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 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的, 那就是父母對寶寶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 就是讓寶寶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 以他獨立的人格, 面對世界。
父母無法為寶寶設計未來, 但父母可以為寶寶的未來鋪就好腳下的道路, 使他們更容易適應未來。 如何鋪就這條道路?那就是放手但不放任。 在給予寶寶自由的時候, 也要明確規則, 有些規則針對寶寶, 有些規則則是針對父母自己……
Rule1:建立良好的飲食結構寶寶對食物的選擇, 除了口味以外,
Advertisiment
營養攝取的規則。 營養在發育的任何階段都很重要, 尤其在出生到兩歲間, 因為這時候是大腦和身體發育的一個高峰期。 1歲以內嬰兒營養的主要來源是母乳, 所有條件具備的媽媽, 都不應剝奪寶寶的這一權利;如果因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需要配方奶補充或替代母乳的, 也應充分保障供應的及時和足量;1歲以後輔食和其他營養物質的及時介入,
Advertisiment
父母除了要儘量改正不良的飲食習慣, 在寶寶面前不要表現出對某種食物的厭惡和喜愛外, 也不得強迫、威脅和哄騙寶寶嘗試某種食物, 否則容易造成逆反。
寶寶對新食物的謹慎是一種適應性的表現, 父母應耐心地向寶寶講述這種食物對身體的好處, 可以讓寶寶嘗試著先少吃一點, 慢慢適應調整。 豐富營養的菜譜、色香味俱全的烹飪手藝, 尤其對菜式的造型要求, 都有助於激發寶寶的食欲。 同樣是燉蛋, 如果在一個模具中做出小熊的形狀, 然後一勺勺地開始品嘗“小熊”的身體, 會讓進餐過程變得有趣。
Rule3:不要賦予食物特殊的意義食物並非吃入肚內就一定會被攝取營養,
Advertisiment
有時候, 父母也會通過食物來強化寶寶的某些行為。 比如“你先把地上的玩具整理好, 爸爸帶你去吃Icecream”, 或者是“如果你不把這些玩具整理好, 爸爸晚上就要給你吃你最不喜歡的蔬菜”。 無論是作為獎賞性質還是懲罰性質出現的食物, 都改變了食物降低饑餓的天然屬性, 而賦予了某種特殊的意義。
運動的規則。 動作是人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發展領域, 每個寶寶都渴望運動, 運動是他們的基本需要,
Advertisiment
任何運動發展都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 父母要做好防護措施, 也需要給予規則約束。 比如寶寶喜歡攀爬, 但窗邊的桌椅是絕對要禁足的, 最好移走;牆上的插座絕對不能觸碰, 也可以用一些保護裝置填塞或暫時封貼。 如果有類似的危險動作, 父母可以選擇“聲勢浩大”的責駡甚至體罰, 因為疼痛有助於寶寶加深印象。 此類衝突和意志的較量, 父母一定要勝利。
Rule5:允許淩亂寶寶對周圍環境的探索熱情始終是那麼高漲, 父母會發現每次整理好的東西, 一轉身又會灑落一地, 沙發下、床底下、櫃子底下總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寶藏”。
Advertisiment
由於受到環境、營養、遺傳和社會等因素的影響, 每個寶寶動作發展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 有的寶寶協調性差些, 有的寶寶技能掌握速度會慢些, 如果因此受到批評, 會打擊寶寶的自尊心, 挫傷其積極性, 反而阻礙了動作的習得與發展。
Rule7:約法三章5、6歲的寶寶喜歡獨立從事一些體育項目, 不喜歡大人在旁邊監視, 此時可以通過約法三章的方式, 在給予自由活動空間的同時, 確保寶寶的安全和大人的監護。 比如噴水池、戲水池旁邊不能去;高處不得攀爬;不得鑽入樹枝草叢裡;玩遊樂設施要有秩序排隊;定時回集合處與大人碰面等。 如果有哪條做不到,就要取消或限制寶寶的獨立遊玩權利。
