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帶兒子逛頤和園。
入園前我與兒子商量,
如果我們從北門走到佛香閣,
要走一段山路;如果從東門走就很容易到達,
選什麼旅遊路線決定權在他手中。
兒子說他喜歡爬山,
他選擇從北門進。
家長應幫孩子
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
人多路陡,
我們走得很吃力,
加上之前我們在地鐵裡站了50分鐘,
兒子有點吃不消,
有打退堂鼓的念頭。
我便對他講:“走北門的困難爸爸提前告訴過你,
路也是你自己選擇的,
你應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
聽到這些話兒子不再說放棄,
只是走路的速度越來越慢,
走一會兒就要停下來休息。
Advertisiment
我又開始鼓勵他:“你四歲多就能爬上盤山,
五歲多就登上長城,
今年都快八歲了走這段山路SO EASY。
如果今天失敗了,
讓同學們知道了,
他們肯定會笑話你。
”在我的激將法的鼓勵下,
兒子又重新振作起來,
終於一鼓作氣登上了佛香閣。
第二天,
他在自己的日記裡寫道:“昨天,
我和爸爸媽媽去頤和園玩,
玩得很累,
我一口氣上了一百層臺階,
登上佛香閣。
旅遊結束了,
快樂沒有結束。
有機會我還去頤和園爬山。
”雖然寫得很簡單,
但他戰勝挫折的精神很值得表揚。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張惠新說,
孩子遇到挫折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對困難估計不足、對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確評價。
遇到挫折的一個常見表現就是逃避,
不敢直視挫折。
Advertisiment
在挫折未出現前,
家長應多給孩子打預防針,
讓孩子有打“逆風球”的心理準備,
不要使小挫折在孩子眼中變成大挫折。
當孩子真的遇到挫折時,
家長要鼓勵孩子直視挫折,
不要逃避困難。
在挫折面前,
外界的鼓勵是孩子克服挫折的最大動力。
批評只會讓孩子感受更大的挫折。
然後,
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分析具體困難、具體挫折,
指導孩子尋找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最佳途徑,
挖掘孩子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潛力。
有時家長本身對挫折的態度就在無形中對孩子造成很大影響。
學校和老師
應主動預防教育
張惠新說,
對挫折教育我們談得更多的是家長如何做,
其實學校在挫折教育中也承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們家長習慣為孩子“鋪路搭橋”,
Advertisiment
盡可能幫孩子減少挫折、有了挫折幫助擺平,
而更多的挫折會在學校裡發生,
學校如何進行挫折教育,
對培養學生的品質、性格非常關鍵。
讓學生認識到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優點和缺點,
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能自信、自知,
遇事不放棄、不拋棄、不盲目。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
只有對每一個學生充滿愛,
才能發現他的閃光點。
但在應試教育下,
我們的老師關注的是學生成績的好與壞,
是聽話還是調皮。
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在老師眼中一切都是好的,
有什麼缺點和不足都可以忽視。
於是,
這一類學生常常因此過高評價自己,
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不足,
一旦外界的評價與自我評價不符,
Advertisiment
面對突發事件又超出自己實際應對能力時,
就會自信力暴跌、受挫不振。
而學習成績差,
經常受批評的學生雖然抗壓能力強,
但平時自信力不足,
遇到挫折特別是在學習方面的挫折也容易失去戰勝挫折的勇氣。
而一些老師很少關注的“中游”學生,
他們則會常有被遺忘的感覺。
記者一個朋友的孩子上小學五年級,
一天,
他非要去染髮,
父親問他為什麼染髮,
他說,
學習好的老師常表揚,
學習差的老師常批評,
而他不好不壞,
“舅舅不疼姥姥不愛”,
他想通過染髮讓老師和同學們注意到他的存在。
這類學生相對抗挫折能力較強,
但如果持續得不到關注,
他們戰勝挫折的熱情也會逐漸下降。
學校和老師應該認識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Advertisiment
關心學生,
不僅關心他們的學習成績,
還要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
要通過平時的教學活動和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
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
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不要等到孩子心理出現了問題或者遇到挫折出現極端事件後才想起挫折教育、才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
張惠新說,
現在城市的很多中小學都配備了心理教師,
但“利用率”很低,
很多是等問題學生上門求診,
而不是主動預防教育。
挫折教育對學校心理教師而言,
是一個很大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