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製力是個什麼東西?
美國斯坦福大學有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讓一個4歲的孩子單獨待在房間裡, 給他一顆棉花糖, 告訴他, 如果他能堅持15分鐘不吃這顆棉花糖, 會再給他一顆作為獎勵。
門被關上之後, 三分之二的孩子急不可耐地把棉花糖送進嘴裡;有的孩子甚至“熬”了14分鐘, 最後還是功虧一簣。 剩下三分之一的孩子度過了大概是有生以來最為艱難的15分鐘, 他們的表現令人忍俊不禁:有的拿起棉花糖, 細細嗅聞它的香味;有的圍著桌子走來走去;有的玩玩自己的裙子或褲子, 遮眼、面壁、唱歌……最搞siao的是一個小女孩,
Advertisiment
10多年後, 研究人員發現:能夠堅持15分鐘不吃棉花糖的孩子, 長大以後, 等待時間越長的小孩長大後在處理挫折、專注、表達、邏輯和計畫等方面的能力越高。 不論是在事業上還是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 都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更優秀。 因為, 這些抵擋住棉花糖誘惑的孩子已經懂得了成功最重要的原則是“延遲享受”的能力——自製力。
據著名的潛能開發大師, 高原所說, 自製力是指人們能夠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動。 既善於激勵自己勇敢地去執行採取的決定, 又善於抑制那些不符合既定目標的願望、動機、行為和情緒。 自製力是堅強的重要標誌。 與之相反是任性,
Advertisiment
如果你的孩子也可以做一個不吃棉花糖的孩子, 可以抵擋誘惑, 那就是一個有自製力的孩子, 也就離成功不遠了。
孩子自製力的那些事兒
妞妞媽:我家寶貝今年8歲了, 都讀二年級了, 但是還是不會學習!學習習慣非常不好, 比如寫作業吧, 一會玩一會寫的, 玩的時間比寫的時間還長。 後來讓她爸監督她, 還能多寫會, 但是一換個人就撒了歡兒, 敷衍就算了還偷瞄大人在不在了!寫一丟丟作業要好幾個小時, 我覺得她有嚴重的拖延症!完全沒有自製力!這可怎麼辦啊?
童童媽:我家那死孩子, 不能提!毛病一大堆!就沒有自製力!整天跟我要手機,
Advertisiment
據媽媽們所說, 自製力差就是孩子做事停不下來, 吃零食不停, 喝碳酸飲料不停, 手機、ipad玩不停。 簡言之, 就是孩子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
但是這種不能很好的控制難道都歸咎于孩子自己嗎?作為家長, 其實“為什麼”“怎麼辦”應該問問自己。
熊孩子是慣出來的
你以為孩子的行為是自然發生的嗎?實際上都是父母自己“作”的。
孩子都是掌中寶,
Advertisiment
在嬰兒期, 只要自己哭了, 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就可以召喚出自己的父母, 這是一種本能。 雖然這個時期的孩子要的僅僅是吃喝拉撒睡、冷了熱了、難受了等等。
但是, 讓父母來滿足自己, 已經是孩子根深蒂固的條件反射行為了。
隨著孩子長大, 他想要的東西越來越多, 需求也越來越大, 孩子已經習慣父母無條件的給予, 這個時候父母還是對孩子有求必應, 像嬰兒期那樣對待孩子, 無條件、無下限的滿足, 很可能會出現被孩子控制的局面,
Advertisiment
舉個栗子, 你嘗嘗:
孩子要玩ipad,“媽媽, 放學回家了, 該放鬆一下, 讓我玩會。 ”
媽媽:“不能玩, 先寫作業。 ”
孩子:“我都學習一整天了, 回家應該先讓我歇會, 不然效率不高。 ”
媽媽:“行吧, 看你上學辛苦, 下不為例, 玩一會哈, 就一會。 ”
孩子:“媽媽你真好, 我就玩一會, 然後就寫作業。 ”
媽媽此時一定覺得孩子真懂事, 內牛滿面的心疼孩子, 就讓玩了。
過了半小時, 還沒寫作業, 焦慮的媽媽坐不住了。
“你不能玩了, 該寫作業了。 ”
“還有一點就結束了, 做事要善始善終, 不打完遊戲老惦記著, 怎麼寫作業?”
