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有孤獨症的孩子該怎麼辦?

11月20日是國際兒童日, 兒童是人類的未來和希望, 兒童的安全、生存和發展需要我們大家的共同關注!如何更好地關愛兒童成長;為了孩子, 我們還有哪些是需要做的?

認識兒童孤獨症

丁丁(化名)是個3歲半的男孩, 虎頭虎腦非常可愛, 但孩子總有一些不同尋常的地方讓父母不安。 3歲半的丁丁從不主動說話, 即使在他特別想要某種東西時, 他也只會拉著媽媽過去, 看著東西哭, 而不會開口說要。 他特別喜歡做單調、重複的動作, 如果阻止他, 就表現非常煩躁……

不要忽視了這種現象, 這也許是一種嚴重的兒童發育障礙――兒童孤獨症。

Advertisiment
你也許還不清楚, 我們周圍有千分之1.3的孩子患有孤獨症!為了這些孩子, 我們還有哪些是需要做的?

孤獨症的臨床表現

兒童孤獨症是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 又稱自閉症、孤獨症, 發病于嬰幼兒時期, 男孩發病可數倍于女孩, 主要臨床表現為:

社會交往障礙:突出表現為缺乏與人交往的能力, 不會與小朋友交往, 缺乏與人目光對視, 對父母親缺少特別的情感。

語言交流障礙:這是大多數孤獨症兒童就診的主要原因, 沒有語言或語言落後, 喜歡用手勢或叫喊來表達自己的願望, 有的兒童會講話, 但缺乏主動語言, 常有自言自語等現象, 言語重複、刻板。

刻板重複的行為障礙:維持某種一成不變的生活習慣,

Advertisiment
對外界缺乏感知和理解, 也缺乏探究性;著迷于單調、重複的行為, 甚至有自傷、傷人行為。

這些兒童多伴有智力低下, 個別孩子在某些方面卻具有特殊的能力, 如對路線、數位、地名、人名、日期等有超常的記憶。

早期科學、系統的干預

孤獨症發病原因尚不確定, 目前無特效藥治療, 但早期科學、系統的干預可使兒童有顯著的改變。 目前提倡的是綜合治療方法, 對每個兒童在干預前均做發育行為相關測評, 根據兒童的具體情況, 有選擇性地採用干預技術, 制訂針對性、個體化的干預策略方案, 並在實施過程中根據需要隨時調整, 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1.行為模式教學 行為模式教學應用了心理學的學習理論原則, 透過兒童的行為、專長、能力作出分析及有效賞罰,

Advertisiment
引導並鼓勵他們建立目標行為以代替有問題的行為。

2.感覺統合治療 感覺統合治療是針對有學習困難、發展遲緩、專注失調的兒童進行訓練, 促進他們的觸覺、本體覺、前庭平衡覺、聽覺及視覺等感覺系統的調節, 使兒童更有效地參與日常的學習、自理及遊戲活動。

3.結構化教學 結構化教學是透過有系統的環境安排、有規律的學習流程, 以及充足的視覺提示, 説明兒童理解資訊及明白要求, 亦增強他們對環境的掌握和控制, 讓兒童適應環境的轉變而穩定情緒。

4.家庭配合治療 孤獨症的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孩子的家庭成員也要注意克服焦慮、自責、急躁情緒, 積極配合治療,

Advertisiment
共同努力以獲得良好的效果。

父母要配合醫生, 調整心態, 積極投入到孩子的教育、訓練和治療活動中。 保持愛心、耐心、恒心, 妥善安排孩子的教育訓練與學習、生活的關係。

父母應瞭解相關知識, 尊重訓練老師的安排, 堅持培訓計畫, 堅持家庭配合治療。 和醫生保持長期的諮詢合作關係, 定期複診。

讓我們以永不放棄的努力去幫助他們, 讓每一朵花兒都開放, 讓每一隻鳥兒都歡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