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會對孩子說不

學會對孩子說“不”
------------------------------------------------------------------------------------


現在的父母大多認可孩子是有獨特個性的、完整的人, 服從、聽話已不再是最主要的兒童教育目標。 有些媽媽說, 我每次都向孩子解釋得很清楚, 為什麼有些事情他不能做, 而有些事他必須做。 但孩子還是不肯放棄他的想法, 最後常常陷入無休止的“討價還價”中, 有時為了一些小事就會纏磨很久, 比如每天要不要刷兩次牙。 向孩子解釋原因、顧及孩子的想法肯定要比簡單地命令孩子好, 但好言相勸也不能沒完沒了, 孩子會利用這樣的場合進行長時間的討價還價。 如果你首先表現出猶豫,

Advertisiment
孩子就會“乘勝追擊”, 最後往往使你定出的規則順著孩子的心意轉換。

看透孩子“討價還價”的心理活動

其實一開始, “交換條件”都是父母主動提出來的, “只要你今天好好彈琴, 週末我就帶你去坐過山車。 ”“考到100分, 就給你買滑板。 ”由此養成孩子在聽話順從前, 會先想想究竟自己能得到什麼好處:

為什麼大人能熬夜看電視而小孩子不能?為什麼大人星期天可以逛街, 小孩子就必須上興趣班?這不公平!公平的辦法是我能得到一點補償, 比如每星期吃兩次肯德基。

為什麼總是大人來發佈命令?為什麼他們總要來打斷我們的遊戲, 要我們幹這幹那?我要講條件, 多少可以換回點自由。

一旦孩子習慣于“討價還價”

·在任何事情上都做交易,

Advertisiment
很可能造成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被動狀態”

孩子會計較任何事情的“即時效益”, 看不到好處就不做, 如此下去, 孩子便不會出於強烈的興趣去學習新東西, 也不會有探索精神, 更不會有責任心和同情心。 他的人生會喪失所有的主動權, 任何事情不是“我要做”, 而是“要我做”, 而且“不談妥條件就不做”。 當“談判”成了習慣, 每一次“談判”成功後, 孩子就在準備下一次的“交易”了。

·大量的時間浪費在爭議上

雙方進行拉鋸式的談判, 孩子從父母口中擠牙膏般擠出點“利益”, 浪費了雙方的時間, 使孩子專心思考及行動的時間變得很少。

·父母的權威受到挑戰和磨損

最終, 你會發現作為父母, 你對局面失去了控制。 你的嘴皮都磨破了,

Advertisiment
卻還未對晚上睡前洗澡達成協議。 在任何一件小事上都會引發長時間的和談, 你還有權威嗎?

·疲憊造成父母情緒失控, 最終傷害的還是孩子

當父母的耐心用盡之後, 孩子倔強的討價還價行為會令父母情緒失控, 這個時候, 民主的父母就成了暴怒的父母。 這種從一個極端迅速擺到另一個極端的變化, 常常令孩子傷心不已, 不知所措。

學會對孩子說“不”

·不要與孩子討價還價。

許多父母習慣說“吃不完飯就不許看動畫片”, 這對孩子的影響其實很壞, 因為孩子會效仿父母動不動就講條件。 也不要對孩子說“這樣爸爸媽媽會高興的”之類的話, 孩子為討父母的歡心可能會撒謊或幹出其它的蠢事。

·不能對孩子施以報復。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