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話說的好, 欲速則不達, 在家庭教育中, 由于家長們望子成龍心切, 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走入心理誤區, 結果, 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甚至會引發孩子的心理障礙, 對孩子個性的形成和未來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因此, 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些心理誤區, 以便使孩子得到更為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
1、"從眾效應"誤區從眾效應是指在群體作用下, 個人調整與改變自己使其變得與其他人更相似。 簡單地說, 就是看見別人做什么, 自己就想跟著做什么。 在家庭教育內容的選擇方面, 從眾效應十分常見。
Advertisiment
應該說, 絕大多數的年輕家長們沒有教育孩子的經驗, 借鑒別人的做法, 成為獲取兒童教育間接經驗的捷徑, 因而, 從眾效應的產生是可以理解的。 只要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注意對孩子加以正確引導, 并根據孩子的自身特點選擇教育的方式和培養的途徑, 從孩子的具體情況出發, 就會避免盲從, 取得滿意的教育效果。
2、"投射效應"誤區心理學研究發現,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覺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個性、好惡、欲望、觀念、情緒等)歸屬到別人身上,
Advertisiment
小強是個聰明活潑的孩子, 可是有一段時間, 小強卻表現得情緒低沉。 經了解我們才知道, 小強的爸爸媽媽為了讓小強成材, 一口氣為他報了英語、美術兩個班, 還請了一位家教教他彈鋼琴,
Advertisiment
合理的安排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讓孩子的童年充滿歡笑而不是過分的壓力, 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前提。 因此, 在教育孩子時, 千萬不要走入"投射效應"的誤區。
3、"角色效應"誤區現實生活中, 人們以不同的社會角色參加社交, 每種角色都會有自己特定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模式。 這種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為變化 , 就叫做角色效應。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暈輪效應是把某人的某些特征予以突出、強調, 以此掩蓋此人其他特征或內心世界, 這個被突出的特征, 就起了類似月亮暈輪的作用。 因此, 也叫光環效應。 這一心理效應最直接的表述,就是人們常說的"一俊遮百丑"。
常言道:孩子是自己的好。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優秀表現,往往使家長們忽略或原諒了孩子身上的不足之處,而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不足,卻有可能對孩子健康性格的培養造成不好的影響。小麗是個各方面表現都很好的孩子,經常得到幼兒園老師的表揚,爸爸媽媽都以小麗為驕傲。一次家訪時,發現小麗對爸爸媽媽說話非常不客氣,家長說,因為小麗聰明、愛學習,所以平時就比較嬌寵。其實這種嬌寵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會助長孩子驕傲自大、不尊重別人的心理。通過家長和老師的配合,小麗很快就改正了自己的不足,聰明懂事,樂于助人,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升入小學后,還擔任了班級的小干部。
5、"超限效應"誤區美國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一位牧師做關于捐贈的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就準備捐款,他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錢。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就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仍在講,于是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會使人極不耐煩或產生逆反心理。心理學上稱為"超限效應"。
日常生活中,我們在督促孩子方面,經常會陷入"超限效應"的誤區,為了督促孩子完成一件事,家長總會多次提醒、催促,致使孩子產生厭煩的情緒,結果導致刺激超限,反而事與愿違。
菲菲一家打算利用下個雙休日郊游,菲菲主動要求承擔一項工作。為了鼓勵和鍛煉孩子,媽媽讓菲菲負責帶烤肉的調料。媽媽怕菲菲忘了這件事,幾乎每天都要跟菲菲說,別忘了帶那些調料。到了雙休日,全家高高興興地到了郊外,在大自然中流連賞玩。該吃午餐了,爸爸負責的烤爐和碳火、媽媽負責的肉和水果都帶全了,偏偏是每天提醒的菲菲沒有帶鹽,媽媽和爸爸都抱怨菲菲粗心,菲菲自己也不開心。其實,菲菲的粗心,正是由于媽媽的過分嘮叨產生了"超限效應",造成菲菲的心理疲勞和厭煩情緒所至。在督促孩子重視學習時也是這樣,直白、頻繁的提醒,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產生"超限效應"。如果能從激發學習興趣入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啟發孩子學習的自覺,必將得到滿意的效果。
這一心理效應最直接的表述,就是人們常說的"一俊遮百丑"。常言道:孩子是自己的好。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優秀表現,往往使家長們忽略或原諒了孩子身上的不足之處,而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不足,卻有可能對孩子健康性格的培養造成不好的影響。小麗是個各方面表現都很好的孩子,經常得到幼兒園老師的表揚,爸爸媽媽都以小麗為驕傲。一次家訪時,發現小麗對爸爸媽媽說話非常不客氣,家長說,因為小麗聰明、愛學習,所以平時就比較嬌寵。其實這種嬌寵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會助長孩子驕傲自大、不尊重別人的心理。通過家長和老師的配合,小麗很快就改正了自己的不足,聰明懂事,樂于助人,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升入小學后,還擔任了班級的小干部。
5、"超限效應"誤區美國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一位牧師做關于捐贈的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就準備捐款,他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錢。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就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仍在講,于是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會使人極不耐煩或產生逆反心理。心理學上稱為"超限效應"。
日常生活中,我們在督促孩子方面,經常會陷入"超限效應"的誤區,為了督促孩子完成一件事,家長總會多次提醒、催促,致使孩子產生厭煩的情緒,結果導致刺激超限,反而事與愿違。
菲菲一家打算利用下個雙休日郊游,菲菲主動要求承擔一項工作。為了鼓勵和鍛煉孩子,媽媽讓菲菲負責帶烤肉的調料。媽媽怕菲菲忘了這件事,幾乎每天都要跟菲菲說,別忘了帶那些調料。到了雙休日,全家高高興興地到了郊外,在大自然中流連賞玩。該吃午餐了,爸爸負責的烤爐和碳火、媽媽負責的肉和水果都帶全了,偏偏是每天提醒的菲菲沒有帶鹽,媽媽和爸爸都抱怨菲菲粗心,菲菲自己也不開心。其實,菲菲的粗心,正是由于媽媽的過分嘮叨產生了"超限效應",造成菲菲的心理疲勞和厭煩情緒所至。在督促孩子重視學習時也是這樣,直白、頻繁的提醒,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產生"超限效應"。如果能從激發學習興趣入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啟發孩子學習的自覺,必將得到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