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庭教育與幼兒情緒智力

情緒調控能力是情緒智力的重要品質之一, 這種能力能及時擺脫不良情緒, 保持積極的心境。 幼兒期是情感教育的黃金期, 幫助幼兒形成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是幼兒情感教育的目標之一, 也是幼兒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 幼兒的初步情緒調控能力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表現為幼兒能對自己情緒中那部分對人對己可能產生不良影響的情緒衝動加以適當調控, 如孩子對任性、執拗、侵略性、攻擊性等偏頗情緒的適當調控;另一方面表現為幼兒能適當地調節情緒, 並常常鼓勵自己保持高興愉快的心境。

Advertisiment
概括來說, 就是既有控制, 又有宣洩, 把情緒調控在一個與年齡相稱的範圍內, 以促進情感的健康發展。

總的來說, 幼兒的情緒調控能力是比較薄弱的, 主要表現為幼兒情緒的易激動性(易於爆發激情)、易感性(情緒易於為周圍事物所左右)和易表現性(內心體驗和外部表現的一致性)。 情緒調控作為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內容, 並不一定隨年齡增長而提高, 其發展更多是教育培養、教育環境影響的結果。 情緒調控同知識系統與認知能力一樣, 是種必須通過學習才能掌握的知識和技術, 而它的學習又不同於認知教育, 它更多地強調感受、感知、體驗、理解和反應, 在教育過程中更多地強調情感經驗的積累。

Advertisiment
所以, 從教育途徑上, 應更多地考慮周圍情境的氛圍以及整個教育方式的自然性。

家庭是以骨肉親情為紐帶形式的特殊社會組成形式。 父母與子女之間有著特殊的情感關係,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也是人生情感習得的啟蒙學校, 是人類情感最美好最豐富的資源所在地。 從個體情感發生上來看, 兒童情感起源于父母的撫愛和家庭溫馨氛圍的薰陶, 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圍是孩子形成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的重要條件。 一般來說, 幼兒在家庭中, 尤其在父母面前更容易表達其情緒和情感, 不論愉悅還是憂傷, 高興還是愁悶, 隨時隨地都會表現出來。 這說明某種程度上兒童在家庭中其情緒是不受抑制的, 是自由奔放的,

Advertisiment
原因就在於特殊的家庭情感氛圍。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親情使父母與子女之間有較高的親和力, 孩子的情緒表達(主要指不良情緒)一般不會招致懲罰或其他嚴重後果。 而在社會氛圍中兒童情感表達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無端地發洩情緒容易受到懲罰或得到不好的評價, 如教師的批評, 夥伴們離他而去。 其次, 孩子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免不了會產生一些消極情緒, 有時又因懼怕懲罰或因權威人物如教師在面前而控制著, 孩子往往把積壓的情緒帶回家裡, 向父母發洩, 從而使他(她)的情緒得到某種微妙的平衡。 人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情況, 即孩子常因一些瑣屑小事而跟父母過不去, 大哭大鬧,
Advertisiment
恐怕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正是因為如此, 我們應充分發揮家庭在孩子情緒調控能力形成中的特殊作用, 創設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圍, 讓孩子在潛移默化的實踐和自然感受的體驗中形成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

一、營造寬鬆和諧的家庭情感氛圍, 是幫助幼兒形成初步使緒調控能力的重要保證

家庭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聯繫起來的情感共同體, 每個家庭都有其特定的情感氛圍, 表現為家庭內部的一種穩定的、典型的、佔優勢的情緒狀態。 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圍的重要主體和創造者, 在營造氛圍的過程中, 首先必須要處理好父母之間的關係。 “如果想讓孩子長成一個快樂、大度、無畏的人, 那這孩子就需要從周圍的環境中得到溫暖,

