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庭教育不應該“打”孩子來進行教育

家庭教育不應該“打”孩子來進行教育, 為什麼新聞打孩子進行教育的事情層出不窮呢?

家庭教育父母應該注意的事情
劉老師班裡有兩個特別的孩子, 他們共同的特性是記不住教訓, 屬於記吃不記打類型。 年齡小點的是又又, 總是隔三差五地忘記把作業本帶回家。 開始媽媽還可以原諒他, 屢教不改後, 少不了挨頓打。 這一天劉老師接到又又媽媽的短信, 讓劉老師轉告又又說:“如果今天再不把作業本帶回來, 我請你吃紅燒皮帶!”劉老師真是哭笑不得。
年齡大一些的鵬鵬, 經歷的“暴力”可是不少, 很少有二年級的孩子會挨這樣多的打。
Advertisiment
鵬鵬從小跟著爺爺奶奶, 很受寵愛, 在上學後才回到父母身邊。 上學後他三天兩頭和同學發生衝突, 同學告狀, 劉老師只好請家長。 家長很生氣, 回家就狠狠地打他一頓。 以後形成惡性循環, 他打人, 家長就打他。 一年多過去了, 鵬鵬沒有長記性, 一不如意就打人, 回家裡再挨打。
劉老師不知道怎麼辦好。 這兩個孩子真讓劉老師傷腦筋。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這樣的事情在很多孩子身上都發生過, 這不是簡單的記憶力問題, 更趨向於情緒問題, 甚至是心理問題。
人的記憶很多時候受意志左右, 意志告訴自己一定要記住什麼, 自己就會記住;如果意志讓自己忘記或回避一些問題, 它就會告訴大腦“忘掉它”或者“不去想它”,
Advertisiment
於是人就會真的暫時忘記, 或者不去想這件事, 甚至還會刻意地做其他事情沖淡對此事的回憶。
什麼狀態下人會如此呢?當感受到壓力或者威脅時, 人就會形成一種自我保護的自覺防禦行為, 以緩解眼前的壓力。 孩子在壓力或恐懼狀態下, 就會讓自己忘記這些教訓。
請媽媽注意
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要施加壓力
孩子記不住把作業本帶回家, 最初的時候是意外, 但由於孩子膽怯, 又沒有應變的辦法, 只好等著媽媽批評。 當有第二次、第三次的遺忘發生時, 孩子已經很小心了。 再多給孩子幾次機會, 孩子就會記住, 而媽媽往往等不及孩子自己建立提醒機制, 就開始批評、打罵孩子了。
人都有情緒。
Advertisiment
在情緒不佳的時候, 意志就會想辦法控制情緒。 為了讓情緒平穩, 意志往往告訴孩子一些方法, 求得心態的平衡, 最好的辦法是報復, 用“錯誤一直延續”來報復家長。 當挨打或者被懲罰的時候, 意志會讓孩子學習遺忘, 忘掉痛苦, 在報復的成功中找到快樂。 這就是孩子記不住教訓的重要原因。
抵觸和逆反情緒往往來自於童年的烙印
孩子屢教不改, 很多事情要歸結到內心。 說得通俗點, 就是孩子心裡有一個沒有解開的疙瘩, 這個疙瘩像依然會流血的傷疤, 只要有人碰觸就會讓他內心疼痛不止, 這就需要孩子把內心壓抑的痛苦宣洩出來。
案例中的鵬鵬很可能就是一個內心充滿傷痛的孩子, 在沒有人瞭解的情況下,
Advertisiment
他自己在傷害和被傷害的旋渦中掙扎。 這裡的原因有很多, 每個孩子都愛媽媽, 因為媽媽是安全島, 有媽媽就有一切, 離開這個安全島, 孩子就會憂心忡忡。 建立這個安全的紐帶應該在幼兒時期, 牢固地確立這個關係是在孩子一歲半到兩歲時。 如果孩子這段時間和爺爺奶奶生活, 幾乎看不到媽媽, 就會把心裡的依戀和老人拴在一起, 形成牢固的紐帶。
當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 被要求回到父母身邊的時候, 心卻留在了老人那裡。 如果父母恨鐵不成鋼, 經常訓斥打罵孩子, 孩子就會覺得委屈、不平, 他壓抑的情緒就會選擇一種方式宣洩出來。 有的孩子會打人, 有的孩子會想老人而哭泣, 等等。
強化訓練
給孩子積極的暗示
心理挫折會喚起孩子的心理防禦機制,
Advertisiment
從而使他想要忘記曾經的痛苦和忽視將要發生的痛苦。 要想讓孩子樹立起信心, 就要給孩子積極的暗示, 告訴他:“孩子, 這對你來說可能有困難, 但你還是有很多天做到了, 不是嗎?你一定能做到×××!加油!”再給孩子畫一個表格貼在牆上, 一天沒有忘事, 就和孩子一起在上面畫一個紅旗, 或者貼一個小紅花, 忘事的時候什麼都不做。
家庭教育父母應該多注意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都不是全錯的, 父母應該多思考, 也考慮一下自身的問題, 多為孩子著想。
(兼職編輯:黎展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