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媽媽們都善於學習, 育兒知識一抓一大把, 了然於心, 可真正到了實踐時, 往往有種人算不如天算的無力感。 在育兒過程中, 理論是一回事, 實踐又是一回事, 當爹做媽的, 究竟該怎麼讓理論指導實踐呢?
理論足夠, 實踐出差這些年, 接觸了許多父母, 發現一個奇怪的事實:一部分爸爸媽媽, 在養育孩子的事情上可謂用心良苦。 他們讀書很多, 瞭解的育兒知識十分全面, 從心理學到教育學, 從先進的教育理念到具體的方式方法, 以及國際國內的教育狀況, 說起來套一套, 專業而廣博。 按說, 在育這件事上,
Advertisiment
但奇怪的是, 不少這一類“專家型”的家長,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反而更為焦慮, 更難輕鬆, 親子彼此都面臨更多問題。 他們甚至比那些不太鑽研育j L知識的家長有更多的無力感、焦慮感、糾結感。 究其原因, 不在於育兒知識匱乏, 而在於他們掌握的知識太全面、太細緻, 以至於為知識所縛, 終曰如履薄冰, 結果反而因此失去張力, 遮蔽了為人父母的靈性之光, 導致南轅北轍的結果。
在育兒這件事上, 理論是一回事, 實踐是另一回事, 理論水準的高低並不與育兒水準高低必然成正比關係, 而僅僅存在某種正相關的關係。
從另一方面來講, 理論知識掌握得越多, 我們反而可能越緊張, 越束手束腳,
Advertisiment
無疑, 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對初為父母者來說是很有必要的。 因為懂了這些理論知識, 我們才明白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經歷某些特別的階段, 以及面臨這些階段時可以如何應對。 如:孩子階段性地吃手;因為缺乏交往技巧而習慣性地對小夥伴施以拳腳或者總是被欺負卻不懂自我保護, 不懂還擊;總在重複別人的話,
Advertisiment
當然, 理論知識並不總是起到定心丸、安神藥以及指路明燈的作用。 當我們過分拘泥于理論知識時, 我們就可能趨向於教條主義、本本主義, 而這些恰恰是育兒的大忌。
Advertisiment
所以, 理論知識只是一個參照物, 它的作用是讓我們看到我們離真相有多遠, 我們是否背離了孩子成長的規律, 走向反面, 以及如何趨向真相, 而不是讓其成為—個藩籬, 把我們圈在裡面, 導致我們不知如何邁步, 惶恐不安, 或者無所作為。
掌握理論之後, 我們更需要結合孩子的特點順勢而為或者嘗試變通, 最終由實踐來驗證, 我們是否找到了對的方向, 並時刻準備著調整我們前行的方向。 畢竟, 孩子各個不同, 同樣的方式方法適應這個孩子未必適應那個孩子。 理論雖然來源於實踐但它從實踐中抽離, 需要依賴於科學的研究方式。 從樣本的採集方式、樣本的差異性、樣本數量的多寡、環境因素的影響等多個維度考慮,
Advertisiment
所以, 理論雖好, 終究需要落實到實踐, 並為實踐所檢驗, 才能發揮其作用, 或者規避其負面的影響。
育兒隨心, 諢然天成好消息是, 人人都有為人父母的本能。
只要用心去聆聽, 在實踐中不斷反思, 不斷調整, 我們會發現, 最好的方式不源于書本, 不源於網路, 也不源于專家或者其他, 而源于我們與孩子之間心與心的對話。 所以, 育兒, 是一個以智慧啟發智慧、以心靈引領心靈的過程。 並且, 這種啟發與引領是雙向的, 而不僅僅是我們臆想的“家長主動引導, 孩子被動服從的關係。
只是,要聽到我們的心,我們需要清除一些雜音。這些雜音來自於我們童年的經歷,來自於那些莫衷一是的觀念,來自於我們固化的思維模式,來自于我們永遠無法滿足的欲望與期待,來自於我們以為一切非對即錯非好即壞……放下這一切,我們的心自然變得清明,如此,我們才可能去聆聽孩子,也聆聽我們的內在。而要放下這一切,我們需要放下我執,放下自以為是,凡事試著提醒自己:
也許真相並非如此?也許孩子是對的?
也許其他人是對的?也許這並非唯一的路,還有其他的路可以走?也許,某件事某個經歷對孩子不好也不壞,或者好壞糅雜?
當我們不再執著,不再習慣於二元分化,不再偏執于向外求,不再停留於固有的模式時,我們自然會越來越趨近真理。
如此,我們不會排斥理論,也不會過於依賴理論、枸泥於理論,而是以理論為指路明燈,啟動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與我們的本能共舞,與我們的直覺共舞,在理論與實踐、理論與本能之間找到一沖平衡,讓一切渾然天成。
孩子被動服從的關係。只是,要聽到我們的心,我們需要清除一些雜音。這些雜音來自於我們童年的經歷,來自於那些莫衷一是的觀念,來自於我們固化的思維模式,來自于我們永遠無法滿足的欲望與期待,來自於我們以為一切非對即錯非好即壞……放下這一切,我們的心自然變得清明,如此,我們才可能去聆聽孩子,也聆聽我們的內在。而要放下這一切,我們需要放下我執,放下自以為是,凡事試著提醒自己:
也許真相並非如此?也許孩子是對的?
也許其他人是對的?也許這並非唯一的路,還有其他的路可以走?也許,某件事某個經歷對孩子不好也不壞,或者好壞糅雜?
當我們不再執著,不再習慣於二元分化,不再偏執于向外求,不再停留於固有的模式時,我們自然會越來越趨近真理。
如此,我們不會排斥理論,也不會過於依賴理論、枸泥於理論,而是以理論為指路明燈,啟動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與我們的本能共舞,與我們的直覺共舞,在理論與實踐、理論與本能之間找到一沖平衡,讓一切渾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