媽媽一定覺得說的簡直有道理, 而且幾分鐘沒有關係。
就這樣, 夜深人靜的夜晚, 孩子抱著平板玩遊戲, 媽媽站在後面雙手叉腰,橫眉怒目的360度無死角轟炸不聽話的熊孩子。
親媽們,整個過程是這樣的:不讓玩--讓玩--不讓玩--再玩一會--再幾分鐘,請問還有多少個“幾分鐘”?還有多少個“再玩一小會”?你的“不行”還管用嗎?
孩子從自己的父母這裡不斷得到滿足且不斷被強化,還怪孩子沒自製力嗎?
為了破壞這種已經形成的條件反射,家長們應該怎麼辦呢?
你有原則,孩子就有自製力
1、沒有“下不為例”
家長總用很多不可否認的理由來不斷滿足孩子的要求,一次一次的降低自己底線,不忍心拒絕孩子,然後就用“下不為例”來提示孩子。你為了體現你理解孩子,你為了做一個孩子心中的好媽媽,你為了孩子不受委屈,為了讓孩子知道“別人家有的東西我們家也買的起”……各種看似合理的理由,去點燃孩子的希望。你的下不為例就是在告訴孩子,永遠都有下一次。學會對孩子說“不”,這就是最後一次,讓他知道你有底線,你有規矩。
2、達到目標再表揚
儘管有一種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可是你依然打心底的愛自己身上掉下來的那塊子肉,你覺得他已經做得可以點贊了,你覺得他每天都在長大,每天都在進步。你給孩子立了一個規矩,每天只玩手機半個小時,但是孩子每天都玩三個小時以上,在你的暴語相向下孩子今天少玩了五分鐘,你就覺得人生圓滿了,還說孩子真棒,可是你知道嗎?或許也只是因為今天那局遊戲提前結束了。給孩子立下一個規矩,請符合他能夠做到的,沒做到就是沒做到,要承擔結果,直到到達目標表揚也還來得及。
3、有一種原則叫“溫和而堅定”
孩子總會犯點小錯誤,沒有必要惡語相向,情緒激動的大聲呵斥,咆哮中的“不可以”根本難以入耳。但是過度的溫柔也會讓你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首先是堅定自己的立場,怎麼都不可以改變。其次是無論孩子有什麼情緒做什麼事情,家長都要溫和,不要失控。當孩子耍賴,犯錯的時候,蹲下來,溫和而堅定的告訴孩子哪裡不對,應該怎麼做,孩子才能get你的原則並不再挑戰。
4、讓孩子自己訂計畫書
為了讓孩子有很強的自製力,你查各種百科全書,搜集各種萬能資料,給孩子建立偉大的目標,誇張的計畫書還明目張膽的張貼在孩子小屋的門上!你一個月都減不了20斤的肥肉,憑什麼讓孩子一下子不玩手機不碰平板?這些你給孩子的“必須做到”都是虛假的希望,遠大的目標只是給你帶來了強烈的滿足感,那張計畫書是你想像中的孩子而已。為什麼不讓孩子自己作個符合他自己的計畫書呢?你的各種“不要”換成孩子自己寫的“我要”或許更有效果。沒有人同時做到很多事,不勉強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沒有其他的干擾更容易培養自製力。
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百分之九十的習慣,愛和原則並不矛盾,你沒原則才會讓孩子難做也讓自己更累。讓孩子做到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動,離不開家長的愛,更不能缺少家長的原則。無底線的愛,自以為是的愛只會讓孩子也變成一個無底線的小淘氣。
我們都渴望孩子像大人一樣能夠管好自己,但是這可能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孩子從家長那裡得到的是更多的壓抑,恐懼,那他的想像力、創造力、還有做事的激情就被葬送了,所以不要培養一個嚴厲禁止、特別壓抑自我的孩子,他要有自我控制能力,我們要培養他的自製力,但是也要隨心所欲的成長,這樣孩子才會更有親和力,有感染力,有創意,才會有突如其來、意料之外的小驚喜。
媽媽站在後面雙手叉腰,橫眉怒目的360度無死角轟炸不聽話的熊孩子。親媽們,整個過程是這樣的:不讓玩--讓玩--不讓玩--再玩一會--再幾分鐘,請問還有多少個“幾分鐘”?還有多少個“再玩一小會”?你的“不行”還管用嗎?
