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子必須教子, 教子才是真正的愛子, 否則便是溺愛, 正如《古人》所說的那樣, “愛子之道在於教, 教子之道在於嚴, 嚴斯威也。 愛而不教猶不愛也, 教而不嚴猶不教也”。 這段話告訴我們, 父母對子女不但要教, 而且要嚴加管教, 更要講究教育方法。 因此, 家庭教育要堅持“愛與教相結合”的原則, 把嚴格要求和教育得法結合起來。
成人喜歡嬰幼兒, 這是人之常情。 因為嬰幼兒的言笑舉動都有他的自然天性。 稍長大一點, 這種天性漸漸失去, 往往不接受父母的教訓, 使父母所不喜歡。 “當長子可惡之時, 正是幼子可愛之日”。
Advertisiment
善於教育兒女的父母要隨時發現他們的優點和缺點。 發現小孩的優點就鼓勵, 發現他們的缺點加以責備。 如果父嚴于外, 而母寬于內, 父督于智而母以于常, “欲子之成其可得乎”。 母親與父親教育子女不一致, 當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會使孩子無所適從。 家庭中只有夫婦雙方對子女的要求一致, 其教育才會發生效果, 否則, 父嚴母寬其作用就互相抵消了。
“欲速則不達”,
Advertisiment
家庭教育的物件是嬰幼兒, 施行家庭教育要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 順其心理施行教育, 才會有成效。 若不明白孩子心理而妄施教育, 那教育必定沒有成效可言。 過度教育的危害
產生過度教育的原因在於家長誤認為早期教育越早越好, 讓自己3歲的孩子學習小學一年級的功課, 讓兩歲的孩予學寫字, 學外語等等。 如果孩子不愛學, 就用打罵、懲罰的辦法強迫他學, 把早期教育片面理解為識字、算算術、背詩歌等。
Advertisiment
過度教育有哪些表現和危害呢?具體來說, 過度教育有下列表現和危害:
有的父母擔心孩子吃不好、穿不好, 對孩子百般侍候。 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也“不甘落後”, 一家人圍著孩子團團轉, 形成“四二一”家庭模式。 孩子在家飯來張口, 衣來伸手, 什麼也不用幹, 假如孩子想幹什麼也要由大人陪著。 在這種環境裡成長的孩子心中只有自我, 不會考慮也不必考慮別人, 缺乏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 不懂得自己對家庭和社會要承擔的義務。
Advertisiment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是驅使孩子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第一步。 孩子好“動”, 難免會有一點“危險”。 例如, 玩沙土可能弄髒衣服和弄傷眼睛, 但如果因此就對孩子的一切活動都加以限制, 處處干涉, 不僅禁錮了孩子智力發展, 而且束縛了孩子個性的發展。 父母處處擔心孩子可能出亂子, 這是父母懦弱膽怯的表現, 而且它會無聲地傳遞給孩子, 為孩子所繼承。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 膽小、怕事, 神經過敏。 這樣, 以後他們在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裡是很難立足的。 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 孩子的心理發展是受遺傳和環境兩方面因素影響的, 過度干涉會使原來性格脆弱的孩子變得更加脆弱,
Advertisiment
過度保護和過度干涉是一種教育思想的兩種表現, 出發點都是要“保”, 父母想包辦代替孩子的一切, 結果卻培養出了缺乏獨立性、自立性、不能保護自己的人。
過度期望, 常常聽到一些孩子說, “沒勁, 一天到晚學這學那”。 一些家長星期日整天要陪著孩子學寫字、背唐詩、學外語、算算術、彈鋼琴等等。 這種現象幾乎成了獨生子女培養中的“傳染病”,有人還美其名日“早期教育”,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早期教育必需符合嬰幼兒年齡特點,是“教”而不是“塞”,這樣才不致抹煞孩子的個性差異,或阻礙其創造性的發展。許多年輕父母對子女抱太大的希望,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就給孩子施加了壓力,許多孩子還未上學就對學校充滿了恐懼,有些孩子上學後出現神經衰弱等現象,還有些孩子翹課、曠課。
這種現象幾乎成了獨生子女培養中的“傳染病”,有人還美其名日“早期教育”,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早期教育必需符合嬰幼兒年齡特點,是“教”而不是“塞”,這樣才不致抹煞孩子的個性差異,或阻礙其創造性的發展。許多年輕父母對子女抱太大的希望,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就給孩子施加了壓力,許多孩子還未上學就對學校充滿了恐懼,有些孩子上學後出現神經衰弱等現象,還有些孩子翹課、曠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