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有野蠻寶寶爸爸媽媽如何應對?

產生野蠻行徑的原因

一、特殊階段的心理特點
三歲前的寶寶都處於自我中心的階段, 想發展自我但能力不足、又加上人我概念 還不清楚, 是寶寶發脾氣最主要的原因。 而情緒表達能力有限, 動作比語言發展快, 則 是造成寶寶用“野蠻”的行為來表達情緒的因素。 咬人、打人、不講理……種種反應, 其實寶寶都是在表達對外在環境的感受, 也就是在告訴爹地媽咪“我有話要說”喔!還有的小朋友, 打人根本不是因為要攻擊對方, 而是向對方表示友好, 或者把打人當作 好玩, 只是他的行為看上去像是打架, 而且不懂得輕重。

Advertisiment
比如親小朋友的時候像是在咬 人, 摟著小朋友的時候像在摔跤, 弄疼了被親被咬的小朋友, 那兩個人就打起來了。

二、家庭因素

1.父母過分溺愛造成孩子非常任性。 在與小朋友交往中發生意見有分歧, 他不會 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 而選擇了打架或罵人的方式。 有少數父母本身舉止不文明 , 雙方愛吵架, 甚至打架, 摔東西, 久而久之孩子就模仿父母。 孩子在6歲以前主要以 家庭中最親密的人為模仿對象, 如果父母之間存在暴力衝突, 或者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中 , 如果遇到孩子出現問題, 經常用暴力解決, 而不是講道理的話, 孩子就會從中學會用 暴力解決問題。

2.如果家庭缺少溫暖, 或者父母太忙而忽略孩子、很少與孩子交流,

Advertisiment
缺少愛的孩子, 往往會發展為兩種傾向, 一種是封閉自己內在的需要, 表面上顯得乖巧聽話;還有 一種就是富於攻擊性, 用暴力去保護自己。

媽媽的應對策略

1.給予寶寶適當的規範, 心平氣和的制止

三歲以前的寶寶沒有自行分辨對錯的能力。 針對寶寶的不良行為, 從小爸媽就要 制止並建立適應的規範, 避免日後養成習慣。 例如:當寶寶出手打人的時候, 父母可以 抓住他的手制止, 然後說:“不准”。 每次寶寶出現不良行為時, 如果大人能夠肢體和 語言一致果斷的表示:“不准”, 寶寶天生有一種不需要理解的吸收能力, 能夠瞭解“ 不准”的意思, 學會調整自己的行為。

2.同理與接受寶寶負向情緒

喜怒哀樂是天生的,

Advertisiment
沒必要強迫寶寶壓抑。 在要求他“不可以壞脾氣”之前, 應 該先為寶寶的情緒找到出口, 譬如給他一個厚寬的擁抱平撫心情, 然後試著同理他的感 受:“我知道你琿想繼續玩。 ”或“你害怕別人來搶, 所以才推開他, 是嗎?”, 而不 要馬上就叫他:“不准哭”、不准生氣”。

3.鼓勵寶寶以替代方式處理衝突

待寶寶情緒平衡些, 爸媽可試著向他解釋:“那個小朋友和你一樣都很想玩, 你 願意跟他輪流還是一起玩嗎?”或“你只是一直哭、大叫, 爸爸媽媽不知道你要什麼, 用說的好嗎?”雖然寶寶年紀還小似懂非懂, 但不講他就永遠不懂。

4.教導寶寶用語言表達怒氣

研究證明, 語言發展較好的孩子, 遭受到的挫折感也比較少, 因為他們懂得以語 言表達自己的需要,

Advertisiment
於是容易被滿足;而且當他們說出自己生氣難過的原因時, 不僅有 助於情緒宣洩, 也能獲得他人的瞭解和安慰。 寶寶1歲半起不僅口齒逐漸清晰, 而且使 用的詞彙與日遞增。 趁著這股學說話的熱忱, 爸媽可以在寶寶挫折、生氣、難過的時候 , 教導他們用語言而非肢體表達怒氣。

相關用戶問答