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幾招小兒推拿術來防治寶寶小病

孩子一生病, 爸爸媽媽們同樣大受折磨。 有沒有不用吃藥不用打針就能治病的方法?答案是:有!這就是“小兒推拿療法”, 也叫“小兒按摩術”。

什麼是小兒推拿?

小兒推拿是以中醫辨證理論為基礎, 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學說為理論指導, 通過推拿穴位、調節臟腑、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的方式來改善兒童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一種保健、治療方式。

常用推拿手法:

小孩子皮膚嬌嫩, 所以推拿時要特別注意手法, 操作上強調“輕快柔和、平穩著實”。

操作的基本手法有:

推法、揉法、按法、摩法、掐法、搓法、拿法、運法、捏法、擦法、搗法、撚法、刮法、搖法、拍法。

Advertisiment

此外, 還要注重補瀉手法和操作程式。 一般來說, 小兒感冒、腹瀉、咳嗽、發熱等疾病, 都可通過推拿手法來減輕或者治癒。

幾種常見的推拿方法:

1、風寒感冒:

症狀:惡寒重, 發熱輕, 無汗, 頭痛, 四肢關節酸痛, 鼻塞, 流清涕, 咳嗽, 咳痰清稀, 苔薄、白。

①重推三關穴500次。

穴位:三關穴

位置:位於小兒前臂橈側緣,為掌橫紋的拇指端同肘橫紋的拇指端的連線上。

操作:用拇指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 約推100~300次。

主治:感冒, 頭痛, 四肢關節酸痛, 鼻塞。

②揉外勞宮100次。

穴位:外勞宮(外勞)

位置:手背中央與內勞宮相對處。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 約揉50~100次。

主治:風寒感冒, 腹痛, 腹脹, 腹瀉, 腸鳴等。

③雙手提拿肩井穴部位肌肉5~7次。

穴位:肩井

Advertisiment

位置:在大椎與肩峰連線中點, 肩部筋肉處。

操作:用兩手拇指與食指相對用力捏拿肩上大筋, 稱拿肩井, 約捏拿5~10次。

主治:感冒, 驚厥, 肩背部疼痛。

④用食、中指揉二扇門50次, 揉時要稍用力, 速度宜快。

穴位:二扇門

位置:在手背中指根兩側凹陷中。

操作:用兩拇指甲掐揉之, 掐5~10次, 揉100~300次。

主治:驚風, 昏厥, 身熱無汗。

2、風熱感冒

症狀:發熱重, 微惡風或惡寒, 咽痛, 口幹, 有汗, 面赤, 鼻塞, 流黃涕, 咳嗽痰黃, 舌邊尖紅, 苔薄黃。

①清肺經300次, 清天河水100次。

穴位:肺經(肺金)

位置:無名指掌面。

操作:

①補肺經:在無名指面上旋推,見中圖, 約補200~400次。

②清肺經:面向指根方向直推, 見下圖, 清200~400次。

主治:發熱, 咳嗽, 氣喘, 胸悶, 咽喉腫痛等。

穴位:天河水

位置:前臂內側正中, 自腕橫紋至時橫紋呈一直線。

Advertisiment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 約推100~500次。

主治:發熱, 煩躁不安, 口渴, 口舌生瘡, 驚風等一切熱證。

②按揉大椎穴1~3分鐘

穴位:大椎

位置: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棘突之間。

操作:以中指端按揉, 或用拇指與食、中、無名等指作。 對稱用力, 捏擠大椎。 按揉約100~300次, 捏擠10~15次。

③以掌橫擦骶尾部, 以透熱為度。

④拿肩井3~5次。

穴位:肩井。

位置:在大椎與肩峰連線中點, 肩部筋肉處。

操作:用兩手拇指與食指相對用力捏拿肩上大筋, 稱拿肩井, 約捏拿5~10次。

主治:感冒, 驚厥, 肩背部疼痛。

3、外感風寒發燒

臨床上小孩發燒以外感為多, 所以小孩若是低燒可以試試下述手法, 這樣既方便, 也可以避免藥物的副作用。

①清肺經(自無名指掌面末節指紋推向指尖)300次。

Advertisiment

穴位:肺經(肺金)

位置:無名指掌面

操作:

①補肺經:在無名指面上旋推,見中圖, 約補200~400次。

②清肺經: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見下圖, 清200~400次。

主治:發熱, 咳嗽, 氣喘, 胸悶, 咽喉腫痛等。

②清天河水(自前臂內側正中至腕橫紋推向肘橫紋)100次。

穴位:天河水

位置:前臂內側正中, 自腕橫紋至時橫紋呈一直線。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 約推100~500次。

