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武術的益處和適合年齡
不少媽媽讓孩子學習武術是為了提高孩子的自我防護的能力, 增強體質, 少得病。
其實, 孩子學習武術還有更多好處:能夠促進孩子身體全面發育, 培養正確的身體姿勢, 提高速度、協調、靈敏、力量、柔韌等素質, 發展時空知覺和節奏知覺以及肌肉控制能力、想像力、注意力、形象和運動記憶力、模仿能力, 培養尊師愛友、團結互助、勤學苦練、自律守規、自信自尊、勇敢堅毅等民族傳統武德。
4歲以後, 孩子身體的協調性和柔韌性等能力發展較快, 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行為控制能力都有明顯的提高,
Advertisiment
運動量也不能過大。 在家裡練習時, 內容安排要緊湊, 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
愛上武術的好方法
1。 父母與老師交流配合, 從多種角度激發孩子對武術理解和興趣
父母和老師可以積極配合從認知、競技、模仿、交往和創新等多個方面激發、培養孩子的興趣, 這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老師選擇動作時, 要根據孩子能力的發展適當調節難度, 孩子太難、太容易都難以引起其興趣。 同時還需要考慮所編選的動作要“扮相”漂亮並充滿情趣, 這樣能滿足孩子審美和模仿的需要,
Advertisiment
2。 與孩子做些遊戲鍛煉孩子的柔韌性
父母可以本著“跳一跳夠得著”、“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原則輕鬆地與孩子做一些遊戲。 鍛煉孩子的柔韌性是武術的重要益處, 父母在家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鍛煉孩子的柔韌性的小遊戲, 例如比賽“用手摸地”、“用胸部夠膝蓋(注意塌腰挺胸)”等。
3。 生活中, 埋藏著孩子興趣的導火索和創新的火種
到了四五歲, 尤其是男孩子, 常會迷上打鬥場面較多的動畫片、電影或電視節目。 很多孩子整天帶著“奧特曼”、“變形金剛”以及各種怪獸的模型。 老師在教授武術動作時, 可以利用孩子這一心理, 從他們感興趣的卡通人物入手, 挖掘其中能與武術動作相結合的元素, 能引發孩子異乎尋常的興趣。
Advertisiment
學武術注意事項
1一定要控制耐力型、力量型的練習, 可以進行柔韌練習, 以及短時間的速度型練習, 果斷拒絕長時間、枯燥地練習動作和類似百米跑等大運動量、高強度的練習方式。
2注意營養。
3力量型的練習, 最典型的是舉重, 倒是當時很有力量, 可惜骨關節會提前鈣化, 你的孩子就別想長高了。
4要跟蹤孩子的學習過程, 注重師傅的練習方法。
想讓寶寶學跆拳道幾歲開始學好呢
如今有不少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選擇興趣班了, 而跆拳道也是很父母給孩子的一個選擇。 有的父母是想讓孩子強身健體, 有的是想鍛煉孩子的吃苦能力,
Advertisiment
4歲後更適合學習跆拳道
跆拳道教練認為孩子4歲後更適合學習跆拳道。 3歲的小孩注意力不夠集中, 接受、吸收能力比較差, 不適合學跆拳道, 建議4歲以後再學。 孩子4歲後學習跆拳道更合適。 4歲以後的小孩內心更加成熟, 不會隨意哭鬧, 此時學習跆拳道對孩子的自信心、性格養成等各方面更有幫助。
因為大一點的孩子對教練發出的指令有辨識的能力, 理解能力也比較強, 如果可以跟上進度, 對孩子的自信心也是提升, 反之, 一個三歲的小朋友, 有的時候跟不上大家, 會不會讓孩子的信心受挫呢?這是父母需要考慮的問題。
Advertisiment
當然, 父母在送孩子去學校跆拳道時, 一定要注意些誤區。
誤區一:學得早才能學得好
在課餘常有心急的家長前來諮詢, “我家寶寶3歲了, 可以練跆拳道嗎?”
跆拳道初學的基本動作相對來說比較簡單, 而且有統一的標準, 4周歲以後, 孩子身體條件漸漸成熟, 具備了基本的溝通能力、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 所以孩子可以從這個時候起學習跆拳道。
誤區二:練跆拳道會影響孩子長高
“我家孩子剛學跆拳道, 很喜歡, 但從網上偶爾得知, 說練跆拳道的小朋友長不高, 這是真的嗎?”
實際上, 家長們完全沒必要擔心。 體育鍛煉是能夠促進孩子長高的一重要因素, 已有許多研究證明, 適度的體育活動可以使生長激素的分泌量提高1。 5~2倍。由於孩子身體器官發育尚未成熟,過度的運動反而會減少生長激素的分泌量,不利於身高的增長。
誤區三:孩子喊累就不學了
進入道館學習以後,不少家長會聽到孩子說:“現在不喜歡學跆拳道了,一點都不好玩”、“練跆拳道真的太累了,我不想練了”……家長們開始動搖,是否還要讓孩子們繼續學習。其實這些問題在學習跆拳道的過程中非常常見,這時,家長一定不要著急,要與老師及時進行溝通,共同對孩子進行積極引導,鼓勵孩子堅持下去。
5~2倍。由於孩子身體器官發育尚未成熟,過度的運動反而會減少生長激素的分泌量,不利於身高的增長。誤區三:孩子喊累就不學了
進入道館學習以後,不少家長會聽到孩子說:“現在不喜歡學跆拳道了,一點都不好玩”、“練跆拳道真的太累了,我不想練了”……家長們開始動搖,是否還要讓孩子們繼續學習。其實這些問題在學習跆拳道的過程中非常常見,這時,家長一定不要著急,要與老師及時進行溝通,共同對孩子進行積極引導,鼓勵孩子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