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 在一個媽媽級的友人聚會中, 一位全職媽媽分享了她的人生經驗——當她最小的兒童開始上學後, 曾經有一段時間, 每天送孩子們上學後, 她就會趕緊到市場。 因為她強烈的感覺必須趕快看到人, 和人說說話。 然而, 當該做的事都辦完, 總還是得一個人回家。 在家獨處的時光, 她總是焦慮地等待孩子們放學, 來打破那一屋子的寂靜。 那段時間的生命煎熬並沒有太快結束, 接著, 她開始有了身體的病痛。 除了就醫治療, 同時也積極地尋求方法, 改善自己的情況。 後來, 她選擇參加自我成長課程, 也常回娘家探望自己的母親。
Advertisiment
當時在座的與會人士, 大部分是職業婦女, 而且大多是身負要職的忙碌者。 聽了她的一席話之後, 大夥兒她像突然被提醒:自己是否有閑下來獨處的能力?是呀!處在人生最忙碌時期的你我, 是否有讓自己舒緩、安靜下來時刻?
安靜並不是可以立即達到的狀態, 安靜必須是身與心和諧連結時, 才能達到的境界。 當我們不和他人相處時, 就是自己的身與心赤裸裸相遇的時刻, 此時就立即暴露我們平常的身心相處狀態——是身心分離呢?還是連接呢?
觀察正在建構身心協調能力的兒童,
Advertisiment
相反的, 如果孩子平常的活動多半不是來自自己的意志, 動作總是補控制, 就會逐漸喪失主動的能力。 例如:只被允許坐在一處聽成人說話, 不能運用自己的能力探索環境;即孩子的身體並不是聽令於自己的心智, 而是受控于成人。 當這個控制消失或薄弱時,
Advertisiment
當大部分的活動都是孩子主動完成, 而使得動作逐漸協調時, 會讓孩子的內在感到滿足(我想做什麼, 我做得到, 而且逐漸可以做得和成人一樣好)。 這時候孩子才會將肢體探索的興趣轉向超越平常的狀態——安靜。 安靜是必須透過個人意志力才能達到的肢體控制。
以下介紹如何和孩子經歷安靜的一些方法, 首先是控制肢體不動來製造安靜;在安靜的狀態下, 可以聽見平常忽略的聲音, 甚至有機會重新理解這些聲音。 此時安靜就成為一種能力——超乎平常的理解力, 讓你重新瞭解環境以及自己和環境的關係。
Advertisiment
孩子需要有機會經歷安靜, 更需要一個有能力安靜的成人來引導他。 願每個人都能找到讓自己安靜的方法, 或者去除無法安靜的因素, 讓自己凝聚內在能量, 並激發個人獨特的潛能。
安靜遊戲
第一階段
1、 先關掉家中人為的聲音(如:電視、音響等), 以及可能會中斷活動的因素(如:正在燒的開水、電話等), 再邀請孩子和你到較安靜、舒適的地方(如:書房、臥房)
2、 告訴孩子這是一個特別的活動, 你現在要讓自己的頭(或是手、腳等, 你自己覺得最輕鬆、最容易開始的部位)不動, 接著請孩子注意
看你:自然放鬆身體,
保持全身寂靜不動數秒。
3、 詢問孩子是否看到你剛才頭部完全不動,
Advertisiment
4、 依剛才約定的資訊讓孩子重複練習, 過程中你也必須和孩子一樣保持靜止不動。
5、 更換不同的身體部位, 同步驟2—4的方式繼續進行。
6、 根據孩子的興趣以及能安靜的能力, 變換不同的身體部位, 最後練習全身不動, 並且逐漸加長靜止的時間。
補充說明
此階段的活動能讓幼兒意識自己的肢體, 並以不同於平常的方式——“靜止”來控制肢體, 若發現幼兒尚無法完成上述活動, 不必勉強, 這表示孩子還需要更多身體動作的練習, 也就是必須先有較佳的動態控制能力, 才能做表態的控制。
變化延伸
1、 和孩子進行帶有肢體名稱的兒歌律動,例如:“頭兒、肩膀、膝腳趾……”“一個拇指動一動……”“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來增加孩子意識肢體與控制肢體的練習。(圖二)
2、 一二三木頭人:這是一個傳統的團體遊戲,四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玩得很好,也可以變化成一二三機器人、一二三睡美人等。配合遊戲規則與團體遊戲的樂趣,讓孩子練習控制不動一段時間。(圖三)]
3、 模仿布偶:請孩子模仿他喜愛的布偶模樣,這是兩歲多孩子就可以做的活動,但能夠控制不動的時間以及模仿的深刻性,會隨著孩子的年齡和觀察力而有很大的差異(圖四)
第二階段
經過第一階段的活動,你和孩子已經可以共同創造一段寂靜的時光,此時環境中的聲音就顯得格外地清晰。
1、 在孩子能靜下來維持不動一段時間後,邀請孩子閉上眼睛,然後注意聽見什麼聲音,並告訴孩子等你的指令後再張開眼睛。
2、 邀請多位孩子安靜閉眼傾聽一段時間後,再請孩子們張開眼睛,分享彼此剛才聽到的聲音。(圖五)
補充說明
此階段除了能發展辯認環境聲音的感官敏感度外,還能讓人體會安靜其實也有很多不同的程度和狀態。經過此階段的活動,有助於我們認識自己和環境的關係,進而探索自己的內在;除此,你或許有機會傾聽孩子內在的聲音呢!
