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教裡經常用用“冷面法”

有一則家庭幽默發人深省, 說的是夫妻倆吵嘴, 丈夫說:"我怎樣才能得到自己的權利?"兒子向爸爸建議:"你只要大聲哭就行了", 一語道出了絕招, 這就是孩子屢試屢靈的經驗。

現在, 任性的孩子, 壞脾氣的孩子越來越多, 但他們並不是在任何人面前都這樣, 例如, 幼稚園老師就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家長向老師訴苦說孩子怎樣怎樣壞脾氣, 而老師卻驚訝地說:"他在幼稚園裡一點也不這樣呀"。

想一想, 為甚麼孩子多是在父母面前任性, 在家裡無理取鬧, 出了家門, 父母不在身邊就不這樣了?這是因為屢屢得逞的經驗告訴他們,

Advertisiment
在家裡, 這樣做是行之有效的, 這不是一而再, 再而三, 遷就、退讓慣出來的嗎?

當然, 對孩子要動之以情, 但對"情"的理解不能片面, 不是只有微笑、溫情才是情, "情"還有另外的一面, 即嚴肅、冷面之情, 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的, 是不可或缺的。

冷面教育適用于對待孩子的任性、執拗、過錯行為, 當孩子不可理喻時, 可施以冷面教育, 給孩子冷面孔, 冷態度, 用冷峻、漠然對待他, 。

有一篇母親日記寫了這樣一件事:"--吃飯了, 兒子一看沒有好吃的菜, 就哭鬧起來, 而後在地上打滾, 我去勸說他, 但是沒有用, 我狠狠心不理睬兒子, 只顧自己吃飯, 這時, 父親回來了, 兒子更來勁了, 以為父親會為他打抱不平, 不料父親卻說:"不吃也行,

Advertisiment
餓了再吃吧", 於是, 我們有滋有味地吃起來。 兒子鬧了一會兒, 不哭了, 慢慢爬起來, 坐在一旁觀望, 我們還是不理他, 又過了一會兒, 兒子自己走到桌邊吃起來"。

瞧, 冷面法見效了, 為甚麼呢?冷面法是對行為的負面回饋, 以冷對熱, 給火上潑冷水, 火勢自然會弱下來, 直至撲滅。 負面回饋讓孩子知道, 這樣做是沒有用的, 是對自己不利的, 從而抑制自己的行為。

這次的冷處理是見效的, 但不是解決問題的終點, 不可理喻的行為, 是日積月累的結果, 須知"病去如抽絲", 怎能指望打一針就見效呢?為此, 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要一直堅持這樣處理。 問題行為是會反復出現的, 無論哪一次出現, 都要一如既往地施以冷面法, 不妥協, 不讓步,

Advertisiment
這樣才會讓孩子獲得深刻地感受, 起到抑制問題行為的作用。 切忌一時冷, 一時熱, 心一軟就敗下陣來, 那就會前功盡棄, 再施冷面法也無用了。

要一致對待。 你看, 日記中的冷面法是父母配合默契, 才見效的, 若一個是黑臉, 另一個卻是紅臉, 孩子有了避風港, 自然是有恃無恐, 不但不會就範, 還會強化問題行為。

要綜合治理。 不要孤立地用冷面法, 冷面法只是起抑制作用, 不能抑制了就完了, 應該配合其它積極的教育方法善後, 例如, 事後和孩子談心, 把自己當時的心情告訴孩子, 讓孩子知道家長是愛他的, 但不愛他的這種行為。 還可以有針對地講點道理, 表示對他的進步充滿信心等, 軟、硬兼施, 才有長遠效果。

要尋根究源。 冷面法只能治表,

Advertisiment
對"急性發作"有效, 解決實質問題, 還須治本, 一般來說, 問題行為是環境、教育的失誤, 要由此進行反思, 問題出在哪裡?找到了失誤, 撤銷失誤, 才能除根, 力爭不須要施用冷面法了, 這才是最好的。 (來源/星星生活週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