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有寶寶是“夜啼郎” 中醫辨證施治33法巧治療

啼哭是一個生命誕生的起始, 也是小嬰兒的語言和運動。 寶寶正常的啼哭一般是白天多於晚上, 晚上是睡眠休息的時間, 可是有的寶寶夜間也會出現啼哭不止, 煩躁不安, 不能成眠。 遇到自己的寶寶出現這種情況時, 年輕的爸爸媽媽們總會手足無措、緊張萬分。

寶寶夜啼的3大原因

寶寶出現不正常的啼哭時, 媽媽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弄清原因。 引起寶寶夜間啼哭的原因有很多, 可以簡單分成以下幾個方面:生理性啼哭、病理性啼哭以及不明原因的啼哭。

生理性啼哭

生理性夜啼的特點是哭聲響亮,

Advertisiment
哭鬧間歇時精神狀態和面色均正常, 食欲良好, 吸吮有力, 發育正常, 無發燒等。 只要家長滿足了寶寶的需求, 或解除了不良刺激後, 哭鬧即止, 寶寶便會安然入睡。 原因有下面2種:

1.睡眠的黑白顛倒

小兒如果白天睡得過多, 夜裡就很精神, 不願意再睡, 無人理睬就會哭鬧不停, 出現日夜顛倒。

2.其他原因

如小兒饑餓、口渴、冷、熱、尿布濕了、衣著不適、周圍環境嘈雜也會引起孩子夜啼。

病理性啼哭

多是由於孩子患有某些疾病, 引起孩子不舒適或痛苦。 其哭鬧特點為突然啼哭, 哭聲劇烈、尖銳或嘶啞, 呈驚恐狀, 四肢屈曲, 兩手握拳, 哭鬧不休, 雖然媽媽抱起或餵奶仍無濟於事。 有的孩子伴有精神萎靡, 煩躁不安, 面色蒼白, 吸吮無力或不吃奶。

Advertisiment

引起小兒夜啼的常見疾病有:

1.中耳炎或外耳道炎, 小兒可發生耳痛, 發燒可使小兒哭鬧不止。

2.寄生蟲病, 如蟯蟲病使小兒肛門瘙癢, 難以安睡。

3.皮膚濕疹, 因使身體不適而啼。

4.佝僂病, 因缺鈣而出現哭鬧、多汗、易驚等症。

5.腹痛, 如腸套疊, 此時小兒可出現哭鬧不安、面色蒼白、嘔吐等。

6.機體的某些過敏反應, 如蕁麻疹, 可引起皮膚瘙癢而造成小兒夜啼。

如果能準確地查明病因, 對症治療, 病癒後寶寶也會安然入睡。

不明原因的啼哭

寶寶既不是因為一些生理的因素出現的啼哭, 也排除了疾病引起的病痛和不舒適而導致的啼哭。 不少孩子, 白天狀態很好, 體檢也沒有發現任何異常, 只是一到晚上就會不明原因的出現啼哭不止,

Advertisiment
煩躁不安, 喂乳及拍哄也不能使其緩解, 正是“父母下班他上班”, 把父母都累得筋疲力盡, 這就是所謂的“小兒夜啼”, 民間習慣上稱這樣的孩子叫“夜啼郎”。 這是嬰兒時期常見的睡眠障礙。 也是最讓媽媽們無奈的情況。 西醫對於這種情況也沒有很好的辦法。

寶寶夜啼的中醫分型

小兒夜啼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中醫文獻中就有記載。 中醫認為小兒夜啼常因脾寒、心熱、驚恐而發病。 由於小兒臟腑嬌嫩, 神氣怯懦, 如果寶寶調護不當, 使寒邪內侵或者媽媽素體虛寒, 懷孕時恣食生冷, 先天不足都可以導致脾寒氣滯;媽媽懷孕時脾氣急躁, 恣食肥甘厚味、溫熱藥物, 或生後對寶寶餵養不當, 都可使其體內積熱, 而致心經積熱, 也就是老百姓所說的“有火”;寶寶受到驚嚇,