主治:發熱, 煩躁不安, 口渴, 口舌生瘡, 驚風等一切熱證。

③開天門(自小兒眉心推向前髮際邊緣)100次。

穴位:天門(攢竹)

位置:自兩眉中間至前髮際呈一條直線。

操作:用兩拇指面自眉心起, 交替向上直推至前髮際, 約推30~50次。

主治:感冒發熱, 頭痛, 精神萎靡, 驚風等。

④推坎宮(自小兒眉心沿眉端向兩旁推至眉梢)100次。

⑤揉太陽(按揉眉梢後太陽穴)100次。

Advertisiment

穴位:太陽

位置:在兩眉梢後凹陷處。 有左為太陽, 右為太陰之說。

操作:兩拇指或兩中指端分別在左右兩太陽穴上揉動。 向前揉為補, 向耳後揉為瀉。 揉30次。

主治:外感發熱, 頭痛頭暈

4、百日咳

穴位:小橫紋

位置:在掌面小指根下掌紋尺側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 約揉100~300次。

主治:氣管炎, 百日咳, 肺炎等。

5、高熱神昏

穴位:心經(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補心經:在小兒中指面作旋推, 約補100~200次。

②清心經:指尖向指根直推, 清100~300次。

主治:高熱神昏, 煩躁, 夜啼, 口舌生瘡, 小便短赤等。

6、發熱嘔吐

穴位:湧泉

位置:足掌心前1/3與2/3交界處。

操作:用拇指腹自足跟推向足尖, 稱推湧泉, 推100~500次。

用拇指端在穴位上按揉, 稱揉湧泉, 揉30~50次。

主治:發熱, 嘔吐, 腹瀉, 五心煩熱。

7、食欲不振

穴位:板門

位置:手掌大魚際部。

操作:用拇指端在大魚際中點按揉,約揉200~400次。

主治: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積滯,阻瀉,腹脹等。

8、泄瀉,嘔吐

穴位:中脘

位置:臍上4寸(胸骨下端至臍連線之中點)。

操作:

①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約揉2~5分鐘。

②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約5~10分鐘。

主治:泄瀉,嘔吐,腹痛,腹脹,食欲不振等。

9、食欲不振、便秘

穴位:足三裡

位置: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操作:用拇指端按揉,約1~3分鐘。

主治:腹脹,腹痛,食欲不振,泄瀉,便秘,四肢無力等。

小兒推拿注意事項:

1、給孩子推拿前,必須有明確的診斷,以便“對症推拿”。

2、應選擇清靜、避風、溫度適宜的場所。

3、推拿時要注意雙手整潔,忌帶戒指、手鐲等飾品,手指甲要修剪,不宜過長,不能有倒刺,以免不小心劃傷孩子。

4、不要在孩子饑餓或者飽餐後進行推拿。

5、推拿的時間不宜過長,最多不超過20分鐘。

6、推拿後注意避風,也不能吃生冷的東西。

7、骨折、創傷性出血、皮膚破損、皮膚潰瘍、燒傷、燙傷及危重病症等症狀者不宜進行推拿

五心煩熱。

7、食欲不振

穴位:板門

位置:手掌大魚際部。

操作:用拇指端在大魚際中點按揉,約揉200~400次。

主治: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積滯,阻瀉,腹脹等。

8、泄瀉,嘔吐

穴位:中脘

位置:臍上4寸(胸骨下端至臍連線之中點)。

操作:

①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約揉2~5分鐘。

②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約5~10分鐘。

主治:泄瀉,嘔吐,腹痛,腹脹,食欲不振等。

9、食欲不振、便秘

穴位:足三裡

位置: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操作:用拇指端按揉,約1~3分鐘。

主治:腹脹,腹痛,食欲不振,泄瀉,便秘,四肢無力等。

小兒推拿注意事項:

1、給孩子推拿前,必須有明確的診斷,以便“對症推拿”。

2、應選擇清靜、避風、溫度適宜的場所。

3、推拿時要注意雙手整潔,忌帶戒指、手鐲等飾品,手指甲要修剪,不宜過長,不能有倒刺,以免不小心劃傷孩子。

4、不要在孩子饑餓或者飽餐後進行推拿。

5、推拿的時間不宜過長,最多不超過20分鐘。

6、推拿後注意避風,也不能吃生冷的東西。

7、骨折、創傷性出血、皮膚破損、皮膚潰瘍、燒傷、燙傷及危重病症等症狀者不宜進行推拿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