孩子從自己的父母這裡不斷得到滿足且不斷被強化,還怪孩子沒自製力嗎?
為了破壞這種已經形成的條件反射,家長們應該怎麼辦呢?
你有原則,孩子就有自製力
1、沒有“下不為例”
家長總用很多不可否認的理由來不斷滿足孩子的要求,一次一次的降低自己底線,不忍心拒絕孩子,然後就用“下不為例”來提示孩子。你為了體現你理解孩子,你為了做一個孩子心中的好媽媽,你為了孩子不受委屈,為了讓孩子知道“別人家有的東西我們家也買的起”……各種看似合理的理由,去點燃孩子的希望。你的下不為例就是在告訴孩子,永遠都有下一次。學會對孩子說“不”,這就是最後一次,讓他知道你有底線,你有規矩。
2、達到目標再表揚
儘管有一種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可是你依然打心底的愛自己身上掉下來的那塊子肉,你覺得他已經做得可以點贊了,你覺得他每天都在長大,每天都在進步。你給孩子立了一個規矩,每天只玩手機半個小時,但是孩子每天都玩三個小時以上,在你的暴語相向下孩子今天少玩了五分鐘,你就覺得人生圓滿了,還說孩子真棒,可是你知道嗎?或許也只是因為今天那局遊戲提前結束了。給孩子立下一個規矩,請符合他能夠做到的,沒做到就是沒做到,要承擔結果,直到到達目標表揚也還來得及。
3、有一種原則叫“溫和而堅定”
孩子總會犯點小錯誤,沒有必要惡語相向,情緒激動的大聲呵斥,咆哮中的“不可以”根本難以入耳。但是過度的溫柔也會讓你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首先是堅定自己的立場,怎麼都不可以改變。其次是無論孩子有什麼情緒做什麼事情,家長都要溫和,不要失控。當孩子耍賴,犯錯的時候,蹲下來,溫和而堅定的告訴孩子哪裡不對,應該怎麼做,孩子才能get你的原則並不再挑戰。
4、讓孩子自己訂計畫書
為了讓孩子有很強的自製力,你查各種百科全書,搜集各種萬能資料,給孩子建立偉大的目標,誇張的計畫書還明目張膽的張貼在孩子小屋的門上!你一個月都減不了20斤的肥肉,憑什麼讓孩子一下子不玩手機不碰平板?這些你給孩子的“必須做到”都是虛假的希望,遠大的目標只是給你帶來了強烈的滿足感,那張計畫書是你想像中的孩子而已。為什麼不讓孩子自己作個符合他自己的計畫書呢?你的各種“不要”換成孩子自己寫的“我要”或許更有效果。沒有人同時做到很多事,不勉強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沒有其他的干擾更容易培養自製力。
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百分之九十的習慣,愛和原則並不矛盾,你沒原則才會讓孩子難做也讓自己更累。讓孩子做到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動,離不開家長的愛,更不能缺少家長的原則。無底線的愛,自以為是的愛只會讓孩子也變成一個無底線的小淘氣。
我們都渴望孩子像大人一樣能夠管好自己,但是這可能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孩子從家長那裡得到的是更多的壓抑,恐懼,那他的想像力、創造力、還有做事的激情就被葬送了,所以不要培養一個嚴厲禁止、特別壓抑自我的孩子,他要有自我控制能力,我們要培養他的自製力,但是也要隨心所欲的成長,這樣孩子才會更有親和力,有感染力,有創意,才會有突如其來、意料之外的小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