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庭教育的四原則

一, 把一件事幹完。

孩子未成年之前, 就像拉著一輛車走在路上。 這條路不會全是平坦的。 也不會全是坎坷的。 平坦時, 他平平穩穩地走。 此時幫助他, 或許會對他有所幫助;但我個人以為, 弊大於利。 無論孩子多小, 他終要長大。 當他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時, 你去幫他, 不利於培養他獨立完成事情的能力。 所以我不提“持之以恆”, 只說“把一件事幹完”。

孩子什麼時侯需要幫助呢?遇到坎坷的時侯。 這時你幫他一把, 讓他度過難關, 他又會平平穩穩地朝前走。 經常有學生家長訴苦:這孩子沒治了。 說一次好兩天, 兩天后依然如故。

Advertisiment
我說:1, 你說他, 並沒有幫他, 只是給他提出了要求, 最終能不能解決問題, 靠的還是他自己。 別忘了, 要是他能解決問題, 不會走到今天。 2, 說了, 就能好兩天, 說明他已在積極地配合你, 這就是一個好的開端。 3, 不聽你話的不是孩子, 是孩子的習慣。 孩子偶然做得不合適, 往往不能引起家長的重視。 等到家長重視了, 往往又是習慣養成時。 這是不成熟的家庭教育最常見的一種現象, 也是家庭教育失敗的根源。 “習慣”意味著什麼呢?心理學雲:一個習慣的養成, 需要同一種動作重複上萬次。 養成一個習慣不易。 改掉一個習慣更難。 所以, 想僅憑一次說、甚至一次打就解決問題, 是根本不現實的。 怎麼辦? 說了以後你還要時刻留意他,
Advertisiment
不要說完就完。 也不要等到習慣又把他拉回以後再說。 要在看到他有被習慣再度拉回的跡象時, 就及時給他再加把勁。 注意:我沒有用“說”字, 我用的是“加把勁”。 打、罵孩子不是好辦法, 一味地說服教育也不見得好。 講道理有時很有效, 但不是處處有效。 孩子們普遍說家長嘮叨, 和家長說得太多也有關係。 很多場合, 你的一舉手一投足, 對孩子的影響比說更大、更有效。 “潛移默化”, “潤物細無聲”, 大有學問。 總之, 什麼辦法都行, 只要能影響著他不再重蹈舊路即可。 選擇方法時, 最好側重激勵。


如此以來, 孩子堅持的時間會越來越長。 等不用你督促了, 他也能輕鬆地做得合乎要求, 一個好的習慣就養成了。 同時也意味著一個壞習慣被改掉。

Advertisiment

二, 多管心, 少管身。


假洋鬼子動輒就說:美國人如何如何。 美國人做什麼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們想什麼, 為什麼要選擇那種做法。


孩子也一樣。 我家樓下有個攤販。 平時不知道;雙休日, 你還沒起床, 就能聽到她扯著嗓子高唱著什麼歌曲。 像個瘋婆子。 不過要是知道, 她下崗了;中年離異;每天擺、收攤的時間比賣東西的時間還長, 又賺不了幾個錢, 你可能就會覺得, 她不這樣, 才真會瘋。


做什麼只是表面現象, 根源在心裡。 管身不管心, 是舍本而求末。


你在管理就在, 你不在管理就不在。 這是管身不管心這種管理方式無法克服的弱點。 因此, 精力上也不允許我們如此選擇。 教師或管理者可能對此就深有體會:人盯人, 累死人。 在聲稱沒時間管孩子的家長中,

Advertisiment
絕大多數不是真沒時間管孩子, 而是方式選擇有誤。


我改作業時常遇到這種情況:有的孩子寫生字, 第一遍對了, 第二遍也對了, 第三遍反而錯了。 這是不正常的。 應該越寫錯越少。 從中不難看出, 他是在一種怎樣的心態下寫的作業。 說起來他也完成了作業, 實際上勞而無功, 真正把學習變成了苦力。 管身不管心造成的就是這樣的後果。

反過來, 你還可以再把自己設想成是孩子:心病沒治癒, 卻要在別人的嚴控下幹自己不願幹的事。 感覺如何?家長的願望大打折扣不說, 孩子還痛苦。


現在很少有校方不主張緊跟、苦抓、嚴管, 並美其名曰非粗放型管理。 按理說孩子越來越大, 自己能做好的事應越來越多。

Advertisiment
我們卻相反, 大有大學管理高中化、高中管理初中化、初中管理小學化的趨勢。 有人三十歲了, 還要父母操心;這到底是教育的成功, 還是教育的失敗?緊跟、苦抓、嚴管的太多了, 心的呵護就會減少;非粗放型管理帶給我們的, 是粗放型教育。

三, 先觀察, 後教育。


有誰見過:某人騎車上街, 半道車壞了, 不問青紅皂白, 先是一頓暴打?


有誰不知道:孩子做錯了事或考砸了, 家長會打孩子(孩子們戲稱之為“皮帶炒肉絲”)?


不打自行車打孩子, 為什麼?


