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用智慧化解孩子的謊言

寶寶撒謊有三種形式

撒謊是每個寶寶成長過程中必然經歷的一種現象, 寶寶撒謊與他所處的環境以及他的認識能力相關, 一般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幻想性撒謊

3歲內的寶寶無法分清想像與現實, 常常把想像的事物當作現實的事物來描述。 他們往往會即興、隨意地把自己聽到的故事, 看到的事物經過自己的想像加工, 套用到現實的人或事上去, 出現沒有邏輯、不真實的“撒謊”;他們也可能把自己的願望施加到某件事情上, 把本來不存在的事情說得跟真的一樣, 但是又漏洞百出, 這只是他們通過想像表達自己願望的一種方式。

Advertisiment
他們的這種撒謊沒有明確的目的性, 帶有非常明顯的幻想痕跡。

被動性撒謊

寶寶天性想要做好某件事情, 獲得媽媽或其他自己喜愛的人的讚賞。 當他們做錯事情後, 會因為擔心受罰而說謊。 其實, 寶寶天性純真、直率, 他們不會隱瞞自己的意圖, 不會掩飾自己的情緒, 不會控制自己探索的欲望。 但當他發現自己的誠實引起了媽媽的不滿甚至是責罰時, 為了逃避寶寶就會嘗試說謊。 尤其當寶寶說謊後成功逃避責罰時, 他們的說謊行為就會得到鼓勵。

行為性撒謊

有些被父母嬌生慣養的寶寶, 習慣于一切玩具、食品都歸自己所有。 他們不管是不是自己的東西, 只要自己喜歡都有可能悄悄地把它拿回家。

Advertisiment
為了怕媽媽發現而失去這些東西, 寶寶也可能編一些想像的小謊言來讓自己的行為變得更加合理。

四大策略, 將謊言轉化成智慧

可能媽媽們沒有想到, 在寶寶的謊言背後還孕育著智慧種子吧!

對寶寶而言, 撒謊, 尤其是幻想性撒謊是他們思維能力得到發展的最好見證。 只要媽媽根據寶寶撒謊的情況分別對待, 並進行恰當引導, 寶寶的撒謊就不再是令媽媽頭痛的問題。 相反, 利用寶寶的撒謊行為, 媽媽可以培養出一個更加充滿想像力與創造力的聰慧寶寶。

策略一:正確對待寶寶的撒謊行為

撒謊的過程其實就是寶寶想像與創作的過程, 它對培養寶寶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Advertisiment
當寶寶像露露一樣撒謊時, 媽媽千萬不要訓斥他:“露露, 瞎說什麼呢?你哪兒有芭比娃娃?”聰明的媽媽會說:“寶寶, 你沒有這樣的芭比娃娃, 但是你確實很希望有一個這樣的芭比娃娃, 對吧?你的想像力真豐富!你再想想, 你想要的芭比娃娃還能做些什麼?我們來編一個芭比娃娃的故事好不好?”如果媽媽策略指出寶寶的問題, 同時寬容對待寶寶的幻想性撒謊行為, 並對他們的幻想性撒謊行為進行誘導, 寶寶就會在誘導下擺脫錯誤的撒謊行為, 並大膽地想像與創作。 如果發現寶寶有幻想性撒謊行為, 媽媽千萬不要因寶寶撒謊而訓斥他們。 要知道, 這樣的處理方式極有可能扼殺一個未來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Advertisiment

策略二:給寶寶創造更多的幻想性“撒謊”機會

比如, 寶寶對媽媽做飯的事十分好奇, 那麼媽媽在跟寶寶玩耍時可以來一次幻想性“撒謊”競賽活動。 通過這種活動激發寶寶的想像力, 挖掘他們的語言智慧。 媽媽一邊假裝做各種洗菜切菜的動作, 一邊對著寶寶嘮叨:“現在我要給寶寶做飯了, 我把茄子洗乾淨, 咚咚咚咚切成絲, 給寶寶做個魚香茄子煲……好了, 魚香茄子煲做好了, 現在該寶寶給媽媽做好吃的了”。 於是, 寶寶會在媽媽的誘導下發揮自己的想像力, 給媽媽或家裡其他人做出很多的“美味佳餚”來。

策略三:讓責罰變得更策略些

當寶寶做錯事, 為逃避責罰而撒謊的時候, 媽媽不要如臨大敵般地對待他們。 這樣會給寶寶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

Advertisiment
同時也不見得能立竿見影地改變寶寶的撒謊行為, 相反還可能讓寶寶更加依賴撒謊來逃避責罰。 聰明的媽媽可以利用寶寶的這次錯誤做點別的文章, 既讓他們明白自己的錯誤, 又不失時機地利用撒謊行為開發寶寶的智力。 比如, 媽媽可以直截了當地指出寶寶的錯誤, 溫和地提醒寶寶以後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然後再給他們提出要求:你可以通過別的方式彌補自己的錯誤行為, 並免於懲罰, 比如編一個自己想像的故事等。

策略四:給寶寶一次設法補救方案的機會

如果寶寶發生行為性撒謊, 媽媽一定要相信寶寶會改正錯誤, 並可給寶寶提供一個設想補救方案並實施方案的機會。 這樣, 既可以讓寶寶自省, 同時也可通過給予寶寶設法補救方案的機會,讓他們開動腦筋自己解決問題,養成自己對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責的習慣。比如,寶寶拿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回家,媽媽可以讓寶寶自己思考,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來彌補自己的錯誤?聰明的寶寶可能會想出很多方案,如把玩具還給人家並道歉;把玩具還給人家的同時,把自己的玩具借給人家玩;把玩具先還給人家,然後再與人家商量,說服小朋友把玩具借給自己玩一會兒等。如果寶寶想不出方案,媽媽可以給寶寶一些提示:“菲菲的玩具被你拿走了,她會很難過啊,你怎麼辦她才不會難過呢?”

同時也可通過給予寶寶設法補救方案的機會,讓他們開動腦筋自己解決問題,養成自己對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責的習慣。比如,寶寶拿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回家,媽媽可以讓寶寶自己思考,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來彌補自己的錯誤?聰明的寶寶可能會想出很多方案,如把玩具還給人家並道歉;把玩具還給人家的同時,把自己的玩具借給人家玩;把玩具先還給人家,然後再與人家商量,說服小朋友把玩具借給自己玩一會兒等。如果寶寶想不出方案,媽媽可以給寶寶一些提示:“菲菲的玩具被你拿走了,她會很難過啊,你怎麼辦她才不會難過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