Advertisiment
而這溫暖只能來自父母的愛情”。 如果父母能互敬互愛, 和睦相處, 善於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盡可能表現得愉快、喜悅、樂觀向上, 這不僅能使孩子生活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 得到關心愛護, 獲得愛和尊重的體驗, 從而心情愉快, 產生主動向上的積極情感, 而且也為孩子處理消極情緒提供榜樣, 對孩子學習情緒、理解情緒和處理情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這是培養幼兒初步情緒調控能力的前提。 如果父母之間經常爭吵, 家庭關係緊張, 孩子極易產生焦慮不安、自卑、恐懼等不良情緒。 這不僅不利於孩子形成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 久而久之還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情感氛圍的另一個構成是親子關係, 即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親子關係是孩子接觸到的第一個人際關係。親子關係不和諧可能會給幼兒學習情緒帶來意想不到的困難,甚至會導致其長大成人後情緒控制能力低下。在大多數家庭生活中,親子關係具有明顯的不平等性,顯然父母永遠處於主導地位,現實生活中,親子關係的不和諧主要表現為父愛、母愛的扭曲。這種父母之愛極易走極端:一是溺愛,父母對子女過分遷就,孩子易形成以“我”為核心的優越感,形成自私、驕橫、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徵;二是粗暴之愛,父母不顧孩子的興趣、愛好,要求孩子一味服從家長的意願。這種家庭獨裁可能帶來嚴重後果,情緒方面表現為孩子情緒的壓抑,久而久之,孩子良好的情緒發展受到潛在的阻礙。正常的父母之愛應該是一種理解、尊重、理智之愛。孩子是自己情緒情感的主人,家長要理解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體驗,父母和子女之間需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溝通和應答,而不是“情感的統治”,即家長以強制的手段去監控、阻礙孩子的情緒表達。當孩子鬧情緒時,父母惟有首先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表達其情緒的需要,才能撫慰孩子的情緒。在家庭氛圍中,父母要克服自身情緒的不良表達方式,如暴躁、武斷、獨裁以及動輒施以威脅或懲罰,應設法跳出親子關係中因父母與子女的不平等性產生的權力陷阱,認清孩子情緒背後的真正動機,以理智的方式博取孩子的信任,成功地開啟親子溝通的大門。

現實生活中,孩子不如意時要宣洩其不滿情緒,但孩子的宣洩有可能受阻,因為他(她)的情緒宣洩常常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寬容;在家庭生活中,孩子情緒的發洩可能較為頻繁,父母難以忍受,於是造成感情衝突,結果可能是父母情緒占了上風,而孩子情緒沒有發洩出來,抑鬱糾結,逐漸積累,等待下次更猛烈的爆發。這樣下去是危險的,孩子情緒不僅得不到渲瀉,反而越積越多,情緒發展有可能走向消極方面。因此,發展兒童的情緒智力,應特別重視家庭情感氛圍的作用和影響,要在血緣親情的基礎上建立起理解、寬容和和諧的家庭氛圍,有目的地幫助幼兒實現其情緒的宣洩。

二、積極的教育環節,是幫助幼兒形成初步情緒調控能力的關鍵

首先,家長應幫助幼兒學習以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幼兒當然不會對自己的情緒有什麼認識,情緒是好是壞,幼兒是不會自己去探究的,而父母要教育幼兒認識各種情緒及其特徵與後果,特別是要使幼兒對一些過激情緒有初步的認識和看法。這是贏得情緒調控的第一步。在認識情緒的基礎上再教給孩子一些情緒表達的方式方法,如言語表達方式。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通過特定的言語將情緒表達出來。再如傾訴表達方式。每當情緒不穩定時,應向父母、老師和同伴“傾訴”自己的情緒感受,不要憋在心裡,而應釋放出來。在這方面,父母應做出示範,應向孩子主動談論自己的情緒情感,並經常與孩子一道討論彼此的情緒感受,這既能給孩子提供與同伴交流的範例,又能為孩子提供學習情感語言的機會,且敢於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壓制情緒。運動方式也是一種調適情緒的好方法。通過劇烈的運動,發洩孩子的消極情緒,通過輕緩運動,控制孩子的情緒衝動。家長應讓孩子進行一些他們所喜愛的運動,如玩水、玩沙、打球,在運動中促使幼兒表達其情緒,如果沒有別的辦法,哭也不失為情緒的自然表達法。實際上,對那些愛哭的孩子來說,哭是他們表達情緒的一種好的、永遠有用的方法。其次,家長要為孩子創造條件,讓孩子在自我實踐體驗中培養情緒調控能力。孩子對情緒的認識和情緒的表達往往不一致,體現為情緒表達發展的滯後性,因此讓孩子在自我實踐、體驗中實現情緒調控的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雖然從孩子的情緒健康角度來講我們應使幼兒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但為了促進孩子的情緒發展,培養孩子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我們又應該讓孩子全面體驗各種情緒,以豐富孩子的情感世界,既要有積極的情緒體驗,又要有消極的情緒體驗,只有當孩子面對一些負面的消極情緒時,才有可能實踐情緒調控的學習。為此可從以下幾方面做工作:

