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庭教育是父母用愛建立孩子的愛

一位家長對我講, 他家孩子還只有十幾歲的時候就不好管, 於是他就把孩子吊起來用鋼條打。 開始效果還不錯, 於是這種方式就固定下來了。 但孩子總會犯錯的, 犯了打, 打了犯, 犯了再打……一直打到孩子習以為常了, 後來居然一邊挨打一邊說:“打打就行了, 你還真把我打死啊, 打死你還得再生一個。 ”我心裡一涼, 這個學生完了。

當這個家長問我該怎麼辦的時候, 我只能說:“你打了十年練出來的孩子, 他的心已經比螺紋鋼還硬, 現在想扭轉, 太難了。 辦法也不是沒有, 但是一需要時間——漫長到不知多久, 足以考驗任何人耐心的極限;二需要智慧和技巧;三,

Advertisiment
最重要的是愛心, 這也是最難做到的。 在這種情況下你還想讓他在短短幾年時間裡就轉變成一個好學生, 我不敢說沒有人能做到, 反正我做不到。 我現在唯一能做的是儘量溫暖他那顆冰冷的心, 別讓這顆心進一步扭曲。 ”

可這個家長居然對我說:“考不上就考不上吧, 我現在就指望他別再闖禍, 混個畢業證打發出去就行了。 ”

我說:“你不光是生下他這個人, 也生下了他的心, 他有心你卻不拿他的心當回事, 這不是你指望不指望, 他惹事不惹事的問題了, 他有這樣一顆心, 會痛苦一輩子的, 這就是你為他準備好的路嗎?那你把他生下來做什麼?”

雖然絕大多數人都以為打罵已經成為一種被淘汰的教育方式,

Advertisiment
但實際生活中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 這些家長有一個情況是相同的, 他們都沒有認真思考這樣幾個問題:究竟什麼才是教育, 我們到底要通過教育達到什麼樣的目的, 我們該如何教育孩子。 一言以蔽之, 就是教育理念的缺乏和錯誤。

我常常對家長說:“我們是教育孩子, 不是培養特種兵, 用不著動手。 ”

我們經常會有這樣一種想法:我愛你, 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所以你必須聽我的。 正是在這樣一種思想的支配下, 我們會作出一些讓孩子們非常反感的事情, 比如嘮叨數落、訓斥、打罵、跟蹤、看管、支配、包辦、制定“達標”式的獎懲機制, 等等。

剛才那個例子中的家長沒有意識到, 父母的愛和以身作則決定了家庭教育品質的優劣。

Advertisiment
美國教育家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曾經說過這樣幾段話, 我摘錄出來與大家共用:

“讓孩子學會自律, 也需要時間。 不把精力用在孩子身上, 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少得可憐, 就無法深入瞭解其需要, 就不知道他們在自律方面還需要哪些條件。 最後, 到了危機時刻, 孩子的錯誤導致我們惱怒, 我們就會把滿腔怨氣發洩出來。 我們根本不願去調查問題的本質, 也不考慮哪種教育模式最適合。 父母習慣用嚴厲的體罰教訓孩子, 本質上不是教育, 而是發洩怨氣和不滿。 ”

“有的父母為掩飾在家庭教育上的失敗, 就會不停地告訴孩子, 說自己是多麼愛他們, 多麼重視他們, 但真相無法逃過孩子的眼睛。

Advertisiment
孩子不會被謊言和欺騙長期蒙蔽, 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愛, 但父母一再出爾反爾, 只會讓他們漸失信心。 即便他們表面不會牢騷不斷, 或大發雷霆, 可父母的教導和許諾, 近乎一錢不值。 更為糟糕的是, 他們會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 拷貝父母的處世方式, 將它視為人生的標準和榜樣。 ”

這就是缺乏正確教育理念的可怕。

派克認為, 如果父母能夠通過對孩子的關愛讓孩子變得自尊自愛, 那麼自律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要知道, 孩子的自律問題可是我們最關注的問題。

我曾經與一位家長在討論中得出這樣一個對家庭教育的理解:家庭教育從某方面來說就是父母用正確的愛來建立起孩子對自己正確的愛。

這位元家長的孩子小時候生病需要打針,

Advertisiment
孩子非常害怕打針。 這位家長對孩子說:“孩子, 其實打針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疼, 你越害怕它就越覺得疼。 媽媽愛你, 所以希望你做個男子漢。 你知道男子漢是什麼嗎?就像動畫片裡的英雄那樣, 什麼都不怕。 你要知道, 你現在不舒服是因為有些壞蛋細菌在搗亂, 打針就是為了把這些壞蛋消滅掉, 讓你健健康康, 難道你不希望早點把這些壞蛋消滅掉嗎?”

看到孩子仍然拒絕打針, 她請護士找來一個針頭, 對孩子說:“你試著在媽媽手背上紮一下, 看看媽媽會怎麼樣。 ”孩子小心翼翼地紮了一下, 趕緊問母親疼不疼。 她笑著說:“有一點, 可我知道這是為了消滅壞蛋, 所以很高興, 一笑就不覺得疼了。 ”她很清楚, 孩子根本不知道打針會紮多深,以為也就是這麼個程度了。

果然,孩子挺起胸膛說:“媽媽不怕我也不怕,我是勇敢的男子漢。”

每次家訪或者家長會的時候,家長向我詢問孩子的情況,往往是三句話:“他學習怎麼樣?考得怎麼樣?沒惹事吧?”根據我的調查,孩子們回家以後,家長問的也是這麼幾句。住校生的家長會多問幾個問題,“錢夠不夠用?沒生病吧?想吃點什麼?”所以開家長會的時候我明確地對家長們說:“我希望大家能向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孩子過得快樂嗎?充實嗎?他們有了什麼新的想法?他們的心理狀態怎麼樣?人際關係怎麼樣?他們接觸到了什麼新的東西?對什麼事物有了新的認識?他們同老師談話的時候提到自己的父母了嗎?他們對自己的家庭有什麼看法?”真的,我希望家長同老師交流的時候問問這些問題,因為我們教育孩子是為了培養一個人格健全、能力充分的人,而不是為了製造一個學習和考試的“機器”。雖然我們早已認識到這一點,但總是會有意無意地忽略它。

孩子根本不知道打針會紮多深,以為也就是這麼個程度了。

果然,孩子挺起胸膛說:“媽媽不怕我也不怕,我是勇敢的男子漢。”

每次家訪或者家長會的時候,家長向我詢問孩子的情況,往往是三句話:“他學習怎麼樣?考得怎麼樣?沒惹事吧?”根據我的調查,孩子們回家以後,家長問的也是這麼幾句。住校生的家長會多問幾個問題,“錢夠不夠用?沒生病吧?想吃點什麼?”所以開家長會的時候我明確地對家長們說:“我希望大家能向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孩子過得快樂嗎?充實嗎?他們有了什麼新的想法?他們的心理狀態怎麼樣?人際關係怎麼樣?他們接觸到了什麼新的東西?對什麼事物有了新的認識?他們同老師談話的時候提到自己的父母了嗎?他們對自己的家庭有什麼看法?”真的,我希望家長同老師交流的時候問問這些問題,因為我們教育孩子是為了培養一個人格健全、能力充分的人,而不是為了製造一個學習和考試的“機器”。雖然我們早已認識到這一點,但總是會有意無意地忽略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