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安全感培育——養育完整而富有靈性的孩子!

1973年, 美國心理學家安斯沃思(Ainsworth)進行了著名的陌生情景實驗, 研究嬰兒與母親的依戀關係。

根據實驗結果, 可將依戀關係大致分為安全型和非安全型兩類。

約65%的1歲嬰兒與母親形成了安全型依戀關係, 具體表現為:母親在時, 能獨立探索;母親離開會明顯不安;母親返回時, 有像抱媽媽這樣溫暖的回應;如果感到壓抑, 會通過接觸母親獲得安慰、緩解壓力;母親在場時對陌生人樂於接觸, 隨和大方。

而與母親形成非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嬰兒, 表現為:面對陌生環境或陌生人感到緊張, 緊緊靠在媽媽身邊, 不敢大膽參與遊戲。

Advertisiment
或者無論媽媽在不在, 都很冷淡, 沒有親密行為。 當媽媽回來時, 會大發脾氣, 但是當媽媽親近時又拒絕媽媽。

原始安全, 絕對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

研究依戀的美國心理學家曾指出, 在嬰兒期沒有建立強烈和安全的依戀關係的孩子, 一生中都將缺乏與他人建立深入而親密的人際關係的能力。 這種論斷也許有些絕對, 但是有其他的心理學家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此觀點的價值。 他們通過實驗發現, 在嬰兒時期與父母建立良好依戀關係的孩子, 到3歲半時, 社交能力比未曾建立良好依戀的同齡兒童更為活躍, 較多地受到同伴的歡迎和追隨, 富有同情心, 表現出有領導才能。 而那些沒有良好依戀關係的孩子,

Advertisiment
容易膽怯退縮, 對人不信任, 缺乏自信心, 情緒不穩定, 難以和別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 對環境適應力差。

1歲半以前, 充滿愛和敏感的照顧

▶3個月前, 我能活下去嗎?

寶寶從舒適的子宮降生到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 以前通過臍帶輸送的豐富營養現在完全中斷, 羊水中的自由自在被一種鉛一樣沉重的感覺代替。 這些變化對寶寶而言都是劇烈的, 比我們成人生活中的任何困境和挑戰都更加劇烈。

在這頭三個月, 只要孩子醒著, 就要和他有眼神交流, 告訴他身邊的一切, 從日出到日落, 這個階段既短暫且幸福。

除了給孩子生理上的滿足, 心理的營養也尤為重要, 表現為:

被無條件的接納以及被看成最重要的。

♥真的不能“一哭就抱”嗎?

Advertisiment

在寶寶掌握基本語言之前, 和父母唯一的交流就是啼哭。 他哭時, 你卻置之不理, 讓他自己閉嘴, 美其名曰“培養他的獨立性”, 可實際卻阻礙了寶寶和父母之間交流。

“一哭就抱”, 寶寶感到自己唯一擁有的交流工具非常有效, 鼓勵他使用這一工具, 增加了寶寶和父母的互動, 而這種互動越多, 獲得的回應和刺激越多, 寶寶感情和智力的成長就越快。

當然, “一哭就抱”, 是嬰兒級別的。 “哭”就是他的發言, 滿足了這一點, 長大以後, 孩子會更願意和他人交流。

▶當孩子需要關愛時, 及時給與, 會使孩子的心靈充滿安定感, 身心健康

♥擁抱寶寶, 和他說話, 逗他笑, 給他最真實的被愛的感受和愉快的生活感受

1歲半以後, 陪伴但不干預

Advertisiment

▶1歲半以後, 寶寶的獨立性大大發展, 孩子開始更多的交替嘗試親密與分離。

這個階段的孩子特別希望擺脫大人的限制, 自己到處爬、到處走、到處摸, 好奇心和探索欲很強烈。

這個階段, 父母的陪伴很重要, 但並不是陪孩子遊戲就一定要為他做什麼, 他需要時, 及時參與;不需要時, 家長也可以做一些自己的事情。

逐漸的, 孩子可以獨自玩耍, 他只要能聽見大人的聲音或者是知道你在哪個房間就可以。

這是寶寶安全感的發展和提升。

♥尊重孩子的選擇

常見的表現是, 一會兒跑到你身邊讓你抱, 一會兒又跑到旁邊自己玩。 那麼家長最好的做法就是, 孩子要我們抱我們就抱, 孩子想自己玩就讓他自己玩。

不要跟著自己的情緒走,

Advertisiment
高興時想抱孩子不管他想不想拉過來就抱, 不高興時不想抱孩子, 孩子要抱也不給。

這個階段, 孩子開始有自己的“脾氣”了, 比如你幫他穿衣服, 你穿好了, 他脫下來要自己穿, 可是自己又不太會穿, 穿不上就急切地要你幫,

你去幫他, 幫多了, 他又不耐煩、生氣。

孩子的心理是這樣的, 他迫切的想要自己嘗試, 當他不會不能的時候又迫切的想要你的幫助和支持, 但是又不允許你過多地參與, 因為那樣他會感到你干涉和妨礙了他的自主嘗試。

