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園共育,幫助孩子建立起分享的意識

每個星期五是小班孩子的“玩具分享日”, 孩子們可以從家裡選擇自己喜歡的、較為衛生安全(乾淨、沒有尖角或破損)的玩具, 帶到幼稚園裡和大家一起玩。 當孩子們剛聽到我宣佈這個消息時, 都非常盼望週五的到來。 但當“玩具分享日”真的來了, 孩子們的表現卻並不積極。

鏡頭一:

朵朵坐在佳佳旁邊, 一直盯著她的小魔仙棒, 一臉羡慕的樣子。 可是佳佳只顧自己玩兒, 偶爾還會興奮地展示:“看!我要變魔術啦!”

鏡頭二:

小宇帶了好多玩具小汽車, 有紅的、白的、黑的, 但一直緊緊地護在胸前, 沒有玩。 雙雙忍不住問:“小宇可以借我一輛玩一會兒嗎?”小宇搖搖頭不答應。

Advertisiment

鏡頭三:

“給我!”“是我的!”洋娃娃被兩個小女孩搶來搶去, 誰也不肯讓誰。 老師發現了, 走過來溫和地問:“這到底是誰的啊?”她們異口同聲地說:“是小蘇的。 ”“那麼小蘇借給誰了呢?”她們又異口同聲地說:“借給我的。 ”老師問了小蘇, 小蘇也說不出借給誰了。

梁老師的貼心話:

小班孩子從家庭進入幼稚園這個大集體, 生活環境、角色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這裡, 孩子成為集體的一員, 需要與其他小朋友們相處, 開始真正的社會生活和學習。 但是在與同伴的交往中, 孩子們往往不懂分享、不願分享、不會分享, 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方面, 孩子覺得這個玩具是爸爸媽媽送給我的, 我用過、玩過,

Advertisiment
在無形中會形成“我的”這樣一種排他性獨佔, 於是孩子在面對同伴的訴求時會表現得有些“不近人情”——即使自己暫時不玩, 也不肯給別人玩。 另一方面, 當前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 在家裡, 好吃的、好玩的都會優先給孩子。 孩子從小缺乏互愛互讓的體驗, 逐漸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獨享”的行為。

面對這種情況, 首先, 成人需認識到小班孩子對分享的概念還比較模糊是正常的, 不能以大人的立場想當然地責怪孩子小氣、自私, 不然會讓孩子覺得委屈, 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其次, 不能強行代孩子處理他的東西, 孩子雖小, 也需尊重他對自己物品的所有權和支配權。

第三, 我們需要想一些方法來慢慢引導孩子, 幫助孩子建立起分享的意識,

Advertisiment
體驗到分享帶來的快樂!

1. 通過具體的場景讓孩子學習怎樣分享。

小班孩子還處於具體形象的思維階段, 所以直觀的情境表演很適合他們。 我自編了《好朋友皮皮》的故事並讓孩子們角色扮演。 引導拿著玩具的孩子像皮皮一樣, 向其他孩子介紹自己玩具的玩法。 如果想玩小夥伴的玩具, 孩子們也會學皮皮的樣禮貌地問對方。 幾次角色扮演下來, 孩子們不僅在互學互換玩具中體驗到了分享的快樂, 還增進了同伴之間的友誼。 平時家長也常給孩子講故事, 對故事中的正面教育意義, 家長可以通過設置並留意一下生活中類似的場景, 讓孩子在行動中有更形象的體會。

2.及時肯定和鼓勵孩子在分享行為上的進步。

Advertisiment

當發現孩子有分享表現時, 我們要及時表揚和鼓勵他, 因為在小班孩子階段, 榜樣示範和模仿是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 當孩子在分享過程中遇到難題時, 老師或家長需適時引導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 例如大家都想玩的玩具, 由孩子們一起商量後, 按照“剪刀、石頭、布”的方法決定先後順序, 輪流著玩。

3. 家長和老師多溝通, 讓孩子感受到分享帶來的樂趣。

家庭和幼稚園是孩子的兩個主要生活場所, 老師把孩子在幼稚園與同伴分享合作的點滴告知家長, 家長在感到欣慰的同時別忘了表揚和鼓勵自己的孩子哦!家長也需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契機有意識地關注孩子的分享行為, 例如當孩子將喜歡的食物分給家長時,

Advertisiment
家長最好欣然接受, 並表達此刻的感受:“媽媽覺得好開心, 點心真甜, 謝謝寶貝!”切不可斷然拒絕:“寶貝真乖, 媽媽不要, 還是你自己吃吧!”拒絕次數多了會打消孩子分享的積極性, 也減少了孩子體驗分享樂趣的機會。

同樣, 家長若能將孩子的這些進步告知老師, 老師在幼稚園對此表揚和鼓勵, 通過家園共同努力, 讓孩子慢慢認識到分享不是失去, 而是互愛互助, 以良好的開端, 讓孩子今後願意更多地、自覺地做出分享的行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