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言之一
嬰兒的腳丫都是平足, 所以走路的時候像小鴨子搖搖擺擺的。
真實情況:不完全正確
嬰兒的小腳丫因為腳面上有很多肉, 所以會顯得腳心很平。 如果用衡量成年人平足的標準來判斷, 恐怕小腳丫還算不上平足。 孩子剛開始學會走路時, 會有些搖搖擺擺, 這主要是因為他的骨骼還沒有足夠的力量支持身體。 但是走路練習會使骨骼在肌肉的帶動下逐步適應直立, 促使其變得強壯。 所以, 我們大可不必為孩子是不是平足擔心。
傳言之二
孩子的腳趾上沒有神經, 穿著擠腳的鞋走路, 他也不會反抗。
Advertisiment
真實情況:這種說法不對
通常人們會有這種想法, 是因為很多孩子明明穿著已經頂腳的鞋, 但是卻一點兒沒有不適的表示。 但是, 事實上孩子的腳趾上有許多細密的神經, 只要你撓一撓他的腳丫, 就可以看到他靈敏的反應。 可為什麼孩子對於“穿小鞋”沒什麼抗拒呢?這是因為孩子的適應能力是非常強的, 在他看來, 穿一雙小鞋就像趕上一個壞天氣一樣, 即使他覺得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 也很難分辨到底是哪兒出了問題, 於是就這麼“忍”下來了。 所以, 媽媽應該經常檢查幫孩子鞋的大小。 一般來說, 鞋應該比腳丫長1釐米。
傳言之三
O型腿會隨著孩子的長大而消失。
真實情況:確實如此
骨骼、腳趾和腿部肌肉只有在充分應用的情況下才會趨於完善,
Advertisiment
傳言之四
真實情況:它的作用沒有你想像得那麼大, 而且還可能存在危險性
學步車其實就是讓沒學會走路的孩子想去哪兒就去哪兒的東西。 孩子坐在(更確切地說是吊在)裡面, 其實是很危險的。 學步車的輪子一旦剮在地毯或者其他傢俱上, 就會很容易翻車, 碰傷孩子的頭部。
Advertisiment
傳言之五
剛學走路時, 鞋底越硬越能幫助孩子走路。
真實情況:這是不對的
硬底鞋對初學走路的孩子來說一點兒沒用, 甚至可能阻礙孩子發育。 不穿鞋的情況下, 可以讓孩子學會通過腳趾的動作來掌握平衡, 通過腳的觸覺來感受地的平整程度。 但是如果隔著一層硬鞋底, 這些都感覺不到了。 所以說, 說它阻礙發育, 其實就是阻礙腳趾和肌肉的發育。
Advertisiment
傳言之六
每個孩子在學會走路前都要經過爬的階段。
真實情況:這可不一定
87%的孩子都是按照標準的翻身、蠕動、抓、坐、爬、走等來發育動作的。 但是還有13%的孩子並不是按照常規順序發展的, 有些過程可能被拖長了, 有些過程則可能被跳過了。 爬, 並不是在每類人種中都要經歷的階段, 有些非洲的種族很早就讓孩子站在大人腿上, 一旦孩子能夠站住就開始讓他走。 印度人則相反, 他們總會讓孩子先爬, 因為他們忙於家事, 所以為了避免孩子發生危險, 儘量不讓孩子早走。
Advertisiment
傳言之七
走得早就說話晚, 走得晚就說話早。
真實情況:雖然大部分孩子是這樣, 但也有個別現象
孩子的發育都是有自己的節奏的, 我們不能簡單地橫向比較。 一般來講, 一個孩子每天要走5~6個小時的話, 從開始學走路到最終學會, 要花費1000個“學時”。 所以相對來說, 孩子聽故事、看圖書的時間會明顯要短。 也有些孩子很會利用時間, 走路、說話兩不誤, 這種雙贏的局面當然是最好。 但是前提是, 孩子是的發育節奏在自然地進行中。 通常情況下, 在孩子學習一項本領的時候, 我們不要強求他再費力學習第二種本領。
傳言之八
孩子在學走路階段會特別黏人。
真實情況:確實如此
