道德動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方式和技能,
Advertisiment
學前兒童的道德意志比較薄弱, 初期的道德行為主要是在成人的監督和鼓勵之下實現的, 到了學前中期和晚期, 開始自覺調節自己的道德行為。 而道德行為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技能才能實現。 有些兒童常常由於沒有掌握到有關的道德行為方式與技能以致不能達到良好的道德目的。 教會兒童實現道德行為的方式和技能, 使他們的道德行為能夠順利實現, 會使兒童產生良好的道德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