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會傾聽孩子身體語言

小寶寶不懂得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因此家長必須充當寶寶的發聲器, 通過孩子的各種行為來判斷孩子的需求!

4招學會傾聽孩子身體語言
《動物世界》的一段鏡頭:小獸們在母獸離巢時, 因為缺少了與母親的交流與互動, 會漸漸變得安靜, 它們本能地限制自己的身體活動, 從而降低新陳代謝和營養消耗――因為不知道母親什麼時候能回來, 它們要儘量保存體力, 讓自己活得久一點, 等到母親回來的時候。
4招學會傾聽孩子身體語言
結果就是:母親不在身邊的小動物, 或者說孩子們, 發育往往較為遲緩。
Advertisiment
對小動物, 或者說孩子們, 與母親的親密交流就像陽光與食物一樣不能缺少。 而相對語言交流, 身體的交流是我們更原始, 更本能的交流方式。
曾有心理學家發現, 一場完整的交流, 肢體語言占70% 的作用, 語言占30%。 而對孩子來說, 肢體語言所占的比例還要更高, 因為他們的語言發育還不夠成熟。 孩子更容易接收非語言交流所傳遞的資訊, 也更擅長用肢體語言表達訊息。
儘管, 現代社會的通訊設施越來越發達, 電腦螢幕裡的視頻和語音卻無法代替媽媽的擁抱, 親吻, 皮膚對皮膚的接觸, 眼神和眼神的交流。 如果仔細傾聽孩子的身體語言, 我們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 也更容易傳達我們的愛意。
1、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是孩子的“安慰行為”,
Advertisiment
說明他內心感到緊張不自在, 可能需要媽媽的更多關注了。
“吸手指?哈, 沒什麼大不了的, 很多小孩都吸!”
是的, 兒童心理學認為, 一般情況下, 吮吸手指是孩童時期吮吸母乳、奶瓶的延伸, 和嬰兒時期的抓握反射一樣, 是一種本能的動作。 大多數情況下, 過一段時間自己就會好。 這裡就要建立一個基線了。 “基線行為”(Base line behavior) 就是寶寶的常態, 比如平時吃飯什麼習慣啦、怎麼歸置自己物品啦、坐姿什麼樣啦。 常常親手照顧寶寶的媽媽心裡會有這樣一個尺規, 容易分辨出孩子的正常表現以及突兀異常的表現, 就像醫生發現生病和健康的樣子有什麼不同。
如果一個平時不吮吸手指的孩子, 最近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吸手指,
Advertisiment
這可能是孩子的“安慰行為”。 安慰行為說明人的心裡不自在。 這些動作成人也有――比方有人緊張時會不停撥頭髮、旋轉手指上戒指等等。 回想一下, 最近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讓寶寶感覺孤獨, 緊張, 或者擔心?
不要強硬地去制止:“把手放下!髒!”“不要老是吃手!”這樣可能反而使這個習慣得到強化。
孩子只是需要你更多的關注。 最好的親子關係當然是照顧、關愛、傾聽。 如得不到, 有些孩子寧可用找茬、叛逆、鬧事招致打罵等等手段刺激關係, 尋求關注。 父母的關愛與擁抱能讓他們轉移注意力, 安全感十足, 不需要再做出安慰自己的動作。
2、手臂凍結
限制手臂的活動是不積極、自信低的表現。 孩子期待一個家族聚會很久了。
Advertisiment

以前每次碰面, 他都無比熱情地和每位家庭成員問好擁抱, 但是這回, 輪到小姨父時, 他卻不言語地將手臂放下並躲開了。 或者, 每天上幼稚園都高高興興地和阿姨、園長、老師問好, 但這天到幼稚園卻冷淡地拒絕某位阿姨的牽手, 把身子轉開。
孩子顯得非常不願意回應對方的肢體行為――注意, 這時候他正在偏離他的基線行為。
“你怎麼了?”“這孩子今天怎麼回事?”“怎麼那麼不禮貌啊你!”不要單純地指責孩子, 不公平呵。 他冰冷的反應說明他感覺到了某種威脅或者害怕, 可能毫無緣由, 只是突然情緒不好, 也可能和對方上次見面時候產生了不愉快事件, 或者老師特別偏愛某個小朋友, 他感到自己受到了威脅。
往往還伴隨著另一個動作,
Advertisiment
