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會拒絕和接受拒絕

社會是一個巨大的關係網絡, 很多情況下, 孩子在其中必須與他人共同分享許多權利, 不能獨佔。 父母所要做的, 就是教會孩子如何平和地、友好地、委婉地、商量地拒絕小朋友的要求;同時泰然自若地接受他人的拒絕。 這將使他們受益終身。

巧用激勵機制。 陽陽和依依形影不離, 可兩人玩做飯的遊戲時不停地發生爭執, 原因是陽陽用樹葉當菜、雪當鹽, 而依依常常往陽陽鍋裡抓一把土當鹽使, 類似的舉動經常使二人的關係突然惡化。 於是, 在他們拉開“戰事”之前, 陽陽媽對陽陽小聲說:“你反復說不跟依依玩了,

Advertisiment
可他就是不離開你, 你要想辦法讓依依自己也做一個菜, 做好了倆人比一比, 看誰的味道好, 這樣她就不會隨意往你的鍋裡放東西了。 ”這個方法果然靈驗, 因為孩子的好勝心是最強的, 都想爭第一, 哪個肯被比下去吧?如此, 陽陽拒絕依依的目的達到了, 兩個孩子的想像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兩人把自己的美食作品發揮得幾近完美。

商量是一種交往技巧。 拒絕別人有時要和對方反復“磨嘴皮子”, 直到對方認可。 比如月月不想把過山車給輝輝玩, 抱著車跑的結果是兩敗俱傷。 與其如此, 不如找一個理由, 對他曉之以理, 讓他心平氣和地接受。 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很快, 只要這個“岔”打過去, 哪還記得以後和明天?以商量的口吻和小朋友對話,

Advertisiment
巧妙地守住了自己心愛的東西, 又避免了一場暴風雨。

體驗別人的感覺。 孩子是最單純、善良的, 當他瞭解到自己的一句話、一個舉動給小朋友帶來了不愉快, 心裡也會感到不是滋味。 父母所要做的, 就是給孩子解釋清楚, 他的言行在對方內心產生了什麼樣的感受。 當體驗到了他人的感受時, 孩子也能設身處地地想一想, 怎樣讓對方高高興興地接受自己的決定, 輕而易舉地達到目的。

泰然接受他人說“不”。 即便是在孩子小的時候, 父母也應該在寶寶頭腦中強化一個概念——別人的東西不屬於我, 只有在人家同意的情況下, 才能享用一會兒。 如果能和小朋友換著玩, 一件玩具就能換來很多種,

Advertisiment
孩子們都能玩到自己沒有的東西。 比如貝貝接受了這種方法, 每每如願, 偶爾碰了“釘子”, 貝貝也能一臉的無所謂, 一會兒又能發現新的目標。 因為他已經嘗到了“交換”的甜頭, 由此領悟了“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妙處。

好孩子育兒網採編(責任編輯:Alice)
來源:現代育兒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