情緒表達的規則。“哭”和“笑”是寶寶表達情緒最直接的手段;3歲以後,寶寶有關情緒、情感領域的詞彙迅速增加,他們能熟練地運用這些詞彙來表述自己和他人的行為,解釋情緒、情感產生的原因和結果;6歲以前,寶寶的情緒表達直接而強烈,只有到6歲以後,寶寶才體會到感情和行為可以不對應,學會抑制某些情緒是一項重要的技能,也要遵守特定文化中的情緒表達規則。
Rule8:放得下面子的爸媽7、8個月的寶寶會表現出怯生的情緒,也被稱為陌生人焦慮。當然,在怯生的中也夾雜著寶寶對陌生人的興趣。2歲左右,寶寶對陌生人的興趣會漸漸減弱,此時如果硬逼著寶寶去嘗試一些陌生的環境、接觸一些陌生的客人,會令他們感到極度不安。因此,千萬不要如此督促寶寶:“叫啊,快叫阿姨,平時你不是都會叫的嗎?”,更不要在寶寶沒回應時對他展開一些負面評價。“叫人”這件事,有時只需示範一下“阿姨好”即可,不要逼寶寶,做一個放得下面子的爸爸媽媽。
Rule9:轉移注意當寶寶看到媽媽在門口穿外套、換鞋子時就會哭鬧,寶寶不願意與媽媽或其他依戀物件分離,稱為“分離焦慮”。通常出現在6~8個月,在14~18個月時達到高峰,隨後逐漸減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其他事物的吸引,轉移寶寶的注意力,或者是讓寶寶陪同媽媽一起出門,然後再轉移注意。
當寶寶長時間聚精會神地看動畫片時,可以通過其他帶有聲光電的玩具轉移注意,或者強制關閉電視,再將寶寶的關注點引導到其他事物上。
寶寶在公眾場合發脾氣,父母可堅定而溫和地把寶寶帶離,通過其他事物來轉移寶寶的注意,消化寶寶的負面情緒。
Rule10:允許失敗,不輕易干預練習倒水時不小心把水灑了;學習洗碗時把碗打碎了;搭建玩具始終組裝不起來;踢球時把玻璃踢碎了;自己洗澡重重地把自己給摔了……這些都是在寶寶成長過程中經常會發生的事情。一方面父母要給予寶寶自由探索和犯錯誤的空間,另一方面也要教給寶寶一些方法,千萬不可因噎廢食。
時常也會發生這樣的情景:寶寶在搭建玩具時,大人不厭其煩地在旁指指點點。大人這樣做其實是干擾了寶寶的自我學習過程,走些彎路對他來說不是壞事。
寶寶在獨自完成某項任務時,還經常會自言自語,此時大人不要輕易介入或打斷寶寶的自言自語,它除了單純的表達功能外,還擔負著自我指導的功能,從而促進認知能力的發展。
Rule11:按年齡對待“攻擊”所有的寶寶都會不時表現出攻擊行為,隨著和同齡人交往的增多,攻擊更加頻繁。
0~2歲寶寶間較少有互動,引發爭執的原因主要是對玩具的興趣,可以說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攻擊,況且這個階段的寶寶處於口、手、腳的敏感期,他們熱衷於用口、手、腳來探索世界,所以爸爸媽媽無需對此時寶寶的攻擊行為貼上“壞”標籤。
2歲以後,寶寶的攻擊行為會有轉變,且次數逐漸增多,4歲為最多,寶寶對攻擊或挫折引發的報復性行為迅速增加。在攻擊行為發生時,大人要及時制止,並向對方父母、寶寶致歉,帶寶寶平靜地離開,要讓寶寶感覺到這樣的攻擊行為是不被允許的,但也不必過分強化負面行為。
當寶寶5、6歲時,且攻擊行為帶有明顯敵意,父母要深入瞭解行為背後的原因,解開寶寶打人的心結,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説明寶寶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如果攻擊行為屢次出現,沒有好轉,父母可以考慮限制活動時間和場所,或取消其他不關聯權利的方式,強制停止攻擊行為。
Rule12:尊重寶寶的物權意識父母一般不要輕易代替寶寶決定這是誰的,讓寶寶具備充分的表達意願的權利,是他的玩具和物品,他就應該擁有處置權。同理,遇到別的寶寶對自己寶寶說這類話的時候,大人也要能夠理解,這是寶寶物權意識逐步形成的過程。