“腹側否決”, 就是孩子把整個身體都轉開了, 仿佛在說, “不要靠近我”。 有趣的是, 孩子也能注意到這些, 一個孩子眼中, 人體像佈告板, 能通過姿態手勢、面部表情與肢體動作表達思想。 他們都能讀懂這種表達。 如果你正忙著工作, 家務, 講電話, 講電視, 上網, 孩子高興地向你奔來, 展示勞作課的一件手工玩具, 或者抓來的一枚金龜蟲, 你不覺得重要, 給他一個“腹側否決”, 他會感到拒絕和孤獨。
3、軀幹伸展
舒適的信號, 領地宣言, 對抗權威孩子放鬆地把四肢攤開, 這是他感到舒適的信號。 也是領地宣言――比如有些男子捍衛領地的方式, 就是把手臂展開放在女友或准女友身後的靠背上或者肩上。 但是當人們正在討論很嚴肅的事情的時候, 這個動作就成了霸道的表現。有些孩子在受到責難或懲罰時,會坐在椅子上伸展四肢,這是在對抗權威的模式。
假如孩子在面對嚴肅問題時有這樣的表現,你可以要求他立刻坐直,如果要求無效,就立刻侵入他的領地(坐到他的椅子旁邊),出於對空間入侵的反應,他會立刻坐直。如果沒有及時管教,放之任之,他會對你,以及你代表的權威,爸爸、老師、媽媽、長輩、老闆……越來越不尊重。如果養成了習慣,在本應集中注意力坐直的場合做出類似動作,會讓人覺得他粗魯沒有禮貌,而影響今後的交往。
4、活躍的腳部動作
足尖指著孩子真正想去的地方研究發現,從交談中兩人腳尖的朝向,就可以判斷雙方是否友好,話題是否協調――若是一方的腳尖朝著另一方,說明他對對方有好感,同意對方說的內容。
成人一直有這樣的肢體語言習慣。比如一個人正接聽電話,客氣平靜謙虛地:“啊,聽到升職的消息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其實露西也很優秀,呵我將努力工作,希望能不辜負領導的厚望……”口上語言說得冷靜,而腳尖不停地跳躍有如舞蹈,洩露了因為升級激動不已的心情。
孩子身上也會有這樣的地圖。比如:上半身在書桌前好好地寫著作業,或是在餐桌前安靜地吃飯,雙腳卻朝著門口的方向,那多半是她想著趕快出去和夥伴們玩遊戲啦。你可以說,專心吃完飯就可以出去玩啦!
寶寶平靜地與你對視,若無其事――但是腳的動作非常活躍,洩露了她緊張、激動或者高興的心理活動。也許他正在想別的事情,和你的話題沒有什麼關係的――不妨問問他:“呵,可有特別好玩得事情要和媽媽分享?”
有些動作說明孩子也許在撒謊
當孩子要求媽媽抱抱自己時,請移開眼前一切障礙物,張開手臂,給他來個信任的“腹側展示(ventral fronting)”!
許多秘密可以在肢體語言學裡揭開,比如人在歡欣的時候,腳的動作特別活躍;恐懼的時候,限制手臂動作,儘量把身體縮小,希望就不會引起過多的注意而導致災禍臨頭。那什麼動作說明寶寶也許在撒謊呢?
安慰行為:雙手揪緊自己的衣角或者把玩項鍊;手下意識地摩挲著脖子;一下一下搓著腳――那是因為邊緣系統向四肢發出請求:“我覺得不安全,安慰下我吧。”
躲藏行為:比如一群孩子中,有一個顯得特別地安靜總低頭,把自己的頭與手藏起來,他覺得這樣讓自己不被發現,不顯眼――其實這往往更加顯眼了。
不過,本文不是意在培訓一個超級FBI 媽媽,或者間諜爸爸,每個孩子都不會沒有來由去撒謊。
導致他們“撒謊”的三大理由:
1. 他們在述說想像裡的人物與事件。如“聖誕老人與蜘蛛俠來學校玩了,還送我禮物。”這樣的“謊言”對想像力豐富的孩子來說是難免的。
2. 模仿大人“撒謊”。家裡成年人也許常在孩子面前說些:“聽話,不吵的話咱們明天去遊樂園”“呃就說我不在,出去了”此類自己覺得無傷大雅的白色謊言,被孩子以為是撒謊,教會他們模仿。
3. 孩子迫于壓力撒謊。“老師說不給買新登山靴就不讓上體育課!”“不是我打破的!我沒有!我不知道――”他們以為做錯的事情會招致最嚴厲的指責和嚴重的懲罰;他們覺得很重要的請求一再被拒絕。必須讓他知道,說真話不等於遭受拒絕和懲罰,有些事情你不同意――但理解她的心情,與她一起想想有什麼好的解決方法可以代替的?
最後,傾聽的要決是――很多很多愛。
傾聽他們沒有說的,但是不打探他們不想說的。當你發現孩子不對勁,不要責難審問他們,確認自己的直覺就行了。
花時間觀察孩子的日常活動,敏銳地捕捉孩子的愛好,尊重他的興趣和選擇――而不是去替他選擇。
愛他,無條件地,並讓他們知道這一點。讓孩子覺得被突如其來的幸福感擊中,依偎在媽媽懷中,說:“媽媽,我長大了也要當媽媽/ 爸爸!”讓他知道,能成為父母,是生命最奢侈的回饋,沒有人願意浪費。
爸爸媽媽是寶寶最信任的人,因此父母應該用心感受寶寶的身體語言從而説明他們完成寶寶自己尚且不能做到的事情。這需要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讀懂寶寶的各種行為習慣從而來幫助寶寶!