這有很多原因。 首先,走路就是一場大探險,它是對孩子勇氣的一項考驗。孩子難免會害怕,所以他總是希望媽媽隨時在身邊,來獲取安全感。其次,從生物進化學的角度來講,孩子學走路的階段正是8~12個月的時候,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黏人,這是生理上的一種自我保護。第三個原因,剛出生的時候,孩子感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但是到了滿周歲的時候,他開始感覺到自己和媽媽不是一個人,這正是一個逐漸接受的過程,於是孩子在黏人的過程中適應這種感覺。
傳言之九
學會走路的時間早晚來自遺傳因素。
真實情況:有一定道理
有調查顯示,大約有40%的孩子,是在爸爸或者媽媽當初學走的月齡裡開始邁步的,有時候就連爬行和走路的姿勢都和爸爸媽媽一模一樣。還有一項針對雙胞胎的研究也表明,即使爸爸媽媽單獨對其中一個孩子進行特別訓練,也不可能加快他學習走路的進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內在節律,不是強化訓練能夠奏效的。不過歸根結底,好奇心是引領孩子邁步的最大動力,一件好玩的玩具可能促成孩子第一串連續的步伐。還有一個被代代傳承的促進孩子走路的經典做法,那就是讓孩子比較喜歡的一個家庭成員,比如媽媽,蹲在離較遠的地方,張開雙臂召喚孩子。這是屢試不爽的一個方法。
傳言之十
孩子不會站時,大人扶著他學走,能讓他早點走路。
真實情況:這種做法可不對
孩子走路早晚有自己的節奏,孩子學走路的進程也是有規律的。很多家長喜歡彎著腰牽著孩子走,其實當孩子的小腿沒有強壯到支撐身體的程度時,孩子是根本走不了的。正因為這樣,體重比較重的孩子,通常走路比較晚。
醫生會建議爸爸媽媽先幫孩子練習站立和蹲起,這個過程也是孩子學習掌握平衡的過程,等小腿足夠強壯了,孩子自然會邁出第一步。所以在孩子沒有掌握走路技巧(控制自己的力量和保持平衡)前,扶著孩子走,或者用學步帶牽著孩子,就有點像揠苗助長。
首先,走路就是一場大探險,它是對孩子勇氣的一項考驗。孩子難免會害怕,所以他總是希望媽媽隨時在身邊,來獲取安全感。其次,從生物進化學的角度來講,孩子學走路的階段正是8~12個月的時候,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黏人,這是生理上的一種自我保護。第三個原因,剛出生的時候,孩子感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但是到了滿周歲的時候,他開始感覺到自己和媽媽不是一個人,這正是一個逐漸接受的過程,於是孩子在黏人的過程中適應這種感覺。
傳言之九
學會走路的時間早晚來自遺傳因素。
真實情況:有一定道理
有調查顯示,大約有40%的孩子,是在爸爸或者媽媽當初學走的月齡裡開始邁步的,有時候就連爬行和走路的姿勢都和爸爸媽媽一模一樣。還有一項針對雙胞胎的研究也表明,即使爸爸媽媽單獨對其中一個孩子進行特別訓練,也不可能加快他學習走路的進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內在節律,不是強化訓練能夠奏效的。不過歸根結底,好奇心是引領孩子邁步的最大動力,一件好玩的玩具可能促成孩子第一串連續的步伐。還有一個被代代傳承的促進孩子走路的經典做法,那就是讓孩子比較喜歡的一個家庭成員,比如媽媽,蹲在離較遠的地方,張開雙臂召喚孩子。這是屢試不爽的一個方法。
傳言之十
孩子不會站時,大人扶著他學走,能讓他早點走路。
真實情況:這種做法可不對
孩子走路早晚有自己的節奏,孩子學走路的進程也是有規律的。很多家長喜歡彎著腰牽著孩子走,其實當孩子的小腿沒有強壯到支撐身體的程度時,孩子是根本走不了的。正因為這樣,體重比較重的孩子,通常走路比較晚。
醫生會建議爸爸媽媽先幫孩子練習站立和蹲起,這個過程也是孩子學習掌握平衡的過程,等小腿足夠強壯了,孩子自然會邁出第一步。所以在孩子沒有掌握走路技巧(控制自己的力量和保持平衡)前,扶著孩子走,或者用學步帶牽著孩子,就有點像揠苗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