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點辯證法 教育孩子


學點辯證法 教育孩子

很多父母為孩子教育尺度的把握而困惑, 我們就從以下幾方面做探討吧。

遠和近

孩子的成長是一逐漸離開家長的過程, 現實過程如此, 心理上更應如此。 有的孩子竟然14歲了還沒有和父母分床, 可以看到他們與父母的關係多麼近, 這樣的孩子往往焦慮易怒, 依賴性強。 而有些父母情感上也依賴孩子, 把孩子的問題都當作自己的問題, 幫孩子太多, 內心其實是“瞧不起”孩子的, 就是不相信孩子自己承擔責任的能力。 當與孩子的關係過近時, 父母會發現孩子處於浮躁不安的狀態,

Advertisiment
對父母提過分的要求還認為理所當然;孩子遇到困難需要支援時, 父母能很好地陪伴他的感受, 能做好傾聽, 這樣的“近”對孩子成長很重要。 現在離孩子很遠的父母極少, 被忽視的孩子內心自然會留下傷痕。 還有一種似近實遠須警惕:就是家長不斷地跟孩子講道理, 享受著灌輸自己價值觀的快感, 而孩子卻感受不被理解而很憤怒。

把握與孩子的距離, 讓他負起自己的責任, 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秘密和空間, 孩子和家長都會更放鬆。

嚴與寬

現在很多家長教育注意講民主, 甚至常對孩子道歉, 卻發現對孩子缺乏約束力, 孩子顯得任性;有些家長主張“圈養”, 對孩子行為規範要求很嚴, 孩子卻變得膽小、刻板。 孩子的生活需要界限,

Advertisiment
有界限才有安全感, 我們應告訴孩子一些不能碰觸的底線, 如危及孩子人身安全的行為, 或嚴重不符合社會道德的行為。 除此之外, 我們應怎樣把握要求的尺度呢?首先給孩子一個探索合理行為的過程, 而不是直接告訴他怎麼做。 青春期的孩子充滿和家長控制權的爭奪, 如果完全聽家長的, 孩子覺得是自己“輸了”, 如果完全聽孩子的, 家長又覺得自己“輸了”, 在爭鬥裡關係越來越僵。 家長可以呈現相互的要求, 問孩子:我們都不想輸, 那這樣的局面如何解決呢?讓孩子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 可以培養他的妥協精神, 負起他那塊的責任。 所以, 嚴與寬是可以掌握在責任感的培養裡的。 關於嚴格要求還有一基本要求:可以指出孩子具體的錯誤及改變途徑,
Advertisiment
而不要攻擊他。

情與理

孩子的情緒得到關注, 被允許表達, 就會對家長打開心扉。 孩子總在試探家長, 他們會故意用過分的話語表達情緒, 甚至摔點東西, 顯得很不耐煩, 其實他在測試家長對他的接受度, 評估接下來自己可以怎樣更深入袒露自己的感受。

而家長往往受不了“挑逗”, 很容易陷入憤怒, 接下來往往用“你……”的指責句子批評孩子, 或強壓怒火不理睬。 這時候家長與孩子都陷入了負性情緒, 不能有效建立溝通管道。 那麼家長可以嘗試“積極傾聽”, 簡單回饋孩子的感受, 或用好這三個字:說一說。

有研究證明, 正是持有強烈價值觀, 非黑即白、愛恨分明, 且強力要求孩子接受的家長更容易激發孩子的抵觸,

Advertisiment
走向對抗。

願家長們都學習一點辯證法, 靈活變通地教育孩子, 享受美妙溫情的親子關係, 在和諧的關係裡與孩子共同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