可能並沒有人研究過這是為什麼。 但直覺告訴了每一個人:自行車是死的, 它不能自我調整, ;而孩子是活的, 他會自我調整。 打孩子幹什麼?就是要讓他進行自我調整嘛。


打孩子能讓孩子進行自我調整嗎?能。 孩子吃了苦頭,害怕了,即使不情願,仍會按你的意願去做。


可,這和黑社會的手法有什麼兩樣?你不承認也不成,這種教育方式的心理基礎就是兩個字——恐懼。


沒有恐懼幫忙,它寸步難行;有了恐懼幫忙,它不值一文。


打孩子或許真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但它留給孩子的,要麼是膽小懦弱;要麼是崇尚暴力,甚至有很強的暴力傾向。


如果你想這樣教育孩子,不必瞭解他。打他還管他的感受嗎?
一方面,孩子的自我調整能力拯救了不少無能的家長,以致于他現在還在大言不慚地說:“我孩子就是我打出來的。”另一方面,孩子的“活”又讓另一種家長大為苦惱。


這種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是,我讓你幹啥你就幹啥,我不讓你幹啥你就不能幹啥。能做到這一點,就是“聽話”;否則就是“不聽話”。有的家長甚至因孩子沒有在家長發出第一次指令時就及時予以回應而煩惱不已。專家也說是孩子磨蹭,為家長支招。


就此看來,生孩子不如買洗衣機。你看洗衣機多聽話,你讓幹啥它幹啥,只要沒有品質問題,靈敏得很。


就此看來,人的進化該質疑:為什麼要讓孩子生出一個獨立的腦,讓他永遠做父母的第三只手該多好。


這類家長看似不暴力。但精神上,比前一種還霸道。


如果你想這樣教育孩子,也不必瞭解他。瞭解不瞭解,他都要執行呀。


如果你不想成為以上兩種家長,就必須瞭解孩子。只有瞭解了孩子,你才能對症下藥;只有瞭解了孩子,你才能避免無意識中對孩子造成傷害。家長不瞭解情況就行動,等同于醫生不診斷就下藥。


我看了“串心連”的帖子。這個不該發生的事之所以發生了,根源在於,媽媽認定孩子不寫作業是偷懶,並因她一再不聽指揮而惱怒。如果凡不寫作業都是因偷懶,這個世界就太簡單了。至少“70大於90”不是偷懶。連媽媽自己都說,這是小兒科,為什麼還要讓我8歲的人翻來覆去地寫。難道孩子的精力就這麼不值錢,怎麼消耗都可以?讓侏儒踩著高蹺走路是折磨,讓姚明彎著腰走路恐怕也不是獎賞。

四,讓孩子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我孩子剛學會走路那陣,見臺階就上。怕她摔了,就得拉著她。上上下下的,真煩人。漸漸的,我意識到她這樣做原來是在練習上臺階,自己的心態也就一下子平靜了,盡可能地配合她。


其實類似的情況可能絕大多數家長都遇到過。比如抱孩子出去,他們總愛用腳踩踩石子,或用手摸摸樹葉。年輕的家長常因髒而制止他們。殊不知這正是孩子用手在感知著這個世界。


我想,說好奇、求知、學習是孩子的天性,大概不為過吧。
可悲的是數年後,上學、做作業竟成了孩子們最不願做的事。
這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有一點是勿用置疑的:我們太不珍愛孩子的求知欲了,隨意浪費這寶貴的資源。


求知欲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它和人的精力一樣,也會亢奮、疲勞、衰竭,也需要有恢復期,並非取之不竭用之不盡。
生活中,再好的東西,吃得多了就會厭;再美的音樂,聽得多了就會麻木。前者可能和營養吸收的飽和狀態有關;後者我就不知為什麼了,或許和睡覺一樣,也是一種生理反應吧。


成年人累了,會煩躁或情緒低沉,需要放鬆需要調整。我們有法定的雙休日。孩子呢?按理他們玩性更大。千萬不要認為,只要你不給他玩的時間,他就會善罷甘休。他會以自己的方式,把玩融入學習中。即自己給自己找時間玩。長此以往,怎能不疲疲遢遢,學不是學,玩不是玩。


當我們因孩子課業負擔沉重而忿忿不平時,有沒有換個角度看這個問題:為什麼孩子的課業負擔會沉重起來?是學的內容多了或難了?真要這樣,還算有點可取之處。不是,只是重複的次數多了。本應一次解決的事,一次解決不了,怎麼辦?再來一次。兩次不行,就來四次。負擔就是這麼一點點沉重起來的。


所以,負擔重的另一面,就是效率低。要想減負,就得提高學習效率。離開學習效率而減負,別人幹不幹不知道,首先家長就不幹。


學習效率低,和教育方法有關,和教師有關,和很多很多有關。但也和我們隨意浪費孩子的求知欲大有關係。

造成課業負擔重的另一個原因,是學習中的貪得無厭,好了還想更好,多了還想更多,快了還想更快。要是你不信“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你也應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說獲取是人的天性,那麼學會放棄可能更重要。


