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的貝貝, 吃過晚飯後要吃花生米。 媽媽覺得花生米油性比較大, 貝貝吃了不好消化, 便沒有同意。 貝貝一臉的不高興。 爸爸看見了便把他攬在懷裡哄他。 這時貝貝說:“爸爸, 如果不讓你做喜歡的事, 你痛苦不痛苦?”爸爸茫然, 媽媽詫異, 不知如何回答。
家庭教育也需要“智慧”
從這件小事中, 我們看到了孩子對父母教育智慧的挑戰, 父母的不知如何作答錯過了一個良好的教育時機。 我們建議父母要用智慧教育孩子,
Advertisiment
智慧型父母具有對自己和孩子的行為進行分析、判斷的意識和能力, 在作出正確分析、判斷的基礎上, 選擇合適的方法手段有效地解決問題。 智慧是把一個人所具有的教育理念轉化為行為能力的仲介。
例如貝貝的問題。 貝貝想吃花生米(孩子的行為), 媽媽不讓吃(媽媽的行為), 此時二者之間產生了矛盾, 出現了問題。 爸爸把孩子攬在懷裡(父親的行為力圖緩和矛盾), 貝貝向爸爸提出問題, 其實是向爸爸轉達了他內心的痛苦體驗。 父母不作出回答是不行的, 那該怎樣表達?
首先, 對貝貝的行為進行分析。 孩子想吃花生米不是過錯, 因為這只是孩子的想法。 媽媽不讓吃也不是過錯, 因為此時吃花生米對孩子確實沒有太大的好處。
Advertisiment
其次, 父母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分析。 父母為了孩子的身體著想作出不同意他吃花生米的決定, 這沒有錯。 這個決定跟孩子的當下需求發生了矛盾, 這是事實。 父母如果堅持自己的決定, 則孩子會感到痛苦;如果遷就孩子, 則對孩子的身體不利。 相比之下, 父母堅持自己的決定顯得更加有利於孩子的發展, 但處理孩子的痛苦非常關鍵。
最後, 在進行分析的基礎上, 父母此時必須作出恰當回應而不是沉默不答。 父母要告訴孩子不讓他做喜歡的事他會感到痛苦, 但是一個人所喜歡的事不一定都能去做,
Advertisiment
在家庭教育中, 我們提倡做智慧型父母, 目的在於使父母親對自己和孩子的行為作出正確的分析、判斷, 能改變自己的教育行為, 然後再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孩子。
另外, 孩子天生是個思想家, 他們有自己的感情需要, 有意識和思想, 在成人面前他們是一個大寫的人。 從他們自身發展來說又有其年齡特徵, 他們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思想, 這就要求父母用智慧去讀懂和感受孩子的內心世界,
Advertisiment
父母有智慧可以使父母的發展和子女的成長形成螺旋式的良性過程。 有一位母親曾問我:“是父母造就了孩子, 還是孩子造就了父母?”這個問題引起我們的思考。 從生命的誕生來看, 是父母造就了孩子。 從父母的角色形成來看, 是有了孩子使你成為父母。 新生命的成長過程有其自身規律和年齡特徵, 要求父母親瞭解掌握, 這就需要父母不斷地學習、思考, 增長智慧。 從這個角度看, 是孩子的成長過程造就了父母親。 我們追求的是有血親關係的兩代人形成良性的影響過程,
Advertisiment
小編總結:家庭教育是需要智慧的。 緣何如此說, 孩子的智商或許沒有大人那麼高, 但常常會出現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 面對這些問題, 家庭教育中, 父母若果缺乏智慧, 不能智慧的解決, 這樣或許不能給予孩子一種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