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庭和學校要做到尊重孩子

家庭和學校要做到尊重孩子。

問題1:我的孩子4歲, 在實行“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自己的東西自己支配”時, 孩子往往很難分辨出什麼東西是自己的, 什麼東西是別人的, 這條規則對現在的他, 意義在哪裡?

這個規則是給兒童建立與他人的界限。 對一歲多的兒童來說, 這個世界的東西都是我的:媽媽是我的, 我看得到的所有東西都是我的, 只有當兒童開始說不的時候, 自我意識開始了。

這個時候的兒童僅僅是從物質開始的。 所以, 剛開始的時候, 先要給孩子說:“這是你的”。 很長一段時間後, 兒童已很好區分你、我、他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再給孩子說:“這是你的。 這是我的, 這是他的。 ”當這個概念很清晰後, 再遇到類似情況, 一定要重複地問孩子:“這是你的嗎?”不是你的東西就一定是別人的, 不管他是誰的, 所以要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這樣讓孩子學會區分“你的”、“我的”, 而“我的”東西一定歸我支配, 這種最早的我的、你的概念的區分, 它是未來成人後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態基礎。

在成人的世界裡, 違法的行為絕大部分都發生在不是我的, 但我就要要你的。 在我們的幼稚園裡, 老師們總是重複地在問這樣的問題:“這是你的嗎?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如果你想分享, 你必須徵求這個東西主人的同意。 ”這個過程就使兒童學會了正確地看待被拒絕和被接納這個過程。

Advertisiment
沒有多餘的心態, 沒有多餘的想法, 這是個既明確又簡單的心態過程, 他為兒童的人生節約了成本。

問題2:提到歸位, 儘管我一直提醒, 但是2歲的兒子經常做不到, 遊戲結束後, 玩具總散了一地, 他是不是還太小, 這個習慣上小學後再養成可以嗎?

由於人從出生時, 他的內部就是一個完全秩序化的結構, 例如: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因此, 兒童需要一個外在的秩序化的環境同兒童內在的環境相配對, 秩序化的環境就是幫助兒童建立智力, 最後發展為兒童思維的秩序化, 這就是智力本身。

這也就是這條規則的本質含義, 所以我們才會對一個剛入園的小小孩兒說:“請歸位。 ”一邊說, 一邊同他一起做, 幫助他慢慢地建立起這個規則。

Advertisiment

這個規則讓孩子學會了照顧環境, 學會了在環境中條理化, 學會了走向社會後在環境中表現出來的, 對環境的尊重和這個人本身的教養。 我們常常看到幾個月後, 無論兒童走在任何一個環境中, 他都會這樣做。 外面的人總是這樣說:“這個孩子為什麼會這麼有修養呢?”實際上, 對於生活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每一個人來說, 這條規則對環境中的全體人來說都是合適和有益的。

問題3:在家裡我儘量尊重孩子, 和孩子一起遵守“誰先拿到誰先使用, 後來者必須等待”的規則。

但是, 我發現有的時候很難做到。 前幾天早晨, 孩子先去衛生間洗漱, 可洗著洗著, 就玩起水來了, 而這一玩兒怎麼也停不下來。

Advertisiment
我不得不打破結束“等待”, 強行帶他離開。

在現實的生活中, 資源往往是有限的, 是屬於所有人的。 所以, 每個人都要面臨著當別人拿到的時候你就失去了機會, 你必須等待, 包括戀愛。 這就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好的心態, 我們願意等待, 這也是一個最平等的模式, 但這個模式是限於公眾場合和集體生活的, 在家裡, 可能在孩子五歲以前兒童沒有辦法跟媽媽實現這一規則, 因為兒童還具備另一個特點:在情感的領域裡兒童是難以忍受等待的。

如果你認為你該洗漱了, 你就把他抱開, 大概這個規則在家裡制行也會讓孩子痛苦的。 但是, 在社會生活中是一定要這樣的。 在我們的學校裡, 這個權利絕不可能放在老師的手裡, 由老師決定誰先玩兒五分鐘,

Advertisiment
誰後玩兒五分鐘, 這樣就導致了一個結果:孩子們必須仰視老師, 等待老師的決定, 心態也就變了。

別人拿到你等待, 你拿到別人等待。 孩子們總不會讓生活的腳步停下來, 而又能等待到那個東西。 假如兩個人一起拿到, 東西會被老師拿走, 告訴孩子:“你們自己決定怎麼辦, 決定好了再來拿。 ”孩子們一定會很快找到一個最好的辦法, 這個權利和自由是歸屬于孩子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