最好的方法, 還是跟著孩子的需要走, 他要自己做, 就讓他自己做, 他沒主動要我們幫助, 我們就不參與, 無論他做成什麼樣;但他要幫助, 我們就馬上去幫, 他覺得夠了, 我們就停手, 再讓他自己做。

不要在意一時的結果,重視這個過程。

3歲以前,縱容孩子的“破壞”行為

很多老人在照顧孩子時,都會限制孩子的某些行為,甚至用恐嚇的方式,比如,不許在戶外撿石頭,不能接觸小動物……

也許你自己就會有這樣的體會,一些在兒時形成的對某種東西的恐懼,會伴隨自己一生。

▶3歲前的孩子,世界對他們而言新奇而陌生,一切都是奇跡

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就是在告訴他,世界是安全的,對你是接納的,你可以放心去認識他們;而恐嚇孩子的行為,只會讓孩子覺得周圍的環境處處兇險,這樣的孩子安全感低下,特別粘人, 他大多時候都在和自己的恐懼做鬥爭,還如何去做更多的身體智慧探索。

♥讓孩子認識到危險,而不是嚴厲禁止

孩子對什麼東西都充滿興趣,不太瞭解水、火、電、煤氣、攀高等危險因素的存在。

雖然要保護孩子的安全,但是也不能過分保護,比較好的做法,是讓孩子適當的嘗試,用各種方法讓孩子瞭解到危險,而不是嚴厲的禁止。遇到危險因素,正好是孩子瞭解危險、增長知識和能力的機會。

比如,熱水,可以用略燙但是卻不會燙傷的溫度讓孩子“燙”一下;

比如電,可以創造一個條件讓孩子觸摸不危險,但又足以讓孩子不舒服的電流。

不要和孩子說這些破壞安全感的話,用欣賞、鼓勵支持的話語代替批評、責備和懲罰,無論是身體還是情感,都不要要脅寶寶

▶“聽話!你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如果你這樣媽媽就更喜歡你了。”——不要讓孩子感覺你的愛是有條件的。

♥“我說不行就不行……”——不顧及孩子的感受,會讓親子關係對立和衝突。

▶“你再不睡覺,大灰狼要來吃你了!”——嚇大的孩子內心性格會懦弱而膽怯。

給孩子更多的擁抱,每天都告訴他“媽媽愛你”、“爸爸愛你”!

雖然有的孩子會對媽媽的親昵動作顯得有些抗拒,但請相信他的內心是無比高興的(無論多大的孩子,都記得常常抱抱他、親親他……)

有不少家長還有這樣的困惑,感覺孩子小的時候安全感的建立已經很好,可以慢慢大了卻又出現了更多的問題。

孩子安全感“倒退”的問題,在《傾聽孩子》這本書中,有一節專門提及了孩子的“安全感”,其中就有關於安全感倒退的解說,作者給這種行為的認定是“安全感”增強。

作者指出:通過用專門時間傾聽孩子之後(這個“專門時間”指的是父母放下其他事情,專門和孩子一起放鬆地互動的時間,但不是漫不經心的放鬆,而是隨時主義孩子的表現,包括孩子的講話、表情、語調、姿勢、動作等,權當自己完全不瞭解孩子;在這個時間裡,我們要讓孩子做主,自己放下大人的架子,任孩子支配,表現出對孩子的欣賞,不去指導孩子的行為,甚至扮演弱勢的角色。)孩子對你的信任感越來越深。“他會向你袒露內心世界,讓你知道他對事物的看法和他的感覺。”這個時候,我們可能會遇到幾種情況,說明孩子與我們在一起的安全感在增強。

1、孩子試探你,即讓你陪他做一些無聊的或煩人的遊戲,以確認無論他做什麼你都會喜歡他。

2、在你的關注下,孩子會探索新的活動天地,比如在床上蹦高;沿著大街走,看自己能走多遠等等。

3、表現的越來越依賴於你。一天之內,他可能頻繁爭取你的關注。他會毫無顧及地顯示對你的依賴,或者暴露他的恐懼。這些看起來“退步”的行為,實際上是一個進步,“表明孩子已經建立起對你的信任,敢於對你透露他一直在獨立承受的困難處境,能向你求助解決這些重要的問題了。”

4、一有煩心事,就會向你抱怨、發怒或哭泣。因為他已經確信你能接受他。

當然,雖然你的孩子在正常情況下已經建立了安全感,但也並不代表孩子永遠不會再粘母親(或是家長),當他遇到不確定的情景或其他會對他產生負面影響的情景時,孩子仍然會表現對母親的依戀或發洩自己的憤怒,這並不是安全感的退步,而是孩子已經確認了母親對他無條件的接受和信賴之後(增強了對母親的安全感)才發生的行為。

如果孩子在母親面前連憤怒和依戀都不敢表達,這樣的孩子能說已經建立了對母親無條件的信任(安全感)嗎?

