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吃飯問題上, 家長們總是“精益求精”――每頓吃多少量, 每天攝入多少營養素, 各種營養素的比例如何……真可謂是費盡心力。 然而, 在不久前召開的“第三屆亞洲兒科營養大會媒體論壇――兒童早期餵養狀況研討會”上, 眾專家表示, 讓孩子學會怎麼吃飯, 遠比補足營養素重要。
餵飯剝奪孩子的主動性
餓了就要吃, 本是人的天性;可不少家長卻因為怕孩子吃不飽, 或怕弄髒桌子, 而選擇餵食的方式。
這次研討會上公佈的資料顯示, 在本可以自己用勺吃飯的2歲以上幼兒中, 超過50%主要由大人喂, 僅有不足20%的寶寶基本可以自己進餐。
Advertisiment
對此, 資深兒童心理學家、《父母必讀》雜誌副主編徐凡說, 不管是不是開著電視, 只要孩子長到七八個月以後, 家長還採用喂的方式, 就等於是在剝奪孩子吃飯的主動性, 時間久了, 甚至會讓他們誤認為, 吃飯就是別人的事。
獨立吃飯是促進發育的過程
其實, 孩子的營養問題不只包括攝入營養素, 還包括營養行為, 具體到吃飯上, 就是吃飯習慣:咀嚼、用餐具、享受美味……這些都需要從獨立吃飯中一點一點學習。
除了學會吃飯本身, 孩子在這個過程, 還能學到很多其他東西。 用小手抓麵條,
Advertisiment
徐凡說, 很多家長致力於用夾豆子、穿珠子這樣的小遊戲, 來訓練孩子做精細動作的能力, 卻往往忽略了日常生活中隨處都在的鍛煉機會。
吃飯時要拋棄“兒童優先”
對父母來說, 讓孩子學會獨立吃飯, 的確是需要耐心和技巧的。 所謂耐心, 是指家長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 忍受滿身、滿地的髒;而所謂技巧, 就是要拋開形式上的“兒童優先”, 耐住性子, 先照顧好自己:美美地吃上幾口。 這不僅能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進餐榜樣,
Advertisiment
徐凡說, 孩子七八個月以後就可以拿勺子了, 但這時主要由家人喂, 然後慢慢過渡到一半喂一半自己吃, 最後完全由孩子自己吃。 至於怕收拾起來麻煩, 也有招兒:準備一個好的圍兜, 再鋪張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