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會運用三句話讓孩子更聽話

孩子不聽話是許多家長的苦惱, 我從行為療法的角度分析了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並提出了“對治”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句話

一、不要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

在給孩子下指令以前必須瞭解哪些事是孩子能做到的, 哪些事是孩子做不到的。 怎麼知道孩子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呢?首先是看他的年齡。 不同年齡的孩子認知和行為功能的發展水準是不一樣的。 其次是個性。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 有些方面領先一些, 有些方面落後一些。 再就是考察, 看他的實際能力。 有些家長比較關注孩子,

Advertisiment
對孩子的能力和特長瞭解得比較全面;有些家長工作忙, 跟孩子接觸比較少, 瞭解就少。

二、叫他做的事一定要做到

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做他不會做的事。 但是, 這件事不能太難, 應該以“跳起來夠得著”為原則, 意思就是努力一下必須能夠做得到。

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的鼓勵和監督, 不能下了指令就什麼也不管了。 陪伴就是監督, 同時也是指導和鼓勵。 如果孩子真的不會做, 那怎麼辦呢?放棄肯定是不行的。 家長應該協助孩子做。 注意, 是協助而不是代替。 有的家長看孩子不會做, 就自己替他做了。 例如, 母親叫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間, 孩子不予理睬, 母親一邊罵一邊把他的房間收拾了。

三、做到了要及時獎勵

有的家長認為,

Advertisiment
孩子聽話是天經地義的事, 怎麼還要“額外”的獎勵?要知道, 孩子可不懂什麼天經地義!他們只看效果。

所以說, 獎罰是必需的。 那麼, 獎和罰哪個更好呢?從“局部”的作用來看, 獎和罰沒有區別。 但是, 從長遠利益和人格發展的角度來講, 獎優於罰。 罰可以消除不良行為, 但是如果不去建立好的行為, 行為的總量就會減少, 變成“無所事事”。 獎有利於建立好的行為, 而好的行為多了, 不良的行為自然就少了, 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另外, 獎勵會使人變得樂觀、積極、自信、卓有成效, 懲罰會使人變得悲觀、消極、自卑、一事無成。

前面提到, 懲罰會導致說謊和作假。 其實, 獎勵也會導致說謊和作假, 只是程度輕一些。 所以, 應該避免單純的獎勵。

Advertisiment
不要早上下一個命令, 晚上回來檢查或聽彙報。 也不要年初佈置任務, 到了年底來驗收。 這樣會滋長“不誠實”的品性。 應該把獎勵和監督結合起來, 就是和孩子一起完成任務。 從某種意義上講, 和孩子“在一起”就是一種獎勵。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