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有“破壞王”怎麼辦?怎麼輕鬆面對?

有些寶寶的破壞力相當的驚人, 讓寶媽們簡直是無招架之力, 那麼面對這麼一個小“破壞王”, 家長該怎麼解決?這幾招教你輕鬆搞定!

菲菲1歲2個月了, 最近“破壞”的本事變得花樣繁多, 令媽咪很是頭痛。 他不是一會兒把故事書撕得七零八落, 就是把新買的玩具在地上摔來扔去, 很快就變成一堆散落的零件了;一轉眼, 他又出現在桌子旁, 把抽屜裡的東西全倒在地上, 或者把水盆裡的水撒得到處都是, 還不停地用腳踩水。

總之, 菲菲現在成了家裡的“破壞王”, 什麼東西只要到了他的手裡就會變得面目全非,

Advertisiment
家裡常常被他弄得一片狼藉。 媽咪的耐心勸說對菲菲絲毫不起作用, 嚴厲地阻止也只能取得短暫的“太平”。 要怎樣對待這個小小“破壞王”呢?媽咪十分煩惱。

專 家 解 析

菲菲媽的煩惱, 是大多數父母都會遇到的問題。 家中原本整齊、有序的生活, 被寶貝的各種“破壞”行為搞得亂七八糟。 在媽咪看來, 可能寶貝撕書、扔玩具、敲打物品或鬆手讓物品掉在地上等, 都是在給生活“搗亂”。

其實不然, 寶貝的這些行為是一種本能的探索行為, 是符合寶貝的發展進程的, 是從最初的視、聽覺感覺層次, 逐漸過渡到知覺, 到最後的逐步發展為推理、計算、判斷等高級認知能力。

周圍的世界對於寶貝來說充滿了新鮮與神秘感, 天生的好奇心讓寶貝不斷地運用自己具有的本領去探索、求證。

Advertisiment
因此, 寶貝的“破壞”行為, 其實就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來探索外界, 瞭解事物的因果關係和證實自己的判斷。

不同年齡段寶貝“破壞”特點

0-1歲:從能抓東西那天起, 寶貝就開始扔東西、撕扯物品。

1-2歲:寶貝總是這裡摸摸, 那裡敲敲。 看到的東西, 總想方設法拿來敲敲、摔摔, 再看看物品會變成什麼樣。

3歲以上:寶貝“為什麼”不離口, 開始喜歡拆卸物品, 改變物品原來的形狀, 產生更多的有意“破壞”行為。

4招讓破壞王變身小探索家

1、正確對待寶貝的破壞行為, 不要訓斥寶貝

有些父母總是以成人的行為規則來約束寶貝的行為, 經常對寶貝的“破壞”行為進行訓斥, 孰不知這樣會扼殺寶貝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Advertisiment
有機會父母應積極參與到寶貝的探索活動中, 並給寶貝一些引導, 把“破壞”變成“研究”以滿足寶貝的好奇心。 但是, 一些會給寶貝造成危險的物品, 還是要收回放好, 或讓寶貝遠離。

2、增加親子互動時間, 滿足寶貝好奇心

父母在做家務或是修理家中物品時, 可以讓寶貝在一旁觀看, 也可以讓寶貝動手, 參與其中。 這樣, 既可以滿足寶貝的好奇心, 也可以在父母的控制下防止寶貝隨意“破壞”, 還增加了與“小探索家”的親子互動時間。 比如, 寶貝對掃地、擦桌子很感興趣, 父母可以把著寶貝的小手, 和他一起掃地或是擦桌子;寶貝對爸爸修理壞鬧鐘感興趣, 就可以讓他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3、提供自由“破壞”的空間, 滿足寶貝探索欲

Advertisiment

為了能滿足寶貝的探索欲與好奇心, 不妨將家裡的廢舊物品重新整理歸類, 將寶貝可以用得到的物品變廢為寶, 為寶貝提供自由“破壞”的空間。 父母也可以在旁引導寶貝撕一些形狀等, 增加撕的樂趣, 讓寶貝的小手更靈巧;若寶貝喜歡摔打、拆卸玩具或物品, 可以把玩壞的玩具、飲料瓶、舊勺子等拿出來, 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 讓寶貝任意摔打、拆卸。

4、在寶貝探索的過程中建立規矩

在寶貝探索的過程中, 父母可以慢慢引導寶貝建立一些應該遵守的規矩。 比如, 告訴寶貝在家裡玩具、書等一般物品, 哪些是可以拿用的, 剪刀、針、花瓶、電源等物品是寶貝不可以碰的;從哪裡拿的物品, 用完了還要再送回去??儘早給寶貝講明一些規矩,

Advertisiment
在日常生活中再不斷重複加強寶貝的記憶, 幫寶貝建立規矩, 掌握做事的限度, 減少過失, 避免危險。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