根據實際情境,大人可以做出引導,比如蕩秋千時,先到先得,晚到的就應該排隊;好東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換;用堅定溫和的語氣跟寶寶說:“媽媽知道這是寶寶的,但能不能給這個哥哥玩一會兒呢?”如果寶寶最終還是不肯,第一不要當眾羞辱寶寶小氣,第二不要強行替寶寶做出決定,否則大人等於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寶寶,如果想要別人的東西,原來是能夠以這樣的方式去搶奪。當寶寶與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並最終拿回自己的玩具時,他就能夠體會到這樣的分享方式很有趣。
作息行為的規則。寶寶的自我調節能力主要表現在日常作息習慣的養成方面,包括睡眠管理和大小便訓練。要依據嬰幼兒的睡眠模式和生理準備情況,尊重不同寶寶的發展節奏,建立相應的作息規則和行為管理。
Rule13:睡眠管理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父母親切溫和的態度以及睡前故事時間,都可以幫助寶寶放鬆和安靜下來進入睡眠狀態。對於抵制睡眠的寶寶,在家庭上床時間前應給予充分的自由,避免睡前過於興奮,同時可以縮短白天睡覺的時間,加大白天的運動量,對於精力還充沛的寶寶,要哄他們睡覺基本是不可能的。
對於分床睡覺適應期的寶寶,父母可以採取在寶寶入睡前先行陪同的方法,讓寶寶有安全感,也可以讓寶寶有熟悉和喜愛的玩具陪同入睡,增加睡前安全感。一旦寶寶正逐步適應了單獨睡覺,最好不要“心慈手軟”,偶爾有一次再和父母同睡問題不大,但如果頻率太高,寶寶會變得抵制單獨睡覺。
Rule14:大小便訓練一般在2歲左右可以開始對寶寶進行大小便訓練,但不能強求,因為這也取決於寶寶的生理準備,每個寶寶的膀胱和括約肌的成熟時間存在個體差異。不能在寶寶還沒有做好準備時就開始訓練,那樣父母會有挫敗感,寶寶會有壓力感。也不能在寶寶已經做好了準備而不開始訓練,耽誤寶寶自主能力的發展。
訓練過程中,萬一寶寶有失誤,父母要有耐心,不能責備寶寶,應寬容地提醒寶寶下次大小便要記得告訴大人。
可以使用寶寶能接受的坐便器,增加便便的舒適度和趣味感。對於具備一定自理能力的寶寶,父母可以指導寶寶如何脫褲子,清潔屁股及做好便後清潔工作。
如果有哪條做不到,就要取消或限制寶寶的獨立遊玩權利。情緒表達的規則。“哭”和“笑”是寶寶表達情緒最直接的手段;3歲以後,寶寶有關情緒、情感領域的詞彙迅速增加,他們能熟練地運用這些詞彙來表述自己和他人的行為,解釋情緒、情感產生的原因和結果;6歲以前,寶寶的情緒表達直接而強烈,只有到6歲以後,寶寶才體會到感情和行為可以不對應,學會抑制某些情緒是一項重要的技能,也要遵守特定文化中的情緒表達規則。
Rule8:放得下面子的爸媽7、8個月的寶寶會表現出怯生的情緒,也被稱為陌生人焦慮。當然,在怯生的中也夾雜著寶寶對陌生人的興趣。2歲左右,寶寶對陌生人的興趣會漸漸減弱,此時如果硬逼著寶寶去嘗試一些陌生的環境、接觸一些陌生的客人,會令他們感到極度不安。因此,千萬不要如此督促寶寶:“叫啊,快叫阿姨,平時你不是都會叫的嗎?”,更不要在寶寶沒回應時對他展開一些負面評價。“叫人”這件事,有時只需示範一下“阿姨好”即可,不要逼寶寶,做一個放得下面子的爸爸媽媽。
Rule9:轉移注意當寶寶看到媽媽在門口穿外套、換鞋子時就會哭鬧,寶寶不願意與媽媽或其他依戀物件分離,稱為“分離焦慮”。通常出現在6~8個月,在14~18個月時達到高峰,隨後逐漸減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其他事物的吸引,轉移寶寶的注意力,或者是讓寶寶陪同媽媽一起出門,然後再轉移注意。
當寶寶長時間聚精會神地看動畫片時,可以通過其他帶有聲光電的玩具轉移注意,或者強制關閉電視,再將寶寶的關注點引導到其他事物上。
寶寶在公眾場合發脾氣,父母可堅定而溫和地把寶寶帶離,通過其他事物來轉移寶寶的注意,消化寶寶的負面情緒。
Rule10:允許失敗,不輕易干預練習倒水時不小心把水灑了;學習洗碗時把碗打碎了;搭建玩具始終組裝不起來;踢球時把玻璃踢碎了;自己洗澡重重地把自己給摔了……這些都是在寶寶成長過程中經常會發生的事情。一方面父母要給予寶寶自由探索和犯錯誤的空間,另一方面也要教給寶寶一些方法,千萬不可因噎廢食。
時常也會發生這樣的情景:寶寶在搭建玩具時,大人不厭其煩地在旁指指點點。大人這樣做其實是干擾了寶寶的自我學習過程,走些彎路對他來說不是壞事。
