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不一定非要體現在對孩子的學習輔導上, 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對他的思想教育及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上。 在家教中, 家長不妨採用“望、聞、問、切”的方法, 揣度、瞭解孩子的行為習慣, 思想傾向等, 從而尋找教育的契機和突破口。
“望”
就是觀察孩子的行為舉動、臉色表情等。 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反映其所思、所想。 比如, 孩子飯量減小, 那麼, 也許是他不舒服或在外吃了很多零食、也可能是他被小朋友欺負或者挨了老師批評;吃過飯就往外跑, 那麼, 也許是他和小夥伴約好做遊戲或者進行某項活動……家長雖然沒有時刻跟在孩子後面,
Advertisiment
“聞”
就是聽孩子說話。 孩子對幼稚園、學校內外人、事、物的所見、所聞、所感, 回到家常常會情不自禁地要說出來。 這種時候, 不管孩子說什麼, 既便是家長不喜歡的話題、不願聽的內容, 都應該耐心細緻地聽, 並讓他說完。 孩子說話可能語無倫次或敘述抓不到要點, 表達可能不清晰,
Advertisiment
“問”
就是詢問。 “問”也是一門藝術, 家長應該掌握這門藝術。 一是注意孩子的興趣愛好, 不要一開口就問學習成績或表現, 這很容易使他反感。 不妨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問起, 他就會樂於回答。 二是盡力尋找孩子的閃光點。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長處, 家長就從他的“閃光點”問起, 孩子自然會愉快地回答。 三是儘量切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以及他所學知識的內容, 不要問過深、過難的問題。 四是分清時間和場合。 有外人在場時, 不要張揚孩子的弱點、短處,
Advertisiment
“切”
就是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感受他思想脈博的跳動。 孩子的內心世界無比廣闊豐富, 具有模糊、變動、隱秘等特點, 其思想意識、道德品質、行為規範, 甚至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還處於形成期, 還沒有定型, 注意力容易轉移, 思想行為變化大。 那麼, 怎樣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與他的心靈產生共鳴呢?家長應為孩子營造一個和睦民主、輕鬆愉快的家庭環境, 扔掉“一言堂”的專制作風, 讓他在家長面前敢於、樂於表現。
Advertisiment
●文/肖 雲 小模特/周 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