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庭教育對孩子造成的深遠影響

每天早上, 如果沒有什麼特殊情況, 我都會乘坐公車上班, 這使我有幸看到了發生在公車裡的一幕幕家教。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幕, 仍可窺見許多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得與失。

場景一:

公車裡, 一位母親把4歲的女兒安置在座位上以後, 便很快離開座位, 忙著和坐前面的一位朋友聊天。 女兒在後面不住地撒嬌和叫喚, 母親應了句“寶貝聽話, 媽媽和阿姨說會兒話”, 繼續投入到火熱的聊天中。 不難看出, 兩人應該是一對久違的好朋友。

家教透視:

母親把女兒放在一邊, 自顧自地和朋友寒暄, 不僅給孩子造成了安全隱患,

Advertisiment
一句“寶貝聽話, 媽媽和阿姨說會兒話”的回應實際是溫柔的強勢, 更容易給孩子留下母親不喜歡自己的錯覺。 這會導致怎樣的結果呢?

當孩子的強烈訴求始終沒有得到母親合理的回應時, 類似于“媽媽並不喜歡我”“媽媽平時說的愛我的話只是為了哄我”的想法會很容易滋生出來。 接下來, 孩子可能會變得鬱鬱寡歡, 不願與母親多說話, 以示報復。 親子間的溝通隔閡就是這樣一步步產生的。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 為了重新獲得母親更多的關注, 孩子可能會在人前表現出某些異常的舉動, 常見的孩子“人來瘋”就有這方面的原因。 很多不明就裡的家長還誤以為孩子“不懂事”。

如果孩子經常被漠視, 她的自尊心會一再地降低,

Advertisiment
並逐漸變得叛逆, 做出對其他人不尊敬的行為。 而這些, 正是很多家長經常指責和抱怨的孩子缺點, 殊不知, 問題的根源卻在父母那裡。

場景二:

“啪!”一袋豆漿掉落到地面上, 母親趕緊彎腰撿起來, 但還是溢流出一些。 母親生氣地訓斥3歲的孩子:“叫你不要自己拿, 你偏要!說, 下次還聽不聽話了?!”孩子“哇”地一聲哭了。

家教透視:

按照美國教育家吉羅德·紐馬克博士的觀點, 孩子有感覺自己很重要的心理需求, 指的是孩子需要感覺到:“我有價值。 我是有用的。 我有力量。 我是個人物。 ”這種需要在孩子非常小的時候就表現得很明顯。 3歲的孩子想要自己拿著豆漿來喝, 正是他需要感覺自己很重要的情感需求的表現。 遺憾的是這位元母親完全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Advertisiment
對孩子表現出的好奇心、嘗試的興趣以及探索的努力視而不見, 對孩子遭遇的失敗進行粗暴地批評, 最後, 冠以“聽話”這一道德標準, 束縛了孩子想要進一步探索更多未知世界奧秘的可能性。 就這樣, 這位母親活生生地把孩子的好奇心、興趣和努力抹殺了, 把孩子想要證明自己很重要的心理需求忽略了。 此外, 母親當著眾人的面訓斥孩子, 也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我想講述發生在科學家史蒂芬·葛萊恩身上的一件事。 幼小的他想從冰箱裡拿一瓶牛奶, 可是瓶子太滑了, 他沒抓牢, 瓶子掉在了地上, 牛奶濺得滿地都是。 母親看見了, 並沒有對他大叫大喊, 也沒有懲罰他, 只是說:“哇!史蒂芬,

Advertisiment
你製造的麻煩可真是棒極了!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一攤牛奶呢!唉, 反正奶瓶已經摔碎了, 那麼在我們把它打掃乾淨之前, 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幾分鐘呢?”他聽母親這樣說, 簡直高興極了, 立刻就在牛奶中玩起來。 之後, 母親又引導著他打掃乾淨滿地牛奶, 還讓他自己去拿裝滿水的瓶子, 知道怎樣拿才不會滑落。

史蒂芬回憶這段經歷時說道:“這真是一堂很棒的課!從那以後, 我知道我不必再害怕犯任何錯誤了。 因為錯誤往往是學習新知識的良機。 科學實驗也是這樣, 即使實驗失敗了, 我還是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

史蒂芬母親的做法, 值得每一位父母學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