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前兒童道德意識靠家長來輔佐

孩子的各種判斷能力、認知能力, 均是由家長直接影響的, 孩子道德標準往往是由成人的評價而引起。

家長起帶頭作用
進入學前期以後, 兒童逐漸產生了各種道德感, 如同情、互助、尊敬、羡慕、義務感、羞愧感、自豪感、友誼感等等。
3歲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 3歲後, 隨著兒童交往的發展, 成人不斷對兒童的行為提出要求, 使他們逐漸掌握了各種行為規範, 道德感也逐漸發展起來。
學前初期兒童的道德感很膚淺、易變, 往往是由成人的評價而引起;學前中期兒童已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標準, 會因為自己在行動中遵守了老師的要求而產生快感,
Advertisiment
而且開始關心別人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 中班兒童常向老師“告狀”, 就是由道德感而激發的;學前晚期兒童的道德感進一步發展和複雜化, 他們對好與壞、行為的對與錯, 有了比較穩定的認識。
移情是對他人情緒情感狀態的一種替代性的情感體驗, 也就是, 設身處地地體會別人的情感。 學前兒童已具有較強的移情能力, 會由他人的情緒狀態而引起自己與之相一致的情緒反應。 可以置身於他人處境, 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 接受他人的情緒情感。
在道德判斷方面, 學前初期兒童的道德判斷帶有很大的具體性、情緒性和受暗示性。 只要成人說是好的, 或自己覺得有興趣的,
Advertisiment
就認為是好的。 反之, 則是壞的。 同時, 他們在判斷行為時, 還不能把行為的動機和結果結合起來, 常常只看到行為的結果, 而注意行為的動機, 僅根據結果來判斷行為;學前晚期兒童, 開始注重行為的動機、意圖。 比如, 小朋友A把玩具亂扔打碎了一個盤子, 小朋友B幫媽媽刷碗打碎了一打盤子。 讓兒童來評價哪個小朋友好一些時, 學前早期的兒童會說A好, 因為他只打碎了1個盤子;而學齡晚期的兒童會說B好, 因為他是在幫媽媽幹活。
成人對兒童的道德教育要符合兒童的道德意識水準。 比如, 告訴兒童不要玩某個玩具, 對一組兒童說:“這個玩具很嬌氣, 拿了很容易打破。 ”對另一組兒童則說比較抽象的道理, 比如:“這個玩具是別的小朋友的。
Advertisiment
”對3歲的兒童第一種(具體道理)比較有效, 而對5歲兒童第二種(強調所有權)比較有效。
由於學前兒童道德意識的發展, 可以對他們進行有系統的道德品質教育。 但是, 由於他們的道德意識還是很初步的, 一定要注意結合兒童道德發展的特點, 避免空洞說教才會有效果。
小編總結:孩子的判斷能力、認知能力, 還沒有完全的成長, 許多方面都是從家長的行為規範模仿的, 他們的道德意識都很初步, 所以一定要對他們的系統有道德品質教育, 要以身示範, 在孩子面前樹立好模範。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學齡前兒童語言情況?

    學齡前兒童主要發展詞彙量,學會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其語音逐漸正確,詞彙逐漸豐富,4歲兒童掌握600—2000個詞,5歲時為2200—3000個詞,而6歲時為3000—4000個詞,從3歲到6歲,詞... [詳細答案]

  • 1回答

    學齡前兒童注意力發育?

    此期兒童的無意注意已有高度發展,而且相當穩定,有意注意處於逐步形成的階段,其注意的穩定性差,容易分散,範圍較小,一般只注意事物外部較鮮明的特徵和動作。其觀察力缺乏隨意性、獨立性、細緻性,持續性和穩定... [詳細答案]

  • 1回答

    學齡前兒童智力發育?

    考察孩子的智力發育主要看一下幾點1、觀察力:是指大腦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如通過觀察發現新奇的事物等,在觀察過程對聲音、氣味、溫度等有一個新的認識,並通過對現象的觀察,提高對事物本質認識的能力。我們可以... [詳細答案]

  • 1回答

    學齡前兒童促智力發育?

    學齡前兒童運用大肌肉的控制能力不斷改善,學會運用正確的姿勢跑,並能聽信號改變速度和方向跑,能保持軀體平衡,學會在平行線中間或平衡木上行走。能以自己為中心辨別左右方位,對顏色的色度開始區別。此期主要的... [詳細答案]

  • 1回答

    學齡前兒童想像力特點?

    想像和好奇喜問:學齡期兒童逐漸能按要求進行想像,其想像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目的性和有意性,但有意想像還只初步發展。其想像有以下特點:(1)想像容易與現實混淆;(2)想像主題易於變化,如正在用積木搭大橋,... [詳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