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指出, 人的心理支配人的行為。 作為父母, 要教育孩子、改變孩子的行為習慣, 就要從改變孩子的“心”開始!
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 瞭解孩子的心理狀態;
解決孩子的成長煩惱, 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質;
重塑孩子的“心靈”, 對孩子進行科學、有效的引導與培養。
那麼, 在幼兒期、少兒期、青春期這三個重要階段, 孩子心理發展的主要任務分別是什麼呢?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完成這些任務呢?
幼兒心理依戀期:多愛☆禁☆撫、多擁抱、多親吻
這段時間, 孩子心理成長的最主要任務就是完成依戀轉移, 即由對自我的依戀,
Advertisiment
在這個時期, 假如母親性情暴躁, 動作不細緻, 對孩子疏于照管, 經常讓孩子處於口渴、饑餓、寒冷、潮濕等不安狀態, 那麼孩子就不能與人形成良好依戀。 這種情況還會使孩子出現心理發展滯後的現象, 嚴重的還會導致自閉。
那麼, 家長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完成幼兒期的這種依戀轉變呢?
幼兒期孩子心理依戀的完成, 僅僅是有食物吃是完全不夠的, 他們還需要父母的擁抱、親吻、愛☆禁☆撫等肢體撫慰, 也就是說, 他們需要父母的接納、溫暖和愛。 在這種環境下, 孩子才能與父母、與他人, 形成信任、安定、親密的依戀關係。
事實上, 這段時期孩子依戀的完成, 一般都是媽媽協助他們完成的。
Advertisiment
少兒自我認同期:尋找一切時機鼓勵孩子
現在, 很多五六歲, 甚至七八歲的孩子, 還常常有這樣一個壞毛病:不喜歡去幼稚園或學校, 整天跟在媽媽的身邊。 而且, 除了媽媽之外, 他們不願意跟任何一個人在一起, 包括爸爸。
其實,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 往往是由於他們沒有很好地完成少兒時期的心理發展任務。
進入少兒期之後, 孩子要完成的心理任務有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與媽媽完成親密分離,
Advertisiment
事實上, 在孩子與父母完成親密依戀的同時, 他們開始把目光投向世界, 並試圖從社會或學校那裡尋求認同。 而這時, 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也開始建立起來, 如自尊、自信等。
因此, 在這一階段, 孩子心理發展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完成自我認同。 當然, 這一階段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 幫助孩子完成正確的自我認同。
此外需要父母們特別注意的是,
Advertisiment
青春叛逆期:家長適當示弱與讓權
青春期是指從12歲到18歲之間的那段時期, 是介於少兒期和成年期之間的一段特殊時期。 心理學極度重視這段時期, 認為至此人生發展到了新階段, 是人生重要的轉折期。 然而, 一提到青春期, 很多家長就會頭疼, 因為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 家長會突然發現, 孩子變了, 變得不順從、不聽話, 他們的行為甚至可以用不可理喻來形容。
家長應該學會“讓權”。
到了青春期, 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聽話, 甚至開始反抗家長, 其實,
Advertisiment
當然, 對於一些自製力差的孩子, 家長分給他們的權力要適度, 比如, 允許他們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 但要把安排表交給家長一份, 以供監督。 這樣既給了孩子權力, 又考驗了孩子的自製力, 同時還不會破壞親子關係的和諧, 可謂是一箭“三”雕。
家長要學會“示弱”。
面對青春期孩子表現出的叛逆行為, 家長要學會把自己從“老子”的角色上放下來, 要學會對孩子“示弱”。
也許有家長要問了, 向孩子“示弱”會不會助長孩子的囂張行為?其實,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 並不會。 所謂向孩子“示弱”, 並不是全盤肯定孩子, 而是先肯定他們的優點,然後再指出他們的缺點。
它代表著一種教育態度,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優點,並時刻去發現孩子的優點;同時,它又是一種溝通的方式――先揚後抑。
而是先肯定他們的優點,然後再指出他們的缺點。它代表著一種教育態度,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優點,並時刻去發現孩子的優點;同時,它又是一種溝通的方式――先揚後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