再讓他自己做。

不要在意一時的結果,重視這個過程。

3歲以前,縱容孩子的“破壞”行為

很多老人在照顧孩子時,都會限制孩子的某些行為,甚至用恐嚇的方式,比如,不許在戶外撿石頭,不能接觸小動物……

也許你自己就會有這樣的體會,一些在兒時形成的對某種東西的恐懼,會伴隨自己一生。

▶3歲前的孩子,世界對他們而言新奇而陌生,一切都是奇跡

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就是在告訴他,世界是安全的,對你是接納的,你可以放心去認識他們;而恐嚇孩子的行為,只會讓孩子覺得周圍的環境處處兇險,這樣的孩子安全感低下,特別粘人, 他大多時候都在和自己的恐懼做鬥爭,還如何去做更多的身體智慧探索。

♥讓孩子認識到危險,而不是嚴厲禁止

孩子對什麼東西都充滿興趣,不太瞭解水、火、電、煤氣、攀高等危險因素的存在。

雖然要保護孩子的安全,但是也不能過分保護,比較好的做法,是讓孩子適當的嘗試,用各種方法讓孩子瞭解到危險,而不是嚴厲的禁止。遇到危險因素,正好是孩子瞭解危險、增長知識和能力的機會。

比如,熱水,可以用略燙但是卻不會燙傷的溫度讓孩子“燙”一下;

比如電,可以創造一個條件讓孩子觸摸不危險,但又足以讓孩子不舒服的電流。

不要和孩子說這些破壞安全感的話,用欣賞、鼓勵支持的話語代替批評、責備和懲罰,無論是身體還是情感,都不要要脅寶寶

▶“聽話!你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如果你這樣媽媽就更喜歡你了。”——不要讓孩子感覺你的愛是有條件的。

♥“我說不行就不行……”——不顧及孩子的感受,會讓親子關係對立和衝突。

▶“你再不睡覺,大灰狼要來吃你了!”——嚇大的孩子內心性格會懦弱而膽怯。

給孩子更多的擁抱,每天都告訴他“媽媽愛你”、“爸爸愛你”!

雖然有的孩子會對媽媽的親昵動作顯得有些抗拒,但請相信他的內心是無比高興的(無論多大的孩子,都記得常常抱抱他、親親他……)

有不少家長還有這樣的困惑,感覺孩子小的時候安全感的建立已經很好,可以慢慢大了卻又出現了更多的問題。

孩子安全感“倒退”的問題,在《傾聽孩子》這本書中,有一節專門提及了孩子的“安全感”,其中就有關於安全感倒退的解說,作者給這種行為的認定是“安全感”增強。

作者指出:通過用專門時間傾聽孩子之後(這個“專門時間”指的是父母放下其他事情,專門和孩子一起放鬆地互動的時間,但不是漫不經心的放鬆,而是隨時主義孩子的表現,包括孩子的講話、表情、語調、姿勢、動作等,權當自己完全不瞭解孩子;在這個時間裡,我們要讓孩子做主,自己放下大人的架子,任孩子支配,表現出對孩子的欣賞,不去指導孩子的行為,甚至扮演弱勢的角色。)孩子對你的信任感越來越深。“他會向你袒露內心世界,讓你知道他對事物的看法和他的感覺。”這個時候,我們可能會遇到幾種情況,說明孩子與我們在一起的安全感在增強。

1、孩子試探你,即讓你陪他做一些無聊的或煩人的遊戲,以確認無論他做什麼你都會喜歡他。

2、在你的關注下,孩子會探索新的活動天地,比如在床上蹦高;沿著大街走,看自己能走多遠等等。

3、表現的越來越依賴於你。一天之內,他可能頻繁爭取你的關注。他會毫無顧及地顯示對你的依賴,或者暴露他的恐懼。這些看起來“退步”的行為,實際上是一個進步,“表明孩子已經建立起對你的信任,敢於對你透露他一直在獨立承受的困難處境,能向你求助解決這些重要的問題了。”

4、一有煩心事,就會向你抱怨、發怒或哭泣。因為他已經確信你能接受他。

當然,雖然你的孩子在正常情況下已經建立了安全感,但也並不代表孩子永遠不會再粘母親(或是家長),當他遇到不確定的情景或其他會對他產生負面影響的情景時,孩子仍然會表現對母親的依戀或發洩自己的憤怒,這並不是安全感的退步,而是孩子已經確認了母親對他無條件的接受和信賴之後(增強了對母親的安全感)才發生的行為。

如果孩子在母親面前連憤怒和依戀都不敢表達,這樣的孩子能說已經建立了對母親無條件的信任(安全感)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