Advertisiment
心神被擾亂, 就會出現驚恐傷神。 寒則痛而啼, 熱則煩而啼, 驚則神不安而啼, 所以寶寶因為這些病因就會出現夜啼。

不同的病因就會有不同的症狀, 媽媽們不妨在孩子夜間出現啼哭時仔細觀察一下, 看看自己的寶寶是屬於哪種證型, 這樣才能對應著進行調護治療。

——脾胃虛寒型

寶寶往往會出現面色青白, 四肢發涼, 喜伏臥, 腹部發涼, 彎腰蜷腿哭鬧, 不思飲食, 大便溏薄, 小便清長, 舌淡苔白, 指紋淡紅。

——心經積熱型

寶寶會出現啼哭時哭聲響亮, 面赤唇紅, 煩躁不安, 口鼻出氣熱, 夜寐不安, 身腹俱暖, 大便秘結, 小便短赤, 舌尖紅、苔黃, 脈滑數, 指紋多紫。

——驚恐傷神型

寶寶會出現夜間突然啼哭, 面紅或泛青,

Advertisiment
心神不寧, 驚惕不安, 睡中易醒, 夢中啼哭, 聲慘而緊, 呈恐懼狀, 緊偎母懷, 唇舌多無異常變化, 脈數, 指紋色紫。

如果找到了原因, 媽媽們肯定是急於讓自己的寶寶不再哭泣, 那就介紹幾個簡單實用的小方子, 媽媽們不妨一試。

——脾胃虛寒型

內服6法

1.生薑紅糖湯生薑10克切片, 加適量紅糖, 水煎服。

2.蔥姜湯蔥白5段, 生薑5片, 共煮水喝。

3.豬骨幹姜湯豬骨150克, 乾薑5克, 同煮湯飲。

4.蔻薑乳白豆蔻、生薑各3克, 乳汁100毫升, 先煎前二味, 取汁約30毫升, 加入乳汁調勻, 每次飲20~30毫升, 分數次飲完。

5.乾薑粥乾薑5克, 大米30克, 將二味煮成爛粥, 分數次吃完。

6.稚兒靈沖劑每次1包, 每日2次。

外治6法

1.丁香3粒, 研為細末, 用米粥適量調成膏狀, 貼于寶寶肚臍處, 外蓋紗布, 膠布固定。 每日換1次。

2.白胡椒8粒,艾絨30克,共研為細末,每次取適量,開水調成稠膏,敷於肚臍,外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1次。

3.生薑15克,蔥白30克,食鹽15克,共搗爛,炒熱,用小毛巾包好,熨肚臍上,每日連熨數次,連續3~5日。

4.艾葉、乾薑粉適量,炒熱用紗布包裹,熨小腹部,從下至上,反復多次。

5.丁香、肉桂、吳茱萸等各少量,研為細末,置於普通膏藥上,貼於臍部。

6.花椒乾薑蔥熨法 花椒15克,乾薑30克,大蔥1根,三味同搗如泥,將鍋燒熱,將三味同炒,邊炒邊澆酒,炒熱後用毛巾將藥包裹,待溫度適宜時,熨敷患兒腹部,每晚1次。

——心經積熱型

內服7法

1.赤小豆甜飲赤小豆加水煮爛後加適量冰糖,代茶飲。

2.蓮子飲蓮子30克,煎水代茶飲。

3.冰糖百合粥百合30克,冰糖適量,共煮熟,服食。

4.清心寧神茶淡竹葉3克,燈心1小撮,綠茶0.5克,蟬衣1克,加水1碗,煎至半碗即可。

5.竹葉燈心乳竹葉卷心6克,燈心3克,乳汁100毫升。先煎竹葉卷心、燈心,約取50毫升藥汁,兌入乳汁中和勻,每次服用30~50毫升,一日內飲完。

6.地麥粥生地6~10克,麥冬6克,先煎生地、麥冬,取藥汁適量,加大米30克,煮成爛粥,一日內分次食完。或將藥汁兌入乳汁中,食用藥粥,分次服完。

7.導赤丹每日2次,新生兒每次服用1/3丸,乳兒每次服用1/3~1丸。

外治5法

1.牽牛子(黑醜)7粒,搗碎,用溫開水調成糊狀,臨睡前敷于寶寶肚臍處,外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據報導,用本方治療小兒夜啼20例,大多數在當夜就能止哭。

