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學齡前兒童的批評教育要講究策略

學齡前期的兒童應該重視家庭教育, 此時是孩子性格行為成型的關鍵時期, 但是由於孩子還沒有正式走入學堂, 所以教育的重責就落在了父母身上。 傳統的教育手段無非就是批評和說教, 但是無數的事實證明, 這種教育方式是收效甚微的, 甚至是會起到反效果的。 難道孩子犯了錯誤還不能批評麼?當然不是。 孩子做錯了事當然要批評, 但是批評也要講究策略。 因為批評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讓孩子記住並改正, 所以, 你應該從目的出發, 想一想如何批評才能夠讓孩子心甘情願的接受。

Advertisiment

糖衣炮彈 先揚後抑

同樣吃藥, 沒有糖衣的藥片對誰來說都難以下嚥, 如加上一層甜甜的糖衣則效果會完全不同。 對孩子的批評更是如此。 家長可先積極肯定孩子的優點, 再指出孩子的不足, 引導孩子主動改變自己的錯誤做法。 正如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可以這樣:“寶寶最近吃飯真好, 不挑食了, 要是再能保持桌面的衛生, 不撒飯, 肯定就更棒了!”比起聲色俱厲的:“看你吃的!滿桌子都是!都給我撿乾淨!”是不是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呢?

旁敲側擊 潛移默化

家長大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幼兒想要一樣東西, 不直接表明, 而是繞著彎兒:“媽媽, 那個玩具真好, 我們買了送給妹妹吧?”“媽媽, 我想聞聞這個蛋糕是什麼味道的!”繞來繞去,

Advertisiment
就是為了變相得到它。 家長完全可以學習幼兒的這種智慧, 在孩子犯錯誤時, 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引導他們悟出自己的錯誤, 並能主動改過。

這是兩種兒童教育中使用的主要策略, 看起來其實並不難, 但是卻很少有家長會做得好。 究其原因, 還是家長對於育兒不夠重視, 對於早期教育的目的不夠明確, 家長們往往更喜歡把主要的經歷花在知識的教育上, 其實這是本末倒置的。 學齡前進行知識教育的成效並不是很大, 而如果能夠為孩子塑造一個好的行為模式和性格, 那麼對於其之後正式入學的學習才是最有幫助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