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會建立致富的投資組合

經紀人、財務規劃師和銀行都有“產品”可賣給你。 你可將經紀商、財務規劃師和銀行想像成倉庫內堆滿許多金融商品的超級市場。 經紀商、財務規劃師和銀行為了生存, 會提供各種金融商品讓你選購。

近年來, 許多人因為利率下降, 紛紛將存放在銀行的錢提領出來, 轉而買進各種共同基金。 銀行和儲貸公司亦卯足全力推銷, 展開共同基金市場的爭奪戰。 一家著名銀行甚至還推出“機器推銷人”, 擔任提供顧客各種共同基金資訊的任務;有些銀行則在營業大廳設立吸引顧客的“投資中心”以招徠客戶。

Advertisiment
許多人不瞭解, 誤以為銀行“投資中心”所販賣的共同基金與其存放在銀行的定期存款一樣, 都有聯邦政府存保銀行的保證, 不會有風險。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一千名向銀行而不是向經紀商或財務規劃師購買共同基金的投資人所作的一項調查顯示, 有20%的人認為他們透過銀行購買的共同基金有聯邦政府的保證.10%的人對此問題不知道;41%的人認為銀行賣出的共同基金有銀行的資產作擔保, 19%的人回答不知道。 其實, 向銀行購買共同基金, 跟向經紀商或財務規劃師購買都需承擔同樣的風險。

據銀行業者表示, 美國約有1/3的銀行亦即近3500家承銷共同基金。 目前承銷的共同基金達1200種;五年前則只有210種左右。 為了爭奪存款客戶轉投資共同基金的市場,

Advertisiment
由銀行和儲貸公司所發行的共同基金約占1993年總賣出的1/3。 美國銀行家協會更預測, 數年內由銀行賣出的共同基金將占一半以上。

許多銀行宣稱, 他們賣的共同基金是有“品牌”的, 如Kem-per、Putnam基金。 1993年, 約有110家銀行推出自己的基金, 譬如花旗銀行除了代銷約600種基金, 還推出自己的基金系列;美國商銀的太平洋基金和大通銀行的維士塔基金績效也相當好, 甚至名列績效最佳基金的前茅。 不過, 也並非每家銀行的基金都表現如此優異, 發行基金的銀行受基金顧客的影響, 顧客心態保守, 不想承受風險, 只希望保持穩定成長, 所以基金經理人操盤時不敢大開大闔。

有些銀行為了搶奪購買基金的客戶,

Advertisiment
也會採取購並基金發行公司的策略, 像Mellon銀行購並Dreyfus基金發行公司即是一個例子。 Mellon銀行主要著眼點是Dreyfus的收入有60%來自基金管理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