2.朱砂10克,凡士林適量,將二味藥調成稠膏,敷於肚臍處,或敷於兩手心(內勞宮穴),兩腳心(湧泉穴),外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1次。

3.吳茱萸適量,研為細末,用醋調成稠膏,晚上睡前敷於兩腳心(湧泉穴),外蓋塑膠薄膜和紗布,膠布固定,第二天早晨去掉,每日1次。

4.山梔子仁1粒,研為細末,麵粉9克、白酒5毫升,共混合後捏成麵團,敷在患兒雙手撓動脈搏動處,24小時後取下。

5.燈芯草燒灰,取適量,塗在乳☆禁☆頭上,讓嬰兒吮乳時吸吮。

內服6法

1.蟬蛻鉤藤飲蟬蛻7個(去頭足),薄荷1.5克,鉤藤3克,水煎(或隔水蒸),分2~3次當茶飲,每日1劑。

2.蟬金散蟬衣9克,雞內金15克,將二藥微火焙脆研成極細的細末,每次讓寶寶服用1克,每日3次。

3.蟬衣朱砂散蟬衣1克,朱砂0.3克,先將蟬衣微火焙脆研成極細的細末,加入朱砂,和勻,用溫開水調服。每夜睡前讓寶寶服用1次,連服3~5次。

4.鉤藤乳鉤藤6克,乳汁50毫升,先煎鉤藤15分鐘,取汁約30毫升,加入乳汁中,做成藥乳,每次服用20~30毫升,一日內分次服用完。

5.蛋粉粥雞蛋殼洗淨炒黃,研為細末,每次1.5克,和在粥裡服用,每日2次。

6.琥珀抱龍丸每次1/3~1丸,每日2次。

外治3法

1.朱砂0.5克,五倍子1.5克,陳茶葉1克,共研為細末,溫開水調成稠膏,敷肚臍,外蓋紗布,膠布固定,1~2天換藥1次,連敷3~4天。

2.青黛、琥珀粉各10克,溫開水調和做成丸劑,每日1丸填滿肚臍,外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1次。

3.吳茱萸10克、五倍子15克、砂5克,麵粉15克,共研為細末,水調成糊狀,敷於兩足心,每日1次。

※注意事項

最後要提醒媽媽以下幾點:

1.小兒夜啼切忌濫用鎮靜藥。

2.小兒不會言語,如因疾病引起啼哭,比如日夜俱哭或伴有其他症狀如發熱、嘔吐拒食等,則應去醫院檢查,以免貽誤病情。

3.小兒夜啼時,不宜給巧克力、可哥糖之類的糖果與飲料加以哄騙,這些都是含有興奮性的食品,對病情不利。

4.對小兒應培養其按時而眠的良好習慣,平時要寒暖適宜,避免小兒受驚。

5.餵養小兒要有時有節,定時定量,儘量避免或減少夜間餵食。

6.對於一些因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啼哭,如必須開燈睡覺或讓媽媽抱著睡覺,要及時糾正,任其哭上兩三晚上就會好的。

每日換1次。

2.白胡椒8粒,艾絨30克,共研為細末,每次取適量,開水調成稠膏,敷於肚臍,外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1次。

3.生薑15克,蔥白30克,食鹽15克,共搗爛,炒熱,用小毛巾包好,熨肚臍上,每日連熨數次,連續3~5日。

4.艾葉、乾薑粉適量,炒熱用紗布包裹,熨小腹部,從下至上,反復多次。

5.丁香、肉桂、吳茱萸等各少量,研為細末,置於普通膏藥上,貼於臍部。

6.花椒乾薑蔥熨法 花椒15克,乾薑30克,大蔥1根,三味同搗如泥,將鍋燒熱,將三味同炒,邊炒邊澆酒,炒熱後用毛巾將藥包裹,待溫度適宜時,熨敷患兒腹部,每晚1次。