請像愛護身體健康一樣,珍愛孩子的求知欲吧。這是保障孩子良好學習狀態的關鍵。

孩子吃了苦頭,害怕了,即使不情願,仍會按你的意願去做。


可,這和黑社會的手法有什麼兩樣?你不承認也不成,這種教育方式的心理基礎就是兩個字——恐懼。


沒有恐懼幫忙,它寸步難行;有了恐懼幫忙,它不值一文。


打孩子或許真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但它留給孩子的,要麼是膽小懦弱;要麼是崇尚暴力,甚至有很強的暴力傾向。


如果你想這樣教育孩子,不必瞭解他。打他還管他的感受嗎?
一方面,孩子的自我調整能力拯救了不少無能的家長,以致于他現在還在大言不慚地說:“我孩子就是我打出來的。”另一方面,孩子的“活”又讓另一種家長大為苦惱。


這種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是,我讓你幹啥你就幹啥,我不讓你幹啥你就不能幹啥。能做到這一點,就是“聽話”;否則就是“不聽話”。有的家長甚至因孩子沒有在家長發出第一次指令時就及時予以回應而煩惱不已。專家也說是孩子磨蹭,為家長支招。


就此看來,生孩子不如買洗衣機。你看洗衣機多聽話,你讓幹啥它幹啥,只要沒有品質問題,靈敏得很。


就此看來,人的進化該質疑:為什麼要讓孩子生出一個獨立的腦,讓他永遠做父母的第三只手該多好。


這類家長看似不暴力。但精神上,比前一種還霸道。


如果你想這樣教育孩子,也不必瞭解他。瞭解不瞭解,他都要執行呀。


如果你不想成為以上兩種家長,就必須瞭解孩子。只有瞭解了孩子,你才能對症下藥;只有瞭解了孩子,你才能避免無意識中對孩子造成傷害。家長不瞭解情況就行動,等同于醫生不診斷就下藥。


我看了“串心連”的帖子。這個不該發生的事之所以發生了,根源在於,媽媽認定孩子不寫作業是偷懶,並因她一再不聽指揮而惱怒。如果凡不寫作業都是因偷懶,這個世界就太簡單了。至少“70大於90”不是偷懶。連媽媽自己都說,這是小兒科,為什麼還要讓我8歲的人翻來覆去地寫。難道孩子的精力就這麼不值錢,怎麼消耗都可以?讓侏儒踩著高蹺走路是折磨,讓姚明彎著腰走路恐怕也不是獎賞。

四,讓孩子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我孩子剛學會走路那陣,見臺階就上。怕她摔了,就得拉著她。上上下下的,真煩人。漸漸的,我意識到她這樣做原來是在練習上臺階,自己的心態也就一下子平靜了,盡可能地配合她。


其實類似的情況可能絕大多數家長都遇到過。比如抱孩子出去,他們總愛用腳踩踩石子,或用手摸摸樹葉。年輕的家長常因髒而制止他們。殊不知這正是孩子用手在感知著這個世界。


我想,說好奇、求知、學習是孩子的天性,大概不為過吧。
可悲的是數年後,上學、做作業竟成了孩子們最不願做的事。
這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有一點是勿用置疑的:我們太不珍愛孩子的求知欲了,隨意浪費這寶貴的資源。


求知欲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它和人的精力一樣,也會亢奮、疲勞、衰竭,也需要有恢復期,並非取之不竭用之不盡。
生活中,再好的東西,吃得多了就會厭;再美的音樂,聽得多了就會麻木。前者可能和營養吸收的飽和狀態有關;後者我就不知為什麼了,或許和睡覺一樣,也是一種生理反應吧。


成年人累了,會煩躁或情緒低沉,需要放鬆需要調整。我們有法定的雙休日。孩子呢?按理他們玩性更大。千萬不要認為,只要你不給他玩的時間,他就會善罷甘休。他會以自己的方式,把玩融入學習中。即自己給自己找時間玩。長此以往,怎能不疲疲遢遢,學不是學,玩不是玩。


當我們因孩子課業負擔沉重而忿忿不平時,有沒有換個角度看這個問題:為什麼孩子的課業負擔會沉重起來?是學的內容多了或難了?真要這樣,還算有點可取之處。不是,只是重複的次數多了。本應一次解決的事,一次解決不了,怎麼辦?再來一次。兩次不行,就來四次。負擔就是這麼一點點沉重起來的。


所以,負擔重的另一面,就是效率低。要想減負,就得提高學習效率。離開學習效率而減負,別人幹不幹不知道,首先家長就不幹。


學習效率低,和教育方法有關,和教師有關,和很多很多有關。但也和我們隨意浪費孩子的求知欲大有關係。

造成課業負擔重的另一個原因,是學習中的貪得無厭,好了還想更好,多了還想更多,快了還想更快。要是你不信“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你也應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說獲取是人的天性,那麼學會放棄可能更重要。


請像愛護身體健康一樣,珍愛孩子的求知欲吧。這是保障孩子良好學習狀態的關鍵。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