1.為孩子設規範。面對孩子的各種需要,家長要客觀分析,滿足其合理要求,拒絕不合理要求。

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幼兒獲得消極的情緒體驗,可能表現出某種過激情緒反應。針對這種情況,家長應預先與孩子共同設定一些規範,逐步培養幼兒明辨是非的能力,進而在實踐活動中用這種能力對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做出價值評判。只有當幼兒能夠對自己的情緒作價值評判時,才具有實現情緒調控的可能性。當然生活中也應教育孩子適度節制各種欲望,抵制各種誘惑,讓孩子時常既有需要得到滿足的體驗,又有需要得不到滿足的體驗,這樣慢慢就能正確對待需要和滿足的關係,慢慢就能學會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加以適當的調節。

2.為孩子創造與同伴交往和遊戲的機會和條件。

幼兒成長過程中需要與同伴交往,幼兒如果長時間獨處,會產生莫可名狀的孤獨感,渴望交流又得不到交流的狀況可能導致慢性的情緒壓抑。積極與同伴交往不僅可以愉悅孩子的身心,也為孩子提供了實踐情緒調控的機會。同伴是孩子最有效的榜樣,同伴的榜樣對孩子有較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易於孩子接受和模仿。幼兒可能從同伴身上學習如何調控自己的情緒。儘管孩子在與同伴交往中不免會發生一些小衝突,但正是這些“茶壺裡的風波”使孩子們學會如何與別人協調,如何抑制自己不合理的願望,如何處理同伴關係,等等。孩子有喜愛遊戲的天性,遊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促使孩子愉快地、心甘情願地服從角色分配,服從規則要求,要想參與就必須約束自己行為,否則會遭受排斥,失去參與活動的機會,這有助於訓練並逐步形成幼兒的情緒控制機制。另外,遊戲本身就是幼兒鬆弛緊張情緒,渲瀉消極情緒的有效方式,在遊戲中幼兒會借助于動作、語言、角色扮演來體驗積極情緒,發洩消極情緒,在內心產生一種滿足和快樂的感受。

3.教給孩子一些自我調節情緒的方法。

由於幼兒注意力很容易發生轉移,消極情緒狀態持續時間不一定很長,這也表現出一種對情緒的無意識調節。面對孩子的過激情緒,父母可講究一些策略,如冷處理、設法轉移幼兒注意力等等。但同時家長又應幫助孩子學習主動自覺地控制其情緒。如教給幼兒一些自我調節的方法,譬如告訴他們,當他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時,就在心裡暗暗說“不能打人”或“不能摔東西”;或者在不愉快時想想其他愉快的事情。

三、創設良好的物質生活環境

良好的物質生活環境將為幼兒學習情緒調控提供物質上的可能性。它包括整潔有序的生活環境,寬敞明亮的活動空間,合適的圖書資料及玩具等。幼兒的情緒具有情境性和感染性的特點,良好的物質生活環境可使幼兒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因此在家庭中應盡可能給孩子提供整潔有序,寬敞明亮的生活空間,以促進幼兒情緒的健康發展。顯然,家庭空間的局促狹窄可能導致孩子潛在的心理壓抑,如果孩子在其他因素影響下情緒出現波動甚至失去控制,居室的雜亂無章不僅無助于幼兒情緒的穩定和改善,還會加劇幼兒情緒的不穩定。

情緒調控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幼兒情緒調控能力的培養需要有以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玩具、圖書為仲介的大量實踐活動。難度適宜、能吸引幼兒注意力的玩具、圖書等活動材料可以激發並維持幼兒進行有目的的活動,幼兒的情緒調控力也就在運用有關活動材料達到自己目的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適合幼兒閱讀的圖文並茂的圖書還可以使幼兒獲得諸如如何認識情緒,如何對待同伴,做個好孩子等一系列與情緒調控有關的間接知識,明白一些情緒調控的粗淺道理,為幼兒形成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提供知識性基礎。

此外,家庭生活內容的豐富與否也會影響幼兒情緒的正常發展。家庭生活單調乏味容易使孩子產生消極情緒,反之,豐富的家庭生活內容能使幼兒生活得快樂、滿足,處於良好的情緒狀態,因而有利於初步的情緒調控力的培養。在家庭生活中,合理的膳食搭配能為大腦提供維持正常情緒狀態所需要的營養元素,在很大程度上,這也有利於幼兒的情緒情感的健康發展。