寶寶在獨自完成某項任務時,還經常會自言自語,此時大人不要輕易介入或打斷寶寶的自言自語,它除了單純的表達功能外,還擔負著自我指導的功能,從而促進認知能力的發展。
Rule11:按年齡對待“攻擊”所有的寶寶都會不時表現出攻擊行為,隨著和同齡人交往的增多,攻擊更加頻繁。
0~2歲寶寶間較少有互動,引發爭執的原因主要是對玩具的興趣,可以說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攻擊,況且這個階段的寶寶處於口、手、腳的敏感期,他們熱衷於用口、手、腳來探索世界,所以爸爸媽媽無需對此時寶寶的攻擊行為貼上“壞”標籤。
2歲以後,寶寶的攻擊行為會有轉變,且次數逐漸增多,4歲為最多,寶寶對攻擊或挫折引發的報復性行為迅速增加。在攻擊行為發生時,大人要及時制止,並向對方父母、寶寶致歉,帶寶寶平靜地離開,要讓寶寶感覺到這樣的攻擊行為是不被允許的,但也不必過分強化負面行為。
當寶寶5、6歲時,且攻擊行為帶有明顯敵意,父母要深入瞭解行為背後的原因,解開寶寶打人的心結,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説明寶寶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如果攻擊行為屢次出現,沒有好轉,父母可以考慮限制活動時間和場所,或取消其他不關聯權利的方式,強制停止攻擊行為。
Rule12:尊重寶寶的物權意識父母一般不要輕易代替寶寶決定這是誰的,讓寶寶具備充分的表達意願的權利,是他的玩具和物品,他就應該擁有處置權。同理,遇到別的寶寶對自己寶寶說這類話的時候,大人也要能夠理解,這是寶寶物權意識逐步形成的過程。
根據實際情境,大人可以做出引導,比如蕩秋千時,先到先得,晚到的就應該排隊;好東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換;用堅定溫和的語氣跟寶寶說:“媽媽知道這是寶寶的,但能不能給這個哥哥玩一會兒呢?”如果寶寶最終還是不肯,第一不要當眾羞辱寶寶小氣,第二不要強行替寶寶做出決定,否則大人等於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寶寶,如果想要別人的東西,原來是能夠以這樣的方式去搶奪。當寶寶與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並最終拿回自己的玩具時,他就能夠體會到這樣的分享方式很有趣。
作息行為的規則。寶寶的自我調節能力主要表現在日常作息習慣的養成方面,包括睡眠管理和大小便訓練。要依據嬰幼兒的睡眠模式和生理準備情況,尊重不同寶寶的發展節奏,建立相應的作息規則和行為管理。
Rule13:睡眠管理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父母親切溫和的態度以及睡前故事時間,都可以幫助寶寶放鬆和安靜下來進入睡眠狀態。對於抵制睡眠的寶寶,在家庭上床時間前應給予充分的自由,避免睡前過於興奮,同時可以縮短白天睡覺的時間,加大白天的運動量,對於精力還充沛的寶寶,要哄他們睡覺基本是不可能的。
對於分床睡覺適應期的寶寶,父母可以採取在寶寶入睡前先行陪同的方法,讓寶寶有安全感,也可以讓寶寶有熟悉和喜愛的玩具陪同入睡,增加睡前安全感。一旦寶寶正逐步適應了單獨睡覺,最好不要“心慈手軟”,偶爾有一次再和父母同睡問題不大,但如果頻率太高,寶寶會變得抵制單獨睡覺。
Rule14:大小便訓練一般在2歲左右可以開始對寶寶進行大小便訓練,但不能強求,因為這也取決於寶寶的生理準備,每個寶寶的膀胱和括約肌的成熟時間存在個體差異。不能在寶寶還沒有做好準備時就開始訓練,那樣父母會有挫敗感,寶寶會有壓力感。也不能在寶寶已經做好了準備而不開始訓練,耽誤寶寶自主能力的發展。
訓練過程中,萬一寶寶有失誤,父母要有耐心,不能責備寶寶,應寬容地提醒寶寶下次大小便要記得告訴大人。
可以使用寶寶能接受的坐便器,增加便便的舒適度和趣味感。對於具備一定自理能力的寶寶,父母可以指導寶寶如何脫褲子,清潔屁股及做好便後清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