(兼職編輯:李韻) 這個動作就成了霸道的表現。有些孩子在受到責難或懲罰時,會坐在椅子上伸展四肢,這是在對抗權威的模式。
假如孩子在面對嚴肅問題時有這樣的表現,你可以要求他立刻坐直,如果要求無效,就立刻侵入他的領地(坐到他的椅子旁邊),出於對空間入侵的反應,他會立刻坐直。如果沒有及時管教,放之任之,他會對你,以及你代表的權威,爸爸、老師、媽媽、長輩、老闆……越來越不尊重。如果養成了習慣,在本應集中注意力坐直的場合做出類似動作,會讓人覺得他粗魯沒有禮貌,而影響今後的交往。
4、活躍的腳部動作
足尖指著孩子真正想去的地方研究發現,從交談中兩人腳尖的朝向,就可以判斷雙方是否友好,話題是否協調――若是一方的腳尖朝著另一方,說明他對對方有好感,同意對方說的內容。
成人一直有這樣的肢體語言習慣。比如一個人正接聽電話,客氣平靜謙虛地:“啊,聽到升職的消息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其實露西也很優秀,呵我將努力工作,希望能不辜負領導的厚望……”口上語言說得冷靜,而腳尖不停地跳躍有如舞蹈,洩露了因為升級激動不已的心情。
孩子身上也會有這樣的地圖。比如:上半身在書桌前好好地寫著作業,或是在餐桌前安靜地吃飯,雙腳卻朝著門口的方向,那多半是她想著趕快出去和夥伴們玩遊戲啦。你可以說,專心吃完飯就可以出去玩啦!
寶寶平靜地與你對視,若無其事――但是腳的動作非常活躍,洩露了她緊張、激動或者高興的心理活動。也許他正在想別的事情,和你的話題沒有什麼關係的――不妨問問他:“呵,可有特別好玩得事情要和媽媽分享?”
有些動作說明孩子也許在撒謊
當孩子要求媽媽抱抱自己時,請移開眼前一切障礙物,張開手臂,給他來個信任的“腹側展示(ventral fronting)”!
許多秘密可以在肢體語言學裡揭開,比如人在歡欣的時候,腳的動作特別活躍;恐懼的時候,限制手臂動作,儘量把身體縮小,希望就不會引起過多的注意而導致災禍臨頭。那什麼動作說明寶寶也許在撒謊呢?
安慰行為:雙手揪緊自己的衣角或者把玩項鍊;手下意識地摩挲著脖子;一下一下搓著腳――那是因為邊緣系統向四肢發出請求:“我覺得不安全,安慰下我吧。”
躲藏行為:比如一群孩子中,有一個顯得特別地安靜總低頭,把自己的頭與手藏起來,他覺得這樣讓自己不被發現,不顯眼――其實這往往更加顯眼了。
不過,本文不是意在培訓一個超級FBI 媽媽,或者間諜爸爸,每個孩子都不會沒有來由去撒謊。
導致他們“撒謊”的三大理由:
1. 他們在述說想像裡的人物與事件。如“聖誕老人與蜘蛛俠來學校玩了,還送我禮物。”這樣的“謊言”對想像力豐富的孩子來說是難免的。
2. 模仿大人“撒謊”。家裡成年人也許常在孩子面前說些:“聽話,不吵的話咱們明天去遊樂園”“呃就說我不在,出去了”此類自己覺得無傷大雅的白色謊言,被孩子以為是撒謊,教會他們模仿。
3. 孩子迫于壓力撒謊。“老師說不給買新登山靴就不讓上體育課!”“不是我打破的!我沒有!我不知道――”他們以為做錯的事情會招致最嚴厲的指責和嚴重的懲罰;他們覺得很重要的請求一再被拒絕。必須讓他知道,說真話不等於遭受拒絕和懲罰,有些事情你不同意――但理解她的心情,與她一起想想有什麼好的解決方法可以代替的?
最後,傾聽的要決是――很多很多愛。
傾聽他們沒有說的,但是不打探他們不想說的。當你發現孩子不對勁,不要責難審問他們,確認自己的直覺就行了。
花時間觀察孩子的日常活動,敏銳地捕捉孩子的愛好,尊重他的興趣和選擇――而不是去替他選擇。
愛他,無條件地,並讓他們知道這一點。讓孩子覺得被突如其來的幸福感擊中,依偎在媽媽懷中,說:“媽媽,我長大了也要當媽媽/ 爸爸!”讓他知道,能成為父母,是生命最奢侈的回饋,沒有人願意浪費。
爸爸媽媽是寶寶最信任的人,因此父母應該用心感受寶寶的身體語言從而説明他們完成寶寶自己尚且不能做到的事情。這需要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讀懂寶寶的各種行為習慣從而來幫助寶寶!
(兼職編輯:李韻)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