——心經積熱型

內服7法

1.赤小豆甜飲赤小豆加水煮爛後加適量冰糖,代茶飲。

2.蓮子飲蓮子30克,煎水代茶飲。

3.冰糖百合粥百合30克,冰糖適量,共煮熟,服食。

4.清心寧神茶淡竹葉3克,燈心1小撮,綠茶0.5克,蟬衣1克,加水1碗,煎至半碗即可。

5.竹葉燈心乳竹葉卷心6克,燈心3克,乳汁100毫升。先煎竹葉卷心、燈心,約取50毫升藥汁,兌入乳汁中和勻,每次服用30~50毫升,一日內飲完。

6.地麥粥生地6~10克,麥冬6克,先煎生地、麥冬,取藥汁適量,加大米30克,煮成爛粥,一日內分次食完。或將藥汁兌入乳汁中,食用藥粥,分次服完。

7.導赤丹每日2次,新生兒每次服用1/3丸,乳兒每次服用1/3~1丸。

外治5法

1.牽牛子(黑醜)7粒,搗碎,用溫開水調成糊狀,臨睡前敷于寶寶肚臍處,外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據報導,用本方治療小兒夜啼20例,大多數在當夜就能止哭。

2.朱砂10克,凡士林適量,將二味藥調成稠膏,敷於肚臍處,或敷於兩手心(內勞宮穴),兩腳心(湧泉穴),外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1次。

3.吳茱萸適量,研為細末,用醋調成稠膏,晚上睡前敷於兩腳心(湧泉穴),外蓋塑膠薄膜和紗布,膠布固定,第二天早晨去掉,每日1次。

4.山梔子仁1粒,研為細末,麵粉9克、白酒5毫升,共混合後捏成麵團,敷在患兒雙手撓動脈搏動處,24小時後取下。

5.燈芯草燒灰,取適量,塗在乳☆禁☆頭上,讓嬰兒吮乳時吸吮。

內服6法

1.蟬蛻鉤藤飲蟬蛻7個(去頭足),薄荷1.5克,鉤藤3克,水煎(或隔水蒸),分2~3次當茶飲,每日1劑。

2.蟬金散蟬衣9克,雞內金15克,將二藥微火焙脆研成極細的細末,每次讓寶寶服用1克,每日3次。

3.蟬衣朱砂散蟬衣1克,朱砂0.3克,先將蟬衣微火焙脆研成極細的細末,加入朱砂,和勻,用溫開水調服。每夜睡前讓寶寶服用1次,連服3~5次。

4.鉤藤乳鉤藤6克,乳汁50毫升,先煎鉤藤15分鐘,取汁約30毫升,加入乳汁中,做成藥乳,每次服用20~30毫升,一日內分次服用完。

5.蛋粉粥雞蛋殼洗淨炒黃,研為細末,每次1.5克,和在粥裡服用,每日2次。

6.琥珀抱龍丸每次1/3~1丸,每日2次。

外治3法

1.朱砂0.5克,五倍子1.5克,陳茶葉1克,共研為細末,溫開水調成稠膏,敷肚臍,外蓋紗布,膠布固定,1~2天換藥1次,連敷3~4天。

2.青黛、琥珀粉各10克,溫開水調和做成丸劑,每日1丸填滿肚臍,外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1次。

3.吳茱萸10克、五倍子15克、砂5克,麵粉15克,共研為細末,水調成糊狀,敷於兩足心,每日1次。

※注意事項

最後要提醒媽媽以下幾點:

1.小兒夜啼切忌濫用鎮靜藥。

2.小兒不會言語,如因疾病引起啼哭,比如日夜俱哭或伴有其他症狀如發熱、嘔吐拒食等,則應去醫院檢查,以免貽誤病情。

3.小兒夜啼時,不宜給巧克力、可哥糖之類的糖果與飲料加以哄騙,這些都是含有興奮性的食品,對病情不利。

4.對小兒應培養其按時而眠的良好習慣,平時要寒暖適宜,避免小兒受驚。

5.餵養小兒要有時有節,定時定量,儘量避免或減少夜間餵食。

6.對於一些因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啼哭,如必須開燈睡覺或讓媽媽抱著睡覺,要及時糾正,任其哭上兩三晚上就會好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