變化延伸
1、 進行上述活動,可同時介紹樂器,讓孩子先聽一段音樂(你事先挑選的),然後從中找出他所認識的樂器聲。如果你自己是音樂愛好者,可以藉此把孩子的感官敏感期,引導孩子逐漸親近音樂。
2、 邀請孩子到戶外從事上述活動,再和孩子一起分享聽到的聲音,如:風聲、海浪聲等(圖六)。當孩子能夠確實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後,可以一起尋找聲源,培養孩子成為自然觀察者。
第三階段
確定孩子已經能控制自己的意志進入安靜,並敏銳知覺環境中的聲音後,就可以嘗試做此階段的活動。
1、 邀請孩子們坐下來,先請孩子們靜坐不動(圖七),然後輕喚孩子的名字。當孩子聽到自己的名字後,再以最安靜的移動方式,走到你的身邊。
2、 也可以走到離孩子有一段距離的地方(多次練習後,你甚至可以在門邊或隔壁房間),輕喚孩子的名字,然後等待孩子安靜地走向你。
3、 ——呼喚所有參與此活動的孩子名字。
補充說明
1、 在進行此階段的協和體練習時,更能看出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宜先邀請較不能久坐的孩子到你的身邊,才能讓所有孩子都能經歷成功。
2、 每個階段需練習多久時間,才能進行下一個階段,不同的孩子會有相當大的差異。另外,縱使已經練習至第三階段,仍可以再進行第一、二階段。
給父母的話
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學習者在安靜的狀態下才能真正的學習吸收。
但是,安靜並不等同於不說話,安靜也可以是分享、討論,但卻是來自沉靜的思考。成人或許可以要求孩子閉上嘴巴,但這只是安靜的假像,並無助于孩子進入學習狀態。
現代的孩子(包括成人吧!)往往暴露於過多的感官刺激,以及動作經驗不足、運動量不夠,不僅阻塞了感官知覺的發展,也阻礙了身心的連結。如果我們希望提供孩子一個能培養敏銳感受力,協助身心和諧,並開發個人內在心靈力量的環境,就必須先從成人做起,減少置身於過多的刺激與資訊中(例如:關掉電視、謹慎地節選資訊來源),騰出時空讓自己有機會獨處,給予自己和孩子有機會經歷安靜
變化延伸
1、 和孩子進行帶有肢體名稱的兒歌律動,例如:“頭兒、肩膀、膝腳趾……”“一個拇指動一動……”“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來增加孩子意識肢體與控制肢體的練習。(圖二)
2、 一二三木頭人:這是一個傳統的團體遊戲,四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玩得很好,也可以變化成一二三機器人、一二三睡美人等。配合遊戲規則與團體遊戲的樂趣,讓孩子練習控制不動一段時間。(圖三)]
3、 模仿布偶:請孩子模仿他喜愛的布偶模樣,這是兩歲多孩子就可以做的活動,但能夠控制不動的時間以及模仿的深刻性,會隨著孩子的年齡和觀察力而有很大的差異(圖四)
第二階段
經過第一階段的活動,你和孩子已經可以共同創造一段寂靜的時光,此時環境中的聲音就顯得格外地清晰。
1、 在孩子能靜下來維持不動一段時間後,邀請孩子閉上眼睛,然後注意聽見什麼聲音,並告訴孩子等你的指令後再張開眼睛。
2、 邀請多位孩子安靜閉眼傾聽一段時間後,再請孩子們張開眼睛,分享彼此剛才聽到的聲音。(圖五)
補充說明
此階段除了能發展辯認環境聲音的感官敏感度外,還能讓人體會安靜其實也有很多不同的程度和狀態。經過此階段的活動,有助於我們認識自己和環境的關係,進而探索自己的內在;除此,你或許有機會傾聽孩子內在的聲音呢!
變化延伸
1、 進行上述活動,可同時介紹樂器,讓孩子先聽一段音樂(你事先挑選的),然後從中找出他所認識的樂器聲。如果你自己是音樂愛好者,可以藉此把孩子的感官敏感期,引導孩子逐漸親近音樂。
2、 邀請孩子到戶外從事上述活動,再和孩子一起分享聽到的聲音,如:風聲、海浪聲等(圖六)。當孩子能夠確實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後,可以一起尋找聲源,培養孩子成為自然觀察者。
第三階段
確定孩子已經能控制自己的意志進入安靜,並敏銳知覺環境中的聲音後,就可以嘗試做此階段的活動。
1、 邀請孩子們坐下來,先請孩子們靜坐不動(圖七),然後輕喚孩子的名字。當孩子聽到自己的名字後,再以最安靜的移動方式,走到你的身邊。
2、 也可以走到離孩子有一段距離的地方(多次練習後,你甚至可以在門邊或隔壁房間),輕喚孩子的名字,然後等待孩子安靜地走向你。
3、 ——呼喚所有參與此活動的孩子名字。
補充說明
1、 在進行此階段的協和體練習時,更能看出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宜先邀請較不能久坐的孩子到你的身邊,才能讓所有孩子都能經歷成功。
2、 每個階段需練習多久時間,才能進行下一個階段,不同的孩子會有相當大的差異。另外,縱使已經練習至第三階段,仍可以再進行第一、二階段。
給父母的話
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學習者在安靜的狀態下才能真正的學習吸收。
但是,安靜並不等同於不說話,安靜也可以是分享、討論,但卻是來自沉靜的思考。成人或許可以要求孩子閉上嘴巴,但這只是安靜的假像,並無助于孩子進入學習狀態。
現代的孩子(包括成人吧!)往往暴露於過多的感官刺激,以及動作經驗不足、運動量不夠,不僅阻塞了感官知覺的發展,也阻礙了身心的連結。如果我們希望提供孩子一個能培養敏銳感受力,協助身心和諧,並開發個人內在心靈力量的環境,就必須先從成人做起,減少置身於過多的刺激與資訊中(例如:關掉電視、謹慎地節選資訊來源),騰出時空讓自己有機會獨處,給予自己和孩子有機會經歷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