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會“分享”,孩子更快樂

分享是一種博愛的心境, 學會分享, 就學會了生活;分享是一種生活的信念, 明白了分享的同時, 明白了存在的意義;分享是一種思想的深度, 在深思的同時, 你分享了朋友的痛苦。 快樂的分享, 是痛苦的承擔, 反之亦然, 痛苦的分享是快樂的承擔。

一個兩歲的小男孩拿著一輛紅色的玩具小汽車玩耍, 他輕輕一推, 小汽車跑得好遠, 他快速跑到小汽車旁, 再把小汽車推回原處。 很快, 廣場上的小朋友就被吸引過來, 他們一塊兒跟著小汽車奔跑。 這時, 小汽車停在一個小女孩腳下, 她正想蹲下摸一摸, 媽媽卻對她說:“這是別人的東西,

Advertisiment
你不要動。 ”說著, 就把小女孩抱走了。 小男孩依舊一個人玩, 別的孩子則在旁邊羡慕地看著。 站在旁邊的男孩的母親面對發生的事, 只是淡淡一笑, 沒有吭聲。 對這類場景, 相信很多家長都不陌生。

上述場景中的兩個媽媽都沒抓住教孩子學習“分享”的好機會。 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 具有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 教孩子學會“分享”, 可以讓他們懂和諧相處, 學會愛別人, 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 不懂分享的孩子往往獨佔欲強, 從不考慮別人的需要和想法, 長大後容易形成明顯的性格缺陷, 甚至不能正常與人交往。

一兩歲的孩子都知道某些東西屬於自己, 不許別人侵犯。 隨著價值觀念的形成, 他們的獨佔欲和對私物的保護欲更強。

Advertisiment
在孩子出現“這是我的”意識的萌芽期, 開始教孩子學習“分享”比較容易。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 孩子不會擔心父母搶他們的東西, 也不害怕父母因得不到而生氣, 所以, 更易於接受和父母一同分享。 當孩子吃蘋果時, 父母可以說:“你的蘋果可以讓我咬一口嗎?”或在他玩玩具時, 詢問能否把玩具給父母玩一會兒。 然後, 將“分享”的範圍逐漸擴展至其他人。 同時, 父母要做出表率, 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如果父母處處表現得很大方, 經常拿出自己的東西幫助別人, 或與別人一同分享, 自然會在孩子心中留下記憶, 不知不覺學父母的樣子做。

學會“分享”, 孩子更快樂

上述男孩的媽媽在看到別的孩子對兒子手中的小汽車感興趣時,

Advertisiment
應該鼓勵兒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 在分享過程中, 男孩能感受到“分享互動”比“獨自享有”帶來的快樂更多, 從而強化心中的“分享”意識。

但是, 父母也不能強迫孩子接受“分享”。 經常有家長強行把孩子手中的玩具拿給其他小孩玩, 結果使孩子傷心、家長尷尬。 家長要認識到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不能強迫, 只能提醒他們和小朋友一起玩, 或提議交換玩具, 讓他們自願接受“分享”, 否則, 只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無法體會分享的快樂, 反而敵視“分享”。

孩子天性好奇, 看到別人手中的玩具, 就想摸一摸, 而很多家長都和上述小女孩的媽媽一樣予以阻止, 其實, 這時也是教孩子學習“分享”的好時機。 遇到類似情況,

Advertisiment
父母不妨告訴孩子:“在拿別人的東西前, 必須征得主人的同意, 得到允許後, 就可以一起玩了。 ”也可以建議他們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別人交換, 等玩過之後, 再換回各自的玩具。

小編總結:當你擁有快樂時, 你是否想過把自己的快樂分給父母, 分給朋友, 分給老師嗎?你是否想過讓他們共用你的快樂?當你痛苦時, 你可曾想過把自己的難過告訴他們, 在你與人分享的時候, 就肩負著一份重任。 讓他更快樂, 讓痛苦全部溜走, 讓陽光灑滿你的心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