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園配合幫助孩子適應環境

針對孩子適應新環境的困難, 一方面要考慮孩子的特點;另一方面, 要充分地反思家長教育策略的不足, 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環境。

對於孩子, 可以考慮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學習以下幾種能力:

學習變換自己的角色

孩子在家中是一家的“中心”, 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 孩子的要求很容易得到滿足, 到了幼稚園之後, 孩子會感受到環境的變化, 許多事情需要他自己完成, 老師還會有一些要求和限制, “到喝水的時間了”、“應該學著自己脫衣服了”……孩子有可能由於自己能力的不足而產生不受“重視”的感覺,

Advertisiment
心理上的落差會讓孩子產生焦慮, 對環境產生拒絕甚至排斥。 應該讓孩子知道哪些事是應該自己嘗試做的。

學習與人交往的需要

孩子在家中生活的環境、交往的人群相對比較簡單, 入園後, 孩子開始與老師交流, 還要與小朋友交流。 原來在家中, 孩子的需要都被家長看在眼裡, 沒等說就滿足了;在幼稚園, 想小便時要告訴老師, 想玩玩具得跟小朋友商量, 想出去玩得徵求老師的意見……孩子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要求, 要學會與小朋友交往。 知道用說的辦法與小朋友交往, 學會大膽表達自己的要求是邁向與人交往的重要一步。

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

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是要及早學習的, 吃飯、穿衣、如廁等能力的學習可以從1歲以後就逐漸開始了。

Advertisiment
基本生活能力的培養是幫助孩子走向獨立, 走向自主的重要前提。 孩子缺乏自主的生活能力就會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缺乏自信, 就會產生退縮行為。 “你應該自己穿衣服”、“你先用勺子自己吃, 不能總讓大人喂”。 把孩子學習的權力交還給孩子, 才會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環境, 用自己的能力適應環境。

對家長而言, 有一些教育策略也是應該重視的:

給孩子積極的暗示

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往往會對孩子產生一些負面的暗示。 “看到孩子在班裡哭, 我也忍不住哭了”、“我的孩子天生膽小, 沒辦法”。 這些都是在暗示孩子, 他的行為是“對”的, 是被允許的。 家長應儘量給孩子一些積極的暗示, 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會面臨新環境,

Advertisiment
每個人都要學習適應環境”、“你一定會很快就適應的”、“你一定會做的”。 積極的暗示會幫助孩子更快地適應環境, 同時也讓孩子看到家長做出的好榜樣。

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

適應環境能力差的孩子還有可能比較嬌氣, 在家中受到的“照顧”比較多, 這樣的孩子往往還會表現出不合群, 與小朋友交往時“自我中心”等一些性格特點。 家長要幫助孩子學會獨立, 學會替別人考慮, 只有從小做起, 才能幫助孩子形成一些良好的性格品質, 如能吃苦、會獨立做事、能考慮別人的想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等, “有好吃的要先給爺爺、奶奶吃”、“如果不高興, 可以說出來, 亂發脾氣也沒有用”、“這些事你已經能做了,

Advertisiment
要自己做”。 只有關注孩子這些品質的培養, 才能讓孩子在新的環境中與人和諧相處, 才能更快地幫助孩子融入到集體中。

加強與老師的溝通

孩子面臨一個新環境, 能否將對家長的“依戀”順利地轉移到“老師”身上, 是孩子適應新環境的一個關鍵因素。 讓老師及早地瞭解孩子的性格特點, 與老師針對孩子情況進行詳細地溝通, 聽一聽老師的建議, 對家長是非常有幫助的。 老師和家長共同配合, 經常關注孩子的點滴變化, 鼓勵孩子的細微進步, 對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都是有幫助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