即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親子關係是孩子接觸到的第一個人際關係。親子關係不和諧可能會給幼兒學習情緒帶來意想不到的困難,甚至會導致其長大成人後情緒控制能力低下。在大多數家庭生活中,親子關係具有明顯的不平等性,顯然父母永遠處於主導地位,現實生活中,親子關係的不和諧主要表現為父愛、母愛的扭曲。這種父母之愛極易走極端:一是溺愛,父母對子女過分遷就,孩子易形成以“我”為核心的優越感,形成自私、驕橫、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徵;二是粗暴之愛,父母不顧孩子的興趣、愛好,要求孩子一味服從家長的意願。這種家庭獨裁可能帶來嚴重後果,情緒方面表現為孩子情緒的壓抑,久而久之,孩子良好的情緒發展受到潛在的阻礙。正常的父母之愛應該是一種理解、尊重、理智之愛。孩子是自己情緒情感的主人,家長要理解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體驗,父母和子女之間需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溝通和應答,而不是“情感的統治”,即家長以強制的手段去監控、阻礙孩子的情緒表達。當孩子鬧情緒時,父母惟有首先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表達其情緒的需要,才能撫慰孩子的情緒。在家庭氛圍中,父母要克服自身情緒的不良表達方式,如暴躁、武斷、獨裁以及動輒施以威脅或懲罰,應設法跳出親子關係中因父母與子女的不平等性產生的權力陷阱,認清孩子情緒背後的真正動機,以理智的方式博取孩子的信任,成功地開啟親子溝通的大門。

現實生活中,孩子不如意時要宣洩其不滿情緒,但孩子的宣洩有可能受阻,因為他(她)的情緒宣洩常常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寬容;在家庭生活中,孩子情緒的發洩可能較為頻繁,父母難以忍受,於是造成感情衝突,結果可能是父母情緒占了上風,而孩子情緒沒有發洩出來,抑鬱糾結,逐漸積累,等待下次更猛烈的爆發。這樣下去是危險的,孩子情緒不僅得不到渲瀉,反而越積越多,情緒發展有可能走向消極方面。因此,發展兒童的情緒智力,應特別重視家庭情感氛圍的作用和影響,要在血緣親情的基礎上建立起理解、寬容和和諧的家庭氛圍,有目的地幫助幼兒實現其情緒的宣洩。

二、積極的教育環節,是幫助幼兒形成初步情緒調控能力的關鍵

首先,家長應幫助幼兒學習以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幼兒當然不會對自己的情緒有什麼認識,情緒是好是壞,幼兒是不會自己去探究的,而父母要教育幼兒認識各種情緒及其特徵與後果,特別是要使幼兒對一些過激情緒有初步的認識和看法。這是贏得情緒調控的第一步。在認識情緒的基礎上再教給孩子一些情緒表達的方式方法,如言語表達方式。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通過特定的言語將情緒表達出來。再如傾訴表達方式。每當情緒不穩定時,應向父母、老師和同伴“傾訴”自己的情緒感受,不要憋在心裡,而應釋放出來。在這方面,父母應做出示範,應向孩子主動談論自己的情緒情感,並經常與孩子一道討論彼此的情緒感受,這既能給孩子提供與同伴交流的範例,又能為孩子提供學習情感語言的機會,且敢於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壓制情緒。運動方式也是一種調適情緒的好方法。通過劇烈的運動,發洩孩子的消極情緒,通過輕緩運動,控制孩子的情緒衝動。家長應讓孩子進行一些他們所喜愛的運動,如玩水、玩沙、打球,在運動中促使幼兒表達其情緒,如果沒有別的辦法,哭也不失為情緒的自然表達法。實際上,對那些愛哭的孩子來說,哭是他們表達情緒的一種好的、永遠有用的方法。其次,家長要為孩子創造條件,讓孩子在自我實踐體驗中培養情緒調控能力。孩子對情緒的認識和情緒的表達往往不一致,體現為情緒表達發展的滯後性,因此讓孩子在自我實踐、體驗中實現情緒調控的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雖然從孩子的情緒健康角度來講我們應使幼兒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但為了促進孩子的情緒發展,培養孩子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我們又應該讓孩子全面體驗各種情緒,以豐富孩子的情感世界,既要有積極的情緒體驗,又要有消極的情緒體驗,只有當孩子面對一些負面的消極情緒時,才有可能實踐情緒調控的學習。為此可從以下幾方面做工作:

1.為孩子設規範。面對孩子的各種需要,家長要客觀分析,滿足其合理要求,拒絕不合理要求。

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幼兒獲得消極的情緒體驗,可能表現出某種過激情緒反應。針對這種情況,家長應預先與孩子共同設定一些規範,逐步培養幼兒明辨是非的能力,進而在實踐活動中用這種能力對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做出價值評判。只有當幼兒能夠對自己的情緒作價值評判時,才具有實現情緒調控的可能性。當然生活中也應教育孩子適度節制各種欲望,抵制各種誘惑,讓孩子時常既有需要得到滿足的體驗,又有需要得不到滿足的體驗,這樣慢慢就能正確對待需要和滿足的關係,慢慢就能學會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加以適當的調節。

2.為孩子創造與同伴交往和遊戲的機會和條件。

幼兒成長過程中需要與同伴交往,幼兒如果長時間獨處,會產生莫可名狀的孤獨感,渴望交流又得不到交流的狀況可能導致慢性的情緒壓抑。積極與同伴交往不僅可以愉悅孩子的身心,也為孩子提供了實踐情緒調控的機會。同伴是孩子最有效的榜樣,同伴的榜樣對孩子有較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易於孩子接受和模仿。幼兒可能從同伴身上學習如何調控自己的情緒。儘管孩子在與同伴交往中不免會發生一些小衝突,但正是這些“茶壺裡的風波”使孩子們學會如何與別人協調,如何抑制自己不合理的願望,如何處理同伴關係,等等。孩子有喜愛遊戲的天性,遊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促使孩子愉快地、心甘情願地服從角色分配,服從規則要求,要想參與就必須約束自己行為,否則會遭受排斥,失去參與活動的機會,這有助於訓練並逐步形成幼兒的情緒控制機制。另外,遊戲本身就是幼兒鬆弛緊張情緒,渲瀉消極情緒的有效方式,在遊戲中幼兒會借助于動作、語言、角色扮演來體驗積極情緒,發洩消極情緒,在內心產生一種滿足和快樂的感受。

3.教給孩子一些自我調節情緒的方法。

由於幼兒注意力很容易發生轉移,消極情緒狀態持續時間不一定很長,這也表現出一種對情緒的無意識調節。面對孩子的過激情緒,父母可講究一些策略,如冷處理、設法轉移幼兒注意力等等。但同時家長又應幫助孩子學習主動自覺地控制其情緒。如教給幼兒一些自我調節的方法,譬如告訴他們,當他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時,就在心裡暗暗說“不能打人”或“不能摔東西”;或者在不愉快時想想其他愉快的事情。

三、創設良好的物質生活環境

良好的物質生活環境將為幼兒學習情緒調控提供物質上的可能性。它包括整潔有序的生活環境,寬敞明亮的活動空間,合適的圖書資料及玩具等。幼兒的情緒具有情境性和感染性的特點,良好的物質生活環境可使幼兒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因此在家庭中應盡可能給孩子提供整潔有序,寬敞明亮的生活空間,以促進幼兒情緒的健康發展。顯然,家庭空間的局促狹窄可能導致孩子潛在的心理壓抑,如果孩子在其他因素影響下情緒出現波動甚至失去控制,居室的雜亂無章不僅無助于幼兒情緒的穩定和改善,還會加劇幼兒情緒的不穩定。

情緒調控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幼兒情緒調控能力的培養需要有以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玩具、圖書為仲介的大量實踐活動。難度適宜、能吸引幼兒注意力的玩具、圖書等活動材料可以激發並維持幼兒進行有目的的活動,幼兒的情緒調控力也就在運用有關活動材料達到自己目的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適合幼兒閱讀的圖文並茂的圖書還可以使幼兒獲得諸如如何認識情緒,如何對待同伴,做個好孩子等一系列與情緒調控有關的間接知識,明白一些情緒調控的粗淺道理,為幼兒形成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提供知識性基礎。

此外,家庭生活內容的豐富與否也會影響幼兒情緒的正常發展。家庭生活單調乏味容易使孩子產生消極情緒,反之,豐富的家庭生活內容能使幼兒生活得快樂、滿足,處於良好的情緒狀態,因而有利於初步的情緒調控力的培養。在家庭生活中,合理的膳食搭配能為大腦提供維持正常情緒狀態所需要的營養元素,在很大程度上,這也有利於